程杰晟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管理系,河南鄭州450009)
茶葉經濟主導下的茶鄉旅游轉型升級與發展
程杰晟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管理系,河南鄭州450009)
隨著生態旅游項目在全國各地廣泛興起,如何提升該旅游項目的格調和品味,則成為了業界需要認真去思考的問題。在茶鄉旅游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解決:轉型升級的方向定位、轉型升級的資金供給、轉型升級的人力資源等主要問題。為此,以青城山為例轉型升級發展的路徑可圍繞著:挖掘青城山地區的茶文化資源、形成特色旅游文化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資金支持、行政主導下建立末位淘汰制度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茶葉經濟;茶鄉旅游;轉型升級;發展路徑
借助自然稟賦條件來發展區域經濟,已成為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這也是形成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性的重要手段。作為茶葉產區,該地區一般處于高寒和丘陵地帶,從地形地貌來看具有較強的區域異質性。因此,在茶鄉開展生態旅游項目便成為了當地的首選。而且,在全域旅游概念的推動下,通過挖掘當地的民宿經濟資源,也能帶動當地農戶家庭收入的增長。但隨著生態旅游項目在全國各地廣泛興起,如何提升該旅游項目的格調和品味,則成為了業界需要認真去思考的問題。若只是突出地域的差異性,而未能從生態旅游項目中來進行內容上的創新和提升,那么這樣的茶鄉旅游項目將難以形成品牌優勢。為此,在茶葉經濟主導下來探究茶鄉旅游轉型升級與發展的路徑,便成為需要急待解決的課題。
這里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茶鄉旅游轉型升級的背景:
1.1 宏觀背景分析
隨著我國步入后工業化時代,在經濟發展方式和主導產業培育上也將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來看,目前正在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便是強調需要在供給方形成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產能體系。這就要求,茶鄉旅游項目開發方作為供給方,需要根據游客對生態旅游項目的需求結構和需求偏好來進行項目內容優化和再造。在我國當前環保壓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主導產業也逐漸向服務產業傾斜,從而這就為茶鄉旅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1.2 中觀背景分析
區域經濟發展環境構成了中觀背景分析的對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也存在著培育主導產業的要求。那么怎樣的產業可以作為主導產業呢。從區域經濟學原理出發可知,其首先應符合區域資源稟賦條件,并在區域之間獲得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再者,該產業的關聯性較強,能較好的帶動其它行業的發展。可見,在茶鄉發展以茶葉經濟為主導的旅游經濟,則能夠被培育為主導產業。但我國的茶鄉很多,如何在地域之間形成差異性,則是發展主導產業所需解決的難題。
1.3 微觀背景分析
微觀層面指向了直接開展茶鄉旅游活動的經濟主體,從全域旅游的角度來看,其可以是法人實體,也可以是自然人。由于茶鄉旅游項目在開展中需要建立在全產業鏈的基礎上,所以其中的茶葉種植、茶葉制作、品茶,以及茶文化欣賞等環節,都需要得到當地茶農的支持。
由以上背景分析可知,大力發展茶鄉旅游事業將能有效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但目前所存在的問題,要求茶鄉需要通過轉型升級來完成供給側改革。因此,這里需要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到其在轉型升級時所面臨的挑戰。
2.1 轉型升級的方向定位
如果將茶鄉旅游產業作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則首先需要解決轉型升級的方向定位問題。從原理上來理解,轉型升級的過程具有不可逆的特征,若是轉型升級的方向最終認定出現偏差,那么這不僅會耗損大量的旅游項目開發資源,也會弱化作為主導產業所產生的行業關聯效應。從筆者的調研中可以知曉,轉型升級極易出現區域之間的攀比與模仿,從而這就會降低本地茶鄉旅游產品的市場識別度。為此,當前需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來完成轉型升級。
2.2 轉型升級的資金供給
目前,在發展茶鄉旅游項目時其建設資金一般由縣域和鄉鎮兩級政府供給,就這一點來看是不適宜的。根據經濟學原理可知,當出現公共品供給這樣的市場失靈現象,通過財政供給是必要的。然而,茶鄉旅游項目的開發與實施,本身就屬于完全的市場經濟行為。因此,在轉型升級環節中還需要解決資金供給問題。而且,在政府的委托代理關系下,政府中的當事人并不會過于關心資金投資的回報率,從而這就弱化了資金預算管理績效。
2.3 轉型升級的人力資源
茶鄉旅游轉型升級的重要表現便是,旅游服務品質得到了顯著提高,旅游市場秩序得到了明顯規制。而要獲得以上效果,就需要解決當地茶農人力資本存量地下的問題。從反饋的信息中可以知曉,由于缺乏市場契約意識和存在著目光短視,在向游客提供了旅游服務上存在著報價不標準,服務態度惡劣等現象。
針對以上所歸納出的三大挑戰,這里在茶葉經濟主導下來做出應對思路解析。
3.1 挖掘文化異質性的比較優勢
在前面的“挑戰”部分提到了轉型升級方向問題,這里從增強市場識別度為目標提出,應著力挖掘本土茶文化和社會人文元素的差異性,并通過商業化改造來獲得比較優勢。之所以提出這一思路在于,完全依靠自然稟賦條件來建立差異性顯然是不夠的,而且這也難以烘托出生態旅游中的文化內涵。然而,提煉出生態旅游中的文化內涵,才能滿足高端游客對旅游產品的消費偏好。這里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茶葉經濟主導下需要借助物質文化來引申到精神文化之中。
3.2 探索ppp項目開發的新形態
以財政資金投入來支撐茶鄉旅游轉型升級活動,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在當地主導產業培育下,需要建立政府規劃監督下的市場運作機制。具體而言,就是引入PPP項目開發模式,借助茶企和旅游公司的資金投入,再配合當地政府所給予的優惠政策條件,在共贏的項目開發模式下來推動轉型升級。另外,在市場化運作過程中,還可以嘗試BOT運作模式。
3.3 健全培訓機制實施末尾淘汰
顯而易見,健全培訓機制的目的在于提升當地茶農的服務意識和服務品質,這是茶鄉旅游發展的關鍵步驟。在茶葉經濟主導下,還需要幫助當地茶農建立起產供銷一條龍的運作渠道,以及培育他們的市場意識。為了保證轉型升級的順利推進,以及從整體上來提升全域旅游項目的品質,這里還需要針對茶農建立起末尾淘汰機制。
根據以上所述,這里以四川青城山地區為例,茶鄉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4.1 挖掘青城山地區的茶文化資源
青城山作為道教之鄉,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起了當地茶鄉旅游的市場識別度。但若是未能挖掘當地的茶文化資源,游客也將對這里的茶鄉旅游視而不見。從茶自然資源的分布來看,這里主要產苦丁茶。這種茶葉的類型和口感與傳統茶葉存在差異,所以這就在使用價值上形成了天然的市場區分。再結合當地的道家文化,可以從道的精神特質和道的武術層面來挖掘苦丁茶的文化內涵。另外,再以一種可以看見的茶葉制作流程,從而來支撐起該茶資源的市場識別度。
4.2 形成特色旅游文化的比較優勢
這里就需要突出當地茶鄉旅游的比較優勢,同樣需要與已經成熟的青城山旅游項目相聯系。通過調研可知,青城山作為知名旅游地區以夏季的游客為最多,說明該地區已經成為了避暑納涼的去處。圍繞著這一旅游優勢,在發展當地的茶鄉旅游時,需要以民宿經濟發展為支撐,以苦丁茶的特殊功效為依托,以已經成型的農家樂網點為平臺,大力打造茶葉經濟旅游項目。其中,應以將民宿與品茶、論道等環節聯系起來,進而形成當地茶鄉旅游的比較優勢。
4.3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資金支持
在推動當地茶鄉旅游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需要對基礎交通道路、茶館、村社民宿環境進行改造,也需要對民宿服務質量進行提升。而所有這些,都依賴于大量的資金支持。為此,青城山旅游景區主管部門,可以通過招投標的方式來引進企業方的投資,并以BOT項目開發模式來給予企業方回報。由于發展當地茶鄉旅游具有較強的外部性,所以青城山旅游景區管理部門,還應從旅游收入中撥付一定的資金來作為配套經費。
4.4 行政主導下建立末位淘汰制度
對于那些整改不利的民宿單位應給予行政規制,即通過末尾淘汰的方式來逐出市場,不然將可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根據筆者的市場調研可知,在這里經營民宿和開辦農家樂的主體,部分來自于域外地區。因此,這就為建立末尾淘汰制度提供了便利。
另外,在各地不斷深入挖掘茶業經濟發展潛力的同時,還應重視茶樹品種資源在茶葉經濟發展中所形成的比較優勢。為此,今后南方產茶地區需要加強對茶樹品種資源的調研和保護工作,而更為重要的便是將這些茶樹品種資源轉換為一種生產力,來推動當地關聯產業的發展。不難看出,若是要求家庭旅游項目的經營者也引入說書和川劇項目則不太現實,所以這里應更加突出當地茶文化的有形和無形方面。包括品茗的場地設計(壩壩茶),以及向域外游客提供一種閑適、自樂的品茶、聊天氛圍,從而就能使農家樂項目與茶文化接軌。
隨著生態旅游項目在全國各地廣泛興起,如何提升該旅游項目的格調和品味,則成為了業界需要認真去思考的問題。若只是突出地域的差異性,而未能從生態旅游項目中來進行內容上的創新和提升,那么這樣的茶鄉旅游項目將難以形成品牌優勢。本文認為,在茶鄉旅游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解決:轉型升級的方向定位、轉型升級的資金供給、轉型升級的人力資源等主要問題。為此,以青城山為例轉型升級發展的路徑可圍繞著:挖掘青城山地區的茶文化資源、形成特色旅游文化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資金支持、行政主導下建立末位淘汰制度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1]陳政.貴州茶樹品種資源與茶業經濟發展分析研究[J].種子,2009 (11):74-76.
[2]黃東風.低碳經濟與中國茶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5):1110-1115.
[3]楊紅.巴蜀茶文化的民俗價值與旅游經濟結合的探討[J].消費導刊, 2015(7):225-226.
[4]史術光.九江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基模分析及對策思考[J].農業考古, 2012(2):34-38.
[5]吳佳薇.從成渝茶館看兩地的體閑觀[J].商情,2010(26):38-38.
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河南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展研究——基于創意文化產業的向度》(142400410181)。
程杰晟(1971-),男,河南清豐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經濟、旅游文化方向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