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全民(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60)
生態茶園可持續發展的財稅政策分析
孫全民
(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60)
茶產業作為我國傳統、特色產業,呈現著良好的整體發展趨勢。而作為茶產業中重點發展部分——生態茶園的可持續發展能夠進一步促進茶業進步,從而拓展產業規模,提升茶農整體收入。本文基于生態茶園可持續發展的財稅政策,首先分析財稅政策與生態茶園發展間的矛盾,引出當前生態茶園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實現生態茶園可持續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以期對生態茶園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助益。
生態茶園;財稅政策;可持續發展
近幾年,隨著經濟發展,國內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出現了嚴重的霧霾、水污染及氣候變化等情況,對社會大眾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而受到高度關注。而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進程顯示,財稅政策對生態創新和環境保護的影響深遠,尤其對生態茶園發展的影響更為突出。最大程度地完善生態茶園的財稅政策,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大潮流下能實現資源節約、環境污染控制,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1.1 財稅補貼政策存在缺陷
財稅補貼政策對環境資源產生直接影響,當財稅政策補貼內容合理性缺乏之后,會導致被補貼的茶產品價格被迫調低,致使資源利用效率整體下滑,出現嚴重損失,與此同時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也隨之產生,影響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譬如我國茶葉培育用水和城鎮生活用水一樣,由于國家財稅政策補貼力度較大,其實際使用價格較低,因此居民及種植人員在使用時非常隨意,致使水資源浪費嚴重。
1.2 財稅政策過于單一化,市場拓展力度不夠
對于國內當前執行的系列政策而言,未構建相互扶持的政策或互補、相互協調的政策體系。譬如某種清潔能源產品使用過程中,基于一定條件下往往只能使用一種政策激勵措施,出現“顧此失彼”的問題。所以財稅扶持政策單一化嚴重,使得產業激勵措施無法集中,生態茶園發展缺乏足夠的清潔能源制度支持。
1.3 生態茶園創新財稅投入不足
國際生態茶園財稅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生態污染整治方面的資金投入所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1.5個百分點時,能夠降低生態環境污染程度;而比重達到2-3個百分點時,可以顯著改善國家環境質量,進而使得生態茶園發展向可持續目標靠攏。不過,研究數據結果顯示當前中國投入到該方面的資金總額維持在1.2%左右,仍然處于較為缺乏的狀態。
2.1 市場體系不健全,宣傳力度不夠
我國茶葉生產企業在這幾年已經有了較大進步,也進一步推動了整個茶產業的發展。但就整體環境而言,大多數龍頭企業的制度都存在問題,各中小型茶葉生產企業亦如此。由于目前市場條件的限制,各個生態茶園結構調整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必須快速提升龍頭企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讓龍頭企業帶動其他生態茶莊的發展。
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產業的核心生命力,二十一世紀是屬于中國茶的世紀,該說法已被全球茶人所認可。但由于如今產品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茶企業思想在消費者的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生態茶園必須不斷發展,將文化放在核心地位,生產更多周期性的產品。要想讓一個文化進一步傳承就必須先向民眾普及各種相關知識,增大整個生態茶園行業的受眾面積。在茶文化觀念的不斷深入中,生態茶園可以向更多茶愛好者提供新生態生活方式。當前我國針對茶文化的研究還不夠系統與健全,因此茶文化宣傳推動整個生態茶莊發展的效果極為有限。未來我國應該要不斷挖掘茶文化、生態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將三種文化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動我國生態茶園、茶莊的發展。
2.2 種植管理水平相對落后
當前我國生態茶莊內對應的種植管理水平相對落后,同時低產茶園占整個茶莊種植面積的大多數,因此茶葉產業的潛力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就我國云南省而言,茶園的有效灌溉面積已經達到22.67萬畝,但該數量僅占整個茶園面積的4.63%。我國茶葉企業往往注重茶園面積的不斷擴張,而忽視整個產業的素質提升,如此將會導致大量茶葉質量不能達到標準的現象發生。還是以云南省作為例子,其2015年生態茶園單產約為50公斤,相較于上一年降低了7公斤,同時失管的生態茶園面積在逐漸上升;某集團企業失管茶園達到了181.36畝,如果按照17元/畝來計算,那么該企業就需要再投入大約30827元來進行各項管理才能恢復。在增加生態茶園種植面積的同時,若能兼顧有效面積的增加,就能減少不必要的管理費用支出。
2.3 科研基礎薄弱
我國生態茶園在發展過程中的科研基礎相對薄弱,沒有設立專門的精深加工部門。這種現象使得整個生態茶園企業的新產品不能讓人感覺煥然一新,同時產品對應的附加值也相對更低,如此顧客的購買欲望就會逐漸減小。當前我國已經開始著手茶葉內含特征物質以及發酵原理等內容的研究,但成果卻遠遠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速度。而且我國在茶保健品、茶食品以及茶飲料上的開發相對于其他一些國家也落后了。我國出口或自銷的大多數茶產品普遍還是初級茶產品,與其他國家茶產品還有較大差距,其對應的綜合利用水平遠小于世界平均水平。以我國某集團為例可以知道,企業每年投入到茶產品研究的經費極少,僅僅只有總銷售額的兩個百分點。而該企業目前使用的茶葉發酵技術還是較為傳統的技術,基本上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基于該項技術所形成的茶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進而使該企業銷售額不斷下降。
3.1 結合結構性減稅政策,促使生態茶園實現結構調整、整合優化資源
在實現生態茶園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行業企業需要完善設備更新措施,實現產業技術升級的同時全面延長產業鏈,大力培育并扶持部分知名度較高的茶集團。當前國家雖然推行并落實了增值稅的改革與轉型,但仍需要大力扶植有關茶企業實現職工技術培訓,減少稅前成本列支職員培訓費用;鼓勵茶企業增加生態茶園創新研究投入,對于部分新品種茶苗及生態環保技術給予更大的扶持與財稅政策優惠;鼓勵并引導茶企業延伸產業鏈,強化企業國際與國內的市場競爭力;鼓勵生態茶園出產多種優質的出口茶產品,對于該部分出口茶品實現稅則分項,基于技術水平及附加值等方面的差異性,針對性給予相應的出口退稅率,促使出口結構不斷升級。
3.2 增加生態茶園可持續發展稅收減讓程度
第一,對于部分低產生態茶園企業的改造適當調低稅收減讓,促使企業低產茶園得到升級,此外運用循環可利用資源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等措施提升茶產業自身收益,提升茶企業及茶相關工作者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對于部分實施循環與可持續發展的企業、項目提供優惠的財稅政策進行扶持。就實際發展過程而言,近段時間內,可以考慮在未來三到五年的時間里,對茶園產量改造企業的企業所得稅進行適度的下調。第二,對于積極引進現代的設備、儀器與育茶技術的企業,適當下調其設備、儀器與技術增值稅收,促使企業實現并加快技術升級,實現技術結構優化增速;適當減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效率及可持續發展技術等方面的研發費用稅收比率;實施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等有效方法。第三,對于部分新型茶產品及品牌的開發過程,稅收補貼企業及技術提供商,適當調整創新性茶企業或生態茶園的所得稅稅率;部分中小型茶貿易企業可適當實行減免增值稅的政策。
3.3 強化茶農轉移支付行為,扶持中小茶企業構建融資擔保體系以構建生態茶園
目前中國農民獲取財稅補貼的方式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如種植糧食的農民有糧種補貼,購買農業器具也有相關補貼政策,同時部分養殖農民也有多樣化的農業補貼,而當前茶產品種植農民則缺乏相應的國家或政府補貼。各級政府機關需要進一步強化茶農補貼機制建設的重視程度,落實豬—沼—茶“三位一體”生態茶園農業循環經濟,從而對茶農的茶園建設提供一定的技術扶持,并且適當減免生態茶園運作環節中有關茶種植方面的稅收稅率,如補貼茶種植技術及設備方面的資金投入,增加有機肥料購買財政補貼,此外若出現大量使用農藥的茶產業企業,需要增加其懲罰力度,完善當前政府獎懲政策。
對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而言,需要專門安排部分資金用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務,從而構建并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制。首先,按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務所需擔保貸款總額的百分之一對有關擔保機構進行獎勵,鼓勵中小企業擔保相關服務與機構的出現與發展,降低中小企業獲取貸款的極限性影響。其次,部分農業擔保費率在銀行同期貸款標準利率30%程度下的擔保業務,依照擔保業務總額的0.5%對擔保機構進行政策補貼,從而對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起到一定作用。另外針對部分已經歸屬到全國試點范圍內的非營利性中小企業信貸機構,其三年內所從事的擔保業務所得收入可免除營業稅。上述措施能夠很大程度上對擔保機構的抗風險能力進行提升,鼓勵擔保機構積極向茶產業中小型企業實施擔保貸款,進一步促進擔保行業實現規范性發展。此外全面提升中小企業自身信用度,增加金融機構的中小企業信貸規模,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茶產業中小企業在擔保貸款過程中出現的擔保難問題,使得中小企業能夠成功融資。中央政府應該針對部分就業再就業的中小茶企業出臺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激勵中小茶企業招收更多的大學畢業生與下崗職工,從而緩解當前國內就業壓力問題。綜合上述內容,中小茶企業基本發展平穩,進而將精力投入生態茶園及其可持續發展方面,促使國內生態茶園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當前茶產業不斷發展,生態茶園也逐漸進入到大家的視野中。以生態茶園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建設是我國未來茶產業的新方向與必然趨勢。為進一步促進生態茶園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實施財稅政策支持體系至關重要。采用稅收政策與財政政策兩個體系在生態茶園可持續發展建設過程中做出較為客觀的評估。相關學者還應該研究當前財稅政策對生態茶園發展產生的弊端,在宏觀視角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議,進而推動我國生態茶園的可持續發展,為未來茶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呂軍,劉聲傳,梁遠發,王家倫,胡華健,陳正武,段學藝.貴州生態茶園建設及其發展模式探討[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5(3):14-20.
[2]高水練,楊江帆,葉乃興.福建省茶葉生產效益提升路徑實證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36-42.
[3]趙佳榮.農戶對專業合作社的需求及其影響因素比較——基于湖南省兩類地區農戶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5(11):70-73.
[4]任國元,葛永元.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的作用機制分析——以浙江省嘉興市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6(9):113-121.
孫全民(1973-),男,山東海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財政金融,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