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璟
(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研究
祝璟
(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規劃設計是一種有效聚合行業發展和合理整合現有資源的策略,也作為地區產業升級轉型的捷徑。茶文化產業園區規劃設計一直擔負著對我國茶產業與茶文化傳播發展的重任,所以針對我國茶文化產業景觀規劃設計也應提出一些相對特殊的設計要求。筆者將在本文中主要介紹我國茶文化產業園區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基本理念和區域劃分,基于原則并圍繞創新理念闡述有關茶產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發展的重要意義,并重點對茶文化產業園區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方法作詳細探討和說明,僅供參考。
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園林規劃
中國乃茶之故鄉,傳統茶文化的發展已幾千年歷程,當前仍然被視為我國特有的精神文明符號。近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力不斷增進,傳統茶文化在這一階段重新被賦予更為深厚的精神內涵,儼然成為大眾所接受、所青睞的傳統文化產業,其發展必將構成一種新型的經濟產業形式。比如,茶文化產業園景觀便是其中一種可以引領我國傳統茶文化繼續發展的良好經濟形式。下文,將闡述有關我國茶文化產業園區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基本理念和區域劃分,并在參考地方茶文化產業園區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實踐基礎之上總結一套行之有效、科學、合理的執行辦法。
1.1 基本理念
1.1.1 以因地制宜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原則
我國茶樹的種類可謂“繁花似錦”,不同茶樹的生長狀況和生長環境不盡相同。因此,在某地區引進某茶樹時,須綜合考慮該茶樹的適生條件和生長環境。為了提高茶樹種植的成活率,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茶樹品種是首要任務。茶文化產業園區景觀規劃與設計要針對地理環境和社會條件作詳細調研。通常,茶文化產業園區被定址于產茶區,多臨河傍山,在茶園設計范圍以內可建造部分臨河建造、傍山建筑等,但不可避免對園區生態和地表環境造成一定影響,這樣的影響應控制在合理范圍以內。以因地制宜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原則是按照地區人文特色實現全園景觀規劃與設計的第一原則。
1.1.2 以多功能化和多元化為第二原則
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規劃與設計還應確保整個園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的效益,二者之間宜統一和諧。茶文化產業園區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本初構想源自于鄉村經濟發展模式,為保證茶文化產業園的經濟效益性和生態效益性,可將多種不同形式的行業發展方式與之相匹配。比如,建設一系列與茶文化相關的展覽館、體驗館和觀光區等,并組織制茶培訓活動,多方面使其設計能夠和其他產業相契合。如此一來,便可兼顧鄉村經濟發展模式創新與保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筆者認為,在以多功能化和多元化為設計原則的基礎上,茶文化產業園區可從整體上劃分體閑旅游、水上樂園、民族文化體驗和茶文化體驗四個功能區,互融互助,使得與茶文化產業園景觀相應的旅游產業蓬勃發展。
1.1.3 以游客心理感受為第三原則
文化氛圍是為游客獲得良好心理感受的重要條件之一。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突飛猛進,為旅游行業發展推波助瀾已成定勢。廣大游客在旅游當中擁有獲得良好心理體驗與感受的真實需求。因此,茶文化產業園區景觀規劃與設計應以中國傳統茶文化作為基礎,按照游客所需,規劃并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活動項目,帶領游客融入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文化情懷以及地區民俗的風情魅力。
1.1.4 以設計創新為第四原則
茶葉產業園區景觀規劃與設計還需以設計創新作為第四原則。遵循該項設計原則的前提是立足于地區民風民俗和茶文化特色,然后針對茶文化產業園區景觀的創新規劃與設計。茶文化產業園區景觀的創新規劃與設計要兼顧景觀設計特色和文化內涵特色兩個方面。例如,茶文化產業園內的景觀長廊設計,可利用石景、楹聯等要素的組合為茶園賦予了詩詞歌賦等文化形式。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規劃與設計要合理配置,形式方面講究多樣多變,文化元素的融入必不可缺,尤其是當地的民俗文化,比如茶文化。茶文化產業園區內可開展一系列涉及地方少數民族特色的活動,諸如茶藝展示、炒茶制茶體驗等均可被引入。
1.2 區域劃分
茶文化產業園的區域劃分須以保護生態環境效益作為大前提,盡可能減少原地改造和植被破壞。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規劃與設計前,應利用信息模擬系統對規劃對象進行試驗模擬,把握總體目標,合理規劃設計流程,并對園內區域進行嚴格劃分,確保不同區域即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另外,已劃分區域在實現其功能建設方面,應該把握整個茶園景觀規劃與設計的總體目標,局部設計宜合理。茶文化產業園景觀功能區域的組成包括入口體閑區、茶文化展示區、產業加工區、娛樂餐飲區、采茶體驗區和民族文化體驗區六個內容。通常講,茶文化產業區景觀區域入口的設計非常重要,通常要求其設計成果要凸顯整個茶園景區的特色文化特征和精神風貌。相應功能區域所能反應的特色茶文化須以區域內的景石或其他實物予以傳遞。茶文化展示區的功能在于為廣大游客充分展示茶園文化,可在該區域內融入地方茶文化史和相關茶文學元素。產業加工區則為游客提供參與茶葉生產加工過程的體驗機會,由專業炒茶師引導游客對茶進行選取、分類、炒制和烘干直至完成整個炒制流程,可令游客切身體驗到炒制茶葉的加工過程。娛樂體閑區的功能在于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融入地方美食、茶飲和其他一些與茶相關的影像元素,令游客在體閑娛樂之際不失體驗地方茶文化特色和民風民俗的機會。除此以外,很多游客對旅游真實感受的需要比較強烈,因而在園內開展一些茶葉采摘活動不失為一種良好措施,這一點也可作為設計參考意見。
茶文化在我國茶園規劃與設計當中得以體現是之必然,而茶樹苗木的培植無疑是規劃設計工作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方面。下面,針對我國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規劃與設計有關苗木的設計做詳細分析。
2.1 整體化設計
茶文化產業園的整體規劃與設計須綜合考慮茶園的自然風景、地方經濟因素和其他社會條件,其景觀規劃與設計應按照不同種茶樹品種的發芽期相間搭配。在無倒春寒的地區,通常可將不同種茶樹品種以特早生、早生、中生以4:3:3的比例進行配置,既可增添觀賞性又可一定程度上延長茶樹發芽期限。同時,我們也可以適當增多晚生茶樹品種的比例,按照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依次按4:3:2:2的比例予以配置,這一點與一般的以早生茶樹品種為主的觀光茶園有所區別。考慮到觀光茶園的規劃規模,主要分為綜合性茶園、大型觀光茶園和特殊觀光茶園三種,規劃規模不同所采用的規劃方式與設計理念也會有所差異。在觀光茶園功能定位方面,一般觀光茶園內將整片區域分別分為茶園豐產區、設施栽培區、特色品種展示區、觀光體閑區、茶文化區、游客體驗區等多個功能區。根據觀光茶園當地的情況,規劃功能區也應因地制宜。通常,觀光茶園不僅限于觀光旅游功能,還應兼顧生產功能。觀光旅游功能實現主要經濟收益,生產功能實現次要經濟收益。倘若觀光茶園的功能定位不同,其園內的區塊劃分也將作出相應的調整。茶文化產業園的規劃與設計要保證不同區塊的功能獨立性,也要關注不同區塊之間的關聯性,通過聯系各個區塊體現整體美。
2.2 立體化設計
茶文化產業園內的茶樹花草成長的強、弱勢不盡相同,且造型、樹姿多種多樣。茶樹的長勢非常利于造型設計。茶文化產業園在立體化設計方面須做到:
2.2.1 修剪整形
茶樹的整形修剪,其形態各異的樹冠造型有屋脊狀、圓弧狀、斜坡狀、馬鞍狀和水平板狀等,通過輔以或半開張、或直立、或張開的小型喬木和灌木叢,與自然野生植被可構成較為鮮明的形態對比。
2.2.2 重新栽植
茶文化產業園內的林間小道、功能區塊和臨邊樹木如若能夠得到合理規劃和科學配置便可成倍增進不同功能區塊的景觀觀賞性,在整體方面即可以一種“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效果呈現世人。同時,茶文化產業園茶樹品種應多樣,可盡量搭配多種不同類型的茶樹。茶葉物種多樣化是我國茶文化產業園規劃與建設的基本需求,它可以拓展各類茶葉苗木的生長與抗逆性,也可以進一步增進茶文化產業園的景觀觀賞性。
2.3 茶樹的群落季相搭配
不同品種的茶樹的春季萌芽期也會有所差異,主要分為四種情況,即特早生、早生、中生和晚生4個類型。將以上四個類型的茶樹品種分區搭配予以栽植,有意將不同種茶樹品種的發芽期梢開。若茶園內需配備自動噴灌系統,也可將茶樹的發芽期提前,而在夏季期間可整體修剪各類茶樹樹冠,本時期內便可達到不同芽葉大小和不同色澤相間的整體景觀色彩效果。
2.4 苗木色彩搭配
茶樹在春季發芽階段會以顏色深淺的效果呈現,同類茶樹品種在不同季節反映的顏色效果也不盡相同,如此也能增進整體景觀造型的觀賞性。栽植特色茶樹以形成不同發芽期和不同品種合理規劃,保證茶文化產業園景觀可在一年當中時時為廣大游客展示良好的茶園景觀。
傳統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內容。作為華夏子孫應當承擔對傳統茶文化產業傳承與發揚的責任。本文針對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展開討論與分析,應運用現代經濟社會思維對其傳承進行創新,對茶文化產業園景觀予以分區建造,且在規劃設計中需要著重注意對當地自然景觀的保護和文化風俗的結合,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從而真正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胡牮.論茶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景觀設計技巧[J].福建茶葉,2016(2):81-82.
[2]云湖風景區概念性規劃暨陽羨茶文化博覽園詳細規劃[J].景觀設計,2012(5):I0010-I0013.
[3]董建文,蘭思仁,林潔,等.觀光茶園景觀美景度評價及營建技術[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1(3):29-30.
[4]原菊蒲.關于文化產業園規劃的幾點思考——以梁子湖生態茶文化園概念規劃為例[J].企業導報,2014(21):104-106.
[5]和獻中,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與旅游互動發展戰略[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93-95.
基金期目:中央高校青年項目:中國現代園林的民族性——論傳統園林在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運用,編號:cs013041。
祝璟(1979-),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景觀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