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武,林志坤(寧德市茶業管理局,寧德 352100)
建設質量安全示范區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
田洪武,林志坤
(寧德市茶業管理局,寧德 352100)
2015年9月寧德市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通過國家質檢總局驗收考核,本文從一種組織形式、兩項基礎保障、三個全面覆蓋、四套管理體系四個方面總結示范區建設的做法,并介紹示范區建設取得的成效。
寧德市;茶葉;質量安全;做法;成效
茶業是寧德市的傳統支柱產業,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2]。全市三分之一人口、70%的農戶從事茶葉生產及相關行業[3-6]。2015年全市茶園面積103萬畝,茶葉產量9.3萬噸,產值37億元,茶園面積和產量占全省近三分之一,位居全國茶葉主產區前茅。近年來,寧德市立足茶產業發展的實際,圍繞建立“1種形式+5個體系”的質量安全區域化綜合管理模式,大力推進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有力促進寧德茶產業的健康發展。
1.1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要素保障
2014年以來,我市根據省政府和國家質檢總局的相關工作要求,建設涵蓋9個縣(市、區)及東僑開發區的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一是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長任組長,市直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及各縣(市、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協調示范區建設各項工作,制定示范區建設方案,下發了《關于印發寧德市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方案的通知》,厘清工作職責,細化任務,督促各部門抓落實。二是政策扶持。近年來,寧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茶產業發展的決定》、《關于進一步促進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扶持茶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7],每年劃撥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500萬元,有力促進我市茶產業發展[8]。各縣(市、區)結合當地茶產業實際,相繼出臺扶持茶產業發展的政策[9]。如,蕉城區每年安排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用于生態和“三品”茶園建設、五新技術推廣、清潔化能源應用、質量安全與技術培訓、品牌宣傳推介等。福安市先后出臺《關于扶持茶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現代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鼓勵和支持茶企自營出口,對于符合《出口茶葉生產企業注冊衛生規范》并獲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頒發證書的企業給予補助5萬元[10-11]。福鼎市每年安排500萬元作為“福鼎白茶”品牌推介專項經費。據統計,近年來寧德市每年用于扶持茶產業發展的財政專項資金達1億元以上,有效促進我市茶業的快速發展和示范區建設。三是召開會議、開展培訓。多次召開示范區建設工作聯席會議,提高認識、協調解決有關問題。同時適時舉辦質量安全、植保員、可追溯體系建設等培訓,提高經辦人員業務水平。據統計,示范區建設期間,我市每年舉辦質量安全、植保員等培訓班50多期,培訓5000多人次;四是加強示范區建設工作的督查和考核[12]。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每季度組織了對各縣(市、區)、東僑開發區的示范區建設工作的督查,提出問題和書面整改意見,并督促其整改到位,年底組織對各縣(市、區)、東僑開發區的示范區建設工作的考核,確保示范區建設工作的完成。五是完善公共檢測平臺建設。依托寧德檢驗檢疫局、市質監局實驗室,打造“檢測、研發、技術”服務三位一體的出口茶葉示范區公共服務平臺[13]。該平臺擁有專業檢測人員47人,檢測設備總值達3400萬人民幣,可檢測茶葉農殘84項,實現轄區茶葉項目全覆蓋和快、準、全、省的目標,已通過國家認監委和國家認可委“三合一”的評審。
1.2 創新管理體系,提高質量水平
政府層面,一是完善農業投入品使用準入監管制度[14]。市農業、工商、質監部門聯合出臺了農業投入品管理辦法,規范農資經營活動,銷售人員須經培訓后持證上崗;施行供方評估制度,采購農藥時核實“三證”材料等有關質量證明并建檔,建立農藥進出電子臺賬,實現全程可追溯。市供銷社依據農業投入品管理要求,建立了“配送中心-銷售店-種植基地”的三級配送經營管理制度,制定農藥推薦使用清單,并分發至農藥配送中心、農藥銷售網點,銷售網點設立茶葉專柜;建立了農藥銷售流通環節日常執法檢查常態機制。市農業局、市公安局簽訂了執法協作備忘錄;農業執法部門不定期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執法檢查,及時查處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目前我市正加緊建設農資監管平臺,省財政補助資金400萬元已到位,硬件設備大部分安裝完畢,建成后將對全市農資經營企業進行全程常態化監管。二是完善疫情疫病防控制度。制定了茶葉疫情疫病監測管理要求和全市疫情疫病監測計劃,全市設立30個茶葉病蟲害疫情疫病監測點,開展病蟲害巡查、測報、預警、防治工作。如,蕉城區在茶葉主產區建立病蟲害監測點,配備自動蟲情測報燈,使有害生物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預報準確率達到85%以上,農作物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15]。三是完善環境監測和治理制度。制定實施種植環境土壤、水質及大氣的監測計劃。定期對示范區的土壤、水源、大氣進行檢測評估并建檔[16]。企業方面,積極引導企業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加工組織形式,全市共篩選22家龍頭企業作為示范點,實施以“公司+農業合作+基地+標準化”為主體的生產組織形式,指導示范區種植基地建立“十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植保員的管理培訓,統一種植管理制度,統一種植環境監測,統一病蟲害測報,統一推薦用藥,統一種植和生產管理記錄,統一農殘監測,統一檢測標準,統一溯源體系,統一質量安全預警機制。建立完善記錄檔案,有效提升管理水平。
1.3 健全安全體系,提升產品質量。
一是加快建立出口茶葉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17-19]。收集國內外茶葉種植、生產、加工、貯藏、包裝等方面相互配套的質量標準,建立了科學統一的茶葉質量標準體系,使生產經營各個環節都有標準可依、有規范可循。二是積極推進茶葉標準體系建設。促成全國茶標委白茶、紅茶工作組在寧德成立,完成了“坦洋工夫”、“福鼎白茶”、“天山綠茶”[20-21]產品標準的制定和發布。積極參與《白茶加工規范》、《緊壓白茶》、《固態速溶茶》、《坦洋工夫茶感官分級標準樣品》、《紅茶加工技術規范》、《紅茶第1部分:紅碎茶》和《紅茶第2部分:工夫紅茶》等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建立健全閩東紅茶、白茶、烏龍茶三大茶類標準體系,制定了《工夫紅茶加工技術規程》、《工藝花茶制作技術規程》、《高山烏龍茶加工技術規范》、《白琳工夫紅茶標準綜合體》等10項農業技術規范[22-24]。
1.4 強化風險預警,確保質量安全
完善風險分析體系。根據國內外相關法規標準變化情況、國外通報情況、日常監測情況和企業自控情況等風險信息,及時對風險管理措施進行動態調整。每年開展一次風險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制訂企業自檢自控方案。建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制定出入境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對出現嚴重問題的區域或企業,根據預警信息,召開相關部門聯席會議,啟動追溯程序[25],研究應對措施,有效控制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一是完善原料環節的風險控制。實施生態茶園、良好農業規范(GAP)推行計劃及種苗管理規范[26]。建立了示范茶園基地10萬多畝,基地按照現代農業生態茶園標準管理,配備專職植保員和質量管理人員,按統一原料開展原料檢測,把好原料進廠關。二是完善加工環節控制。大力推行加工廠清潔化改造,引進全自動全封閉智能清潔化流水線,有效確保產品質量。統一生產加工質量管理記錄,規范茶葉生產、加工、檢測、出入庫、批次管理[27]。鼓勵開展質量安全認證,引導企業建立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為茶葉質量安全提供保障[28-29]。三是完善質量追溯管理。出臺寧德市出口茶葉批次溯源管理規定,指導企業建立批次溯源管理制度,形成“基地—生產—檢測—儲運—銷售—消費”全程監控的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為監管部門的全程監督創造條件,為企業提升內部管理水平、樹立誠信品牌形象搭建平臺,為消費者方便快捷查詢產品信息、放心消費提供依據。截止2015年,全市共有98家企業建立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22家示范企業全部建立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
2.1 質量安全管控有效
通過加強質量安全宣傳引導和公共管理,茶農、茶店、茶企等責任主體的安全生產意識、誠信經營意識明顯增強,茶葉種植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和企業質控能力明顯提升,產業風險明顯降低。如,福鼎市每年茶葉質量安全專項檢查20次以上,累計抽檢毛茶6000多批次,100%達到無公害茶葉標準[30]。2015年農業部、省廳、市質監局在我市開展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共抽查各類茶葉樣品337批次,數量532個,合格率達100%。近兩年,我市出口茶葉未發生因企業質量安全問題被通報事件。
2.2 示范帶動效應突顯
通過推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31]、龍頭帶動、全體行動”的工作機制和“公司+農業合作+基地+標準化”的組織形式,形成了以“注重源頭、突出自律、全程追溯”為主體的“寧德模式”,構建和完善了寧德茶葉質量安全全程保障體系,較好地解決組織難、監管難、追溯難以及標準實施難、基地集約難等茶業發展共性問題[32]。全市重點支持引導福建品品香茶業有限公司、福建雋永天香茶葉有限公司等22家茶企實施寧德市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建立示范茶園基地10萬畝,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周邊100多家企業30多萬畝茶園,有效提高茶企質控的能力,提高茶葉產品質量。
2.3 生態效應明顯加強
2015年,全市8個現代茶葉項目縣,投入七千多萬元項目經費用于標準化生態茶園建設、茶葉初制廠加工清潔化改造等。建設標準化生態茶園20多萬畝,占全市茶園總面積的20%以上;清潔改造茶葉初制廠300多家,建設清潔化自動化生產線10多條。改造新品種2萬畝,建設省茶樹種質資源圃10個,茶園綠色防控示范基地10萬畝。通過落實一系列茶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措施,有效改善茶園小氣候,保證了我市茶葉產品安全、健康、綠色、無公害的自然特性。如,福鼎市依托中央財政現代茶業項目,全市新建生態茶園示范基地18個,無公害茶園面積達18萬畝、茶園有機認證面積達5.6萬畝,分別占茶園總面積的84.5%和25%。福安市12.2萬畝茶園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茶園[11],28家茶企的40個產品分別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茶認證,先后獲評“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市”“全國茶葉標準化生產示范市”“綠茶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示范市”。蕉城區6122畝茶園通過“三品”認證,其中265畝通過美國農業部USDA認證機構和歐盟EU認證機構的有機茶認證,3000畝被列為“全國青少年兒童食品安全科技創新實驗示范(福建寧德)基地”。
2.4 經濟效益持續增長
2015年,全市茶葉產量9.3萬噸,比上年增長5.8%,毛茶產值37億元,與去年基本持平。全市出口茶葉2544.34噸、創匯8433.76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6.63%、76.29%。其中,高檔茶葉出口比重增加,占出口總額的76%,比上年增長58%。出口茶葉的平均單價由2013年的不足21153美元/噸,提高到2015年的33393美元/噸,為茶葉生產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坦洋工夫”“福鼎白茶”“高山烏龍茶”等系列產品在京、滬、蘇等大城市深受歡迎[33],特別是我市利用新選育的高香型茶樹良種制作的綠茶、紅茶、白茶和烏龍茶新產品[7],倍受消費者青睞。
2.5 品牌效應持續升級
全市擁有10件茶業類馳名商標,居全省設區市第二位,另有著名商標58件,知名商標94件[34],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7件,知名商標總量居全省設區市前列。“福鼎白茶”連續7年躋身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2016年品牌評估價值33.80億元,位列全國第四,并榮獲“最具品牌經營力的三大品牌”。“坦洋工夫”在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國內唯一紅茶類國際金獎,2016年品牌評估價值24.38億元,位列全國第十,并榮獲“最具品牌帶動力的三大品牌”。2016年“天山綠茶”品牌價值評估達11.17億元。福安市成為全省首個“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市”[35],福鼎市被列為“全國種植業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建設試點基地縣(市)”、“國家茶葉質量可追溯制度建設示范區”。福安、福鼎市分別被國家林業局評為“中國茶葉之鄉”和“中國白茶之鄉”,蕉城區、福鼎市榮獲“中國名茶之鄉”稱號。
[1]池玉洲,林春華.茶業“五新”集成推廣是實現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J].福建茶葉,2013(2):44—47.
[2]鄭民生.實施四大戰略促進寧德茶葉發展[J].中國茶葉,2004(5):8-9.
[3]馮廷佺,林云興,周玉璠.中華茶韻譽滿澳洲——祝賀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年2011年中國茶文化產業博覽會成功舉辦[J].福建茶葉,2012(1):2-4.
[4]仲建梅.入世后的閩東茶業與茶機[J].中國農機化,2001(6):20-22.
[5]田洪武.寧德市茶葉加工業現狀與對策[J].福建茶葉,2008(4):36-37.
[6]王云.因地制宜優化川茶產品結構[J].中國茶葉,2004(5):7-8.
[7]池玉洲.寧德市茶樹良種創新應用成效顯著[J].福建茶葉,2014(6):9-11.
[8]蘇建國.促進龍巖市茶產業發展的思路與建議[J].福建茶葉,2013(6): 43-46.
[9]韓睿.淺析遵義市茶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農技服務,2009(11):43-46.
[10]蔡旺根.順應發展潮流推進華安茶產業轉型升級 [J].福建茶葉, 2014(4):49-50.
[11]林清菊,陳建華.推動福安市茶產業發展的對策分析[J].福建茶葉, 2014(4):46-49.
[12]解正定,段宗俊,陳輝,等.保障質量安全推進綠色發展——金寨縣創建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做法和思考[J].茶業通報,2014(4):158-159.
[13]張居德,張誠毅.對閩東茶葉出口現狀及對策的思考[J].福建茶葉, 2014(5):44-47.
[14]解愛云.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監管的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 2014(14):17-18.
[15]王冬元.鳳臺縣水稻病害化學防控技術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3.
[16]張翠萍,周定.建湖縣國家級無公害蝦蟹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內陸水產,2002(7):7-8.
[17]夏濤.關于我國茶葉質量安全問題的思考[C].合肥:2005安徽食品安全博士論壇,2005.
[18]馮娟娟.中國茶葉質量安全體系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9.
[19]嚴可仕,劉偉平,謝向英.福建茶葉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構建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3(5):476-480.
[20]福建省茶葉學會調研組.關于赴寧德市蕉城等四縣(市、區)對老區茶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J].福建茶葉,2012(4):2-5.
[21]蘇峰,池玉洲.制定法規、保障茶產業可持續發展——記寧德市人大常委會《關于促進茶產業發展的決定》頒布四周年[J].福建茶葉,2012(1):4-6.
[22]王水金.坦洋工夫標準的傳承與應用[C].福安:2013海峽科技專家論壇·海峽兩岸茶產業發展研討會,2013.
[23]汪斌,林華.提質茶產業助力茶強市[J].福建質量技術監督,2013(8): 11-12.
[24]郭雅玲,賴凌凌.福建烏龍茶產業現狀[J].中國茶葉,2012(6):8-9.
[25]項向國.休寧縣創建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做法與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09(11):19-20.
[26]溫曉菊.茶葉良好操作(TeaGAP)規范的研究與建立[D].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2008.
[27]管曦.福建茶葉可追溯管理實施的研究[J].福建茶葉,2007(1):18-19.
[28]許振健.基于農藥殘留控制的茶葉質量安全管理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09.
[29]羅理.茶葉質量安全認證現狀及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 2007.
[30]吳鴻飛.福鼎市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管理的主要對策[J].福建茶葉, 2011(4):48-49.
[31]崔敏.聽基層聲音話技術惠農[J].河南農業,2015(21):29.
[32]張炳鈴,陳敬慈.福建省安溪縣創建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做法、成效與啟示[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4(3):70-72.
[33]徐飆.山清水秀茶香閩東,紅綠花白茗揚五洲——記寧德這個名符其實的中國產茶大市[J].福建茶葉,2015(5):2-4.
[34]田洪武,屠幼英.做大做強茶葉龍頭促進寧德茶業經濟發展[J].茶葉,2014(4):216-219,222.
[35]王水金.福安市茶葉標準化的實踐及成效[J].茶葉通訊,2013(2):29-30,35.
田洪武(1968-),男,福建福州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茶葉技術推廣工作。林志坤(1989-),男,福建安溪人,農藝師,從事茶葉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