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格鋒(開封大學法制辦,河南開封 475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以茶文化的保護為例
朱格鋒
(開封大學法制辦,河南開封 475000)
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至關重要。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起步較晚,但在近年來發展迅速,并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民族文化,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助力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茶文化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民族文化,同樣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基于此,本文以茶文化的保護為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展開分析,希望對相關的文化保護工作者有所啟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茶文化;保護
在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世界文化呈現融合發展趨勢的情況下,我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對于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茶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但是目前無數民間茶俗、茶藝卻少有傳承,人們薄弱的茶文化保護意識,無形中減弱了傳統茶文化的傳承。如何保護、如何傳承傳統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了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此時,必須從我國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入手,吸取其他文化領域遺產保護的先進經驗,尋找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見效迅速的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之路。
在現代文化領域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是一個與國家、民族緊密相關的宏觀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相當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并在國家的文化建設方面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性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特征性標志,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并和其他民族相區別的重要因素,是民族發展、國家建設的力量源泉。在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廣泛受到了各個國家的重視。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自上而下的重視,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有效保護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在我國傳統民族文化逐漸銷聲匿跡的緊迫現狀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使傳統民族文化重新受到重視,在較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面臨的整體性危機,使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瑰寶得以有效保存下來,對于我國現階段文化的繼續發展、著力創新都有著巨大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喚醒了人們保護傳統民族文化的警覺性,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文化保護的隊伍當中,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了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愛國主義思想的提升,并對年輕一代產生了很強的教育性、示范性作用,將有力提升我國新生代群體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對于我國文化在深厚的根基上的未來發展頗有裨益。
從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是只有付出而沒有回報的一項工作,在很多時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所取得的回報雖然無形,但卻是巨大的,它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文化領域和文化事業乃至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發展,成為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強力推動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必須堅持強烈的原則意識,即遵循科學的保護原則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從而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取得預期的最佳效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必須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一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放在國家戰略的位置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龐大、內容厚實、影響力巨大,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寶貴的文化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由國家從宏觀管理的層面進行全面統籌和全局帶動,構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機制,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從而以國家戰略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做好、做到位。二是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性。和其他領域的保護工作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的鮮明特征就是緊迫性,在傳統民族文化內容隨時可能消亡的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行速度、實行節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夠保存下來的傳統民族文化內容的多寡,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內容雖然種類繁多,但每一種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種的消亡都是讓人痛心疾首的,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刻不容緩。三是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律。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和概念,其復雜性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必須嚴格遵循其發展規律,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內容進行準確界定,對保護工作進行細致規劃,采取科學的保護方式,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對每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案立檔,既重視有形的文化保護,也不遺漏無形的文化保護,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全面留存下來,切忌采取有形無實、外強中干的保護方式。
我國是茶葉的起源地,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有著深厚的茶文化根基,在從古至今的漫長發展歷程中,茶文化已經于無形之中滲透到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肉當中,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持續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在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整體性危機的情況下,對于茶文化的保護工作同樣刻不容緩、迫在眉睫。結合當前茶文化的現狀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相關規律,在此,提出幾點茶文化保護的可行策略供參考。
2.1 大力發展茶葉產業
無論茶文化的體系擴展得有多大,也無論茶文化的內涵有多深厚,茶文化的物質根基,永遠都是有形的茶葉,而茶葉在現代社會中存在和發展的土壤,就是茶葉產業。可以說,茶葉產業的發展狀況、興衰與否,直接影響到我國茶文化的保護效果。因此,從茶葉產業入手,大力發展茶葉產業,推動茶葉產業的創新進步,無疑是保護茶文化的一個可靠策略。大力發展茶葉產業,一是要有效推廣各地傳統的制茶工藝,將制茶的特殊技藝通過產業發展的方式有效傳承下來,保護我國制茶工藝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維持良好的國內茶葉生產生態,使制茶工藝在茶葉產業的土壤中得到繼續發展,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先人留下的優秀制茶工藝帶給人的獨特享受。二是要有效推動茶葉企業的發展,茶葉企業在茶葉行業是重要的主體,其將茶葉的生產利益化,為茶葉生產的延續和發展提供了載體,并創造了無數的茶葉生產崗位,帶動了數量眾多的人參與到茶葉產業鏈當中,有效擴大了茶葉的影響力,通過國家出臺優惠政策、各地政府出臺保障性政策的方式,推動茶葉企業的發展,可以進一步發揮茶葉企業對于茶葉產業發展的貢獻作用,營造更加濃厚的茶文化氛圍,對茶文化的保護極為有利。三是促進茶葉的出口外銷。打造具有大范圍影響力的我國茶葉品牌,讓我國優質茶葉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這一過程中既幫助茶葉行業獲取了豐厚的利潤,也讓茶葉產業的發展更加強勁,在越來越多的人對茶葉熟知、對茶葉熱愛的氛圍中,茶文化的保護工作將暢通無阻。
2.2 大力發展茶文化旅游產業
從目前茶文化保護的實踐來看,茶文化旅游的發展與茶文化保護是相連相通的,茶文化旅游產業不僅能夠有效宣傳各地獨具特色的茶文化,滿足人們對于地域茶文化的好奇感,也能充分展現茶文化的魅力,以此影響更多的愛茶人士,讓茶文化的社會根基進一步擴大。因此,以發展茶文化旅游推動茶文化保護工作,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策略。大力發展茶文化旅游產業,一是要由地方政府有效推動,科學構建。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制定公共政策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而茶文化旅游的開展是一項影響因素復雜且和地域發展緊密聯系的工作,應當也必須由地方政府牽頭進行,通過出臺輔助性政策為地方茶文化旅游掃清制度障礙,并將茶文化旅游納入到地方發展戰略當中,合理規劃旅游路線,深入挖掘茶文化旅游資源,有效拓展地方茶文化內涵,吸引各地游客的到來;二是要提供近距離的茶文化體驗。在茶文化景點中,應當有多種形式的地方茶文化特色介紹,全面展示地方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茶葉種植的田間地頭,要給予游客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讓游客穿戴茶農的勞動裝備,親身體驗采茶、摘茶的感受,讓茶文化產生有形的質感,對游客產生更深的影響,在風景秀麗的地方,要設置飲茶賞景的亭臺,讓游客體會置身山水之間品味茗茶的樂趣,對茶文化產生更深的感情。三是要凸顯茶文化旅游的地域魅力。不同地區茶文化的內容是不盡相同的,在茶文化旅游當中,主辦方要深入貫徹凸顯茶文化地域魅力的原則,將自身茶文化的特征凸顯出來,與其他地區的茶文化區分開,讓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區域茶文化的獨特魅力,維持我國茶文化的多元現狀。
2.3 建設茶文化博物館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博物館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機構,其能夠發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茶文化保護過程中,建設茶文化博物館的優勢在于,可以對民間傳統茶文化進行綜合性的收藏和良好的保存,并基于博物館的實體性,發揮茶文化的教育、宣傳功能,讓茶文化逐漸影響更多的人。建設茶文化博物館,應當完成的工作包括:一是全面挖掘、尋找民間現存的傳統茶文化內容,收集茶葉加工、傳統茶俗茶藝表演的老照片,收集與民間茶文化息息相關的制茶工具、茶曲茶舞樂譜、老茶人回憶錄等,收集并制作傳統茶藝加工、手工炒茶等的光盤、錄像、錄音等,將這些內容在茶文化博物館中進行陳列和展示,讓人們近距離觀看茶文化的寶貴資源,產生愛茶、敬茶的意識。二是盡可能恢復已經失傳的民間傳統茶文化內容,深入民間尋找失傳的茶文化內容的珍貴資料,試圖從境外和其他國家的影像、錄音、文物中找尋已失傳的民間茶俗、茶藝,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優勢,向國內外全面尋求幫助,盡最大能力恢復已經失傳的民間茶文化內容。三是加強宣傳,茶文化博物館不僅要承擔茶文化展示功能,更要承擔茶文化宣傳功能,通過多媒體、立體化、實物化的展示、宣傳方式,帶領人們了解茶文化的深厚文化內涵和珍貴文化價值,喚醒人們保護茶文化的意識,構建良好的茶文化保護氛圍。四是加強茶文化保護專業人才的培養,使其在茶文化博物館中認知,發揮對茶文化保護的推動作用,茶文化保護專業人才應當掌握充足的茶文化知識,擁有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能夠在茶文化保護一線承擔起宣傳茶文化、傳承茶文化的責任。
茶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個文化分支,從國家文化發展的角度來說,對于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謂意義重大。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是將茶文化從消亡的邊緣挽救回來的同時,建立一套完善、可持續的茶文化傳承機制,使茶文化在良好的社會氛圍的支撐下,可以在現代中國社會繼續傳承,并將其影響力逐漸擴大。從當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來看,對于茶文化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各地政府與茶葉企業都應當意識到保護茶文化的重要意義與價值,承擔茶文化保護的艱巨責任,探索茶文化保護的可行路徑,將茶文化的精髓提煉出來,影響更多的現代人,幫助各地獨具特色的茶文化融入現代社會當中,使茶文化的保護逐漸成為常態化,重新建立茶文化保護堅實的社會陣地、群眾陣地。
[1]黃永林.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文化遺產,2015(1):1-10+157.
[2]董鮮,戴陸園,徐福榮.云南11個特有少數民族的茶傳統文化保護與利用初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5(16):278-284.
[3]梁成秀.《茶葉與西藏:文化、歷史與社會》與推進西藏茶文化的保護、創新與傳播[J].農業考古,2015(2):329-334.
[4]鄒怡情.有機演進的持續性文化景觀保護策略———以云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為例[J].中國文化遺產,2015(2):31-37.
[5]任洪昌,林賢彪,王純,王維奇,閔慶文,張永勛,鄭江閩.地方認同視角下居民對農業文化遺產認知及保護態度——以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為例[J].生態學報,2015(20):6806-6813.
[6]周婷婷.我國茶文化遺產景觀的法律保護機制——以貴州省為例[J].福建茶葉,2016(3):342-343.
朱格鋒(1979-),男,河南開封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比較法、民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