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恬(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江蘇南京 211215)
茶文化對茶館空間藝術的影響
——以中國傳統茶樓室內外景觀設計為例
張恬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江蘇南京 211215)
本文介紹了茶館空間藝術突出茶文化元素的途徑,分析了中國傳統茶樓室內外景觀設計中常見問題,提出現代茶館空間藝術突出茶文化的舉措: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環保元素;加強互動體驗。
茶文化;茶館;空間藝術;中國傳統茶樓;室內外景觀
空間藝術,指其存在方式為空間的藝術形式,種類繁多,幾乎涵蓋所有的藝術門類。比如建筑、雕塑、書法、繪畫、工藝美術與篆刻等,一般又被稱為美術??臻g藝術的形成元素與手段就是造型,由于造型必然是一種空間存在,故對造型存在的方式進行把握就是空間藝術。包括建筑在內的空間造型依賴視覺、觸覺、運動覺而存在。
通過擁有的不同空間突出茶文化元素是茶館特有的表現方式。茶館空間中列為首位的自然是餐飲空間,包括飲茶、品茶、食茶餐在內的各種行為都會在茶館空間不同區域出現。茶文化通過人的視覺、嗅覺、觸覺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產生的文化刺激作用最為強烈和深刻。
休閑空間是茶館空間傳遞茶文化的又一重要途徑?,F代化的快節奏生產、生活、學習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茶館,原因正是快節奏和高壓力的并存讓越來越多的人不堪重負,進入茶館后感受到的茶香氤氳和清遠淡泊正好如鎮靜劑般使人放松、舒緩緊繃的神經。茶的形、色、香、味通過五官感受作用于人的神經系統,具有降低血壓、減慢心率的功效。飲茶、品茶的過程常常是人從應激狀態恢復到平靜狀態的過程,這也是人體放松的過程。
交換空間是茶館中茶文化展示的另一途徑。這里的交換并非物質或金錢的交換,而是情感和信息。傳統中國茶館中較少見獨自一人飲茶、品茶的情況,多數情況下會至少有兩人一同品、飲,這時人與人之間幾乎不會全程保持沉默,交談是常態。而交談恰恰是情感交換、信息交換的主要渠道。傳統茶文化追求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狀態,這在茶館空間中是非常形象、具體的體現。茶館中人們的情感或信息交換狀態往往是輕松愉悅甚至大笑開懷,這時最能展示人群之間的溫情脈脈,也是與茶文化的精神追求極其契合的時刻。
體驗空間可以說是茶文化在茶館中最突出且獨立展示的一個渠道。盡管不同茶館在具體內容選擇和布局方式上不盡相同,但一些共通的元素卻是從來不缺的。比如精美茶具的展示,考究一些的茶館會設置多寶架,普通一些的則直接放置在茶幾、桌面或臺面上;又如中國傳統卷軸畫,多數茶館的墻壁上總會或多或少地懸掛若干幅;部分走懷舊路線的茶館可能還會供奉一尊茶神塑像。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2.1 設計感不足
堆砌感超過了設計感。設計者缺乏對傳統茶文化中淡泊、留白藝術的深刻領悟,過度使用外在裝飾物對景觀進行自以為是的設計。殊不知層疊的裝飾材料起到的是反效果,空間中密布的陳設物反而阻礙了茶文化在景觀上重視的疏闊、清朗之感。成功的設計需要摸透文化的本質,比如與茶有關的景觀所需遵循的應當是傳統儒、釋、道共有的淡泊、致遠,體現在建筑與景觀層面就應當是寧缺勿濫。正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一個區域內修建的中國園林里,中心大片都是空白,唯有角落中佇立著半片竹亭、半池清水、一排修竹……整個園林給人的觀感就是“中空的心”,而這恰恰就是與傳統中國畫最為契合的“留白”設計。
2.2 功能兼顧性差
設計中用于裝飾的部分缺乏功能性,成為純粹的裝飾,造成裝飾空間不能為人所用,在空間上屬于不必要的浪費。一些隔斷或者聯通的設計雖然在方案上設計為功能性布局,卻在實際的成品中缺乏實用性,仍然不能為人使用。景觀設計應當以人為本,首重使用功能,其次才是裝飾,但部分設計本末倒置,人為抬高了空間成本,既破壞了功能與裝飾的兼顧性,又損害了設計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2.3 融合不足
主體建筑與周邊景觀之間缺乏過渡與呼應,造成建筑和景觀相互脫節,各自為政,不僅違背茶文化建筑應當遵循的“和諧”原則,而且破壞了景觀的整體美。設計者缺乏宏觀布局的能力,沒有全盤考慮主體與客體、輻射與聯動的關系。設計主體建筑時只關注建筑本身,設計景觀時又將建筑排除在外。須知建筑也是景觀的一部分,而且是畫龍點睛的重點與關鍵。建筑與景觀猶如人體的軀干與四肢,二者互有關聯但又相對獨立,設計時必須保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路,時刻關注二者之間的過渡,加強建筑與景觀之間的“黏合度”。
3.1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強調地域文化的原因乃是地域文化在其時空范圍內的人群、受眾中擁有的強大文化認同度與追隨性。一個地域內之所以形成有別于其他地域的特殊文化是因為這片土地上人與自然交互作用后產生的環境適應與人文生態提煉。舉例來說,茶馬古道沿線千百年來形成的黑茶文化就是這一地區特有的區域性茶文化。之所以是黑茶而非其他,乃是由于從這里經過的茶葉會販往青藏高原的牧區直至境外的尼泊爾等地。黑茶作為全發酵型茶葉具有的豐富纖維素、多種維他命生素、不易霉變、耐存貯且越陳越醇的特質使其成為了藏區和高原國家替代新鮮蔬果的不二選擇。因為高原上的視茶如命,造就了沿途貨物途經區域對黑茶的普及與重視。同時,這種滋味濃烈、口感醇厚的茶類與云貴高原上冒著生命危險運茶、販茶者與險惡自然拼死搏斗的性格特點不謀而合。故,在這一區域內的傳統茶樓室內外景觀中應當飽含火塘、經幡、鍋莊、藏式彩繪、唐卡等系列元素。作為主體建筑的茶樓不妨考慮傣式吊腳樓、羌式碉樓或藏式平頂樓等形制,外圍景觀或可考慮種植芭蕉、鳳尾竹等熱帶綠植;或可如羌藏草原般以粗木圍蘺,遍種青草并植以格?;ǖ染G植置景。
而若是處于江南蘇杭之地,則傳統茶樓內外必不可少的是一汪碧水。無論是河、溪還是池、潭,水都是貫穿建筑內外的靈魂與主線。主體建筑可以參考烏鎮的白墻黑瓦、鏤雕門窗;墻外青古板石鋪路、紫薇茂盛……江南水鄉的茶是如龍井般的清淡、素雅,正象這里的人的性格“吳儂軟語”,此處的茶文化影響到茶館空間也是如水般柔軟的本質。3.2 突出環保元素
茶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理念與當今世界綠色環保的發展主題具有高度的契合,傳統茶樓室內外景觀不妨更多使用天然無污染的建材或裝飾材料進行設計。比如南方盛產竹子的地方可以考慮全部或部分使用當地的竹制品。茶樓主體建筑的屋頂、門窗、柵欄、籬笆等都可以使用粗大的毛竹;室內的桌椅、茶幾、多寶架乃至各區域之間的隔斷可以使用粗細適宜又有自然紋路的湘妃竹等。室外景觀中既可以多種植一人高的綠竹,也可以在其間插種本地物種中的常綠或開花植物。
考慮到主體建筑同時需要遮風擋雨又應更多使用自然光線的問題,可視具體情況將建筑外墻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嵌以玻璃幕墻,若條件允許還可以在屋頂合適的區域設置若干玻璃加大透光度。同時,在建筑內外的色彩應用上,由于淺色普遍具有反光性能好的特點,故茶樓室內外應當盡量使用淺色裝飾裝修材料。比如室內可更多考慮使用白色、淡青色、粉色等,這些淺色可以將較弱的外部光線漫反射為稍亮的室內光線,如此即使在室內使用能耗低的人造光源也能夠實現較充分的光照。而室外使用淺色外墻涂料一方面可以與周邊的綠植形成更加協調的色系,將主體建筑和外圍有機融合;另一方面淺色吸熱少,反射強,在較炎熱的南方夏季可以減少外部熱量的吸入,使室內溫度維持在相對低值,從而減少了空調等人造器具調節溫度的頻度。
如果茶樓所在地是有一定坡度的丘陵地帶,則主體建筑不妨在選址時注意建在地勢稍高的緩坡之上,這樣建筑物內部的排水系統就能夠充分利用地勢由高到低的特點減少因排水產生的能源消耗。
此外主體建筑設計時還要考慮自然通風問題,尤其是室內外聯通部位應當增加更多可用自然風的環節,比如門窗之間形成的夾角應當利于外界新鮮空氣的持續進入,減少人為使用空調產生的額外能耗問題。
以上使用環保材料及更多環保思路的應用皆在于通過景觀設計與茶文化中人文生態的內涵有所呼應,這既是文化與藝術有機融合的需要,也體現了文化與精神的本質聯系。
3.3 加強互動體驗
互動體驗的一個根本目的是增加趣味性、休閑性、娛樂性,這是現代化快節奏生活環境中人們進入茶樓或茶館等場所關注和追求的元素。傳統茶樓室內外景觀設計方案中不妨考慮增加諸如多媒體或茶藝表演等成份。多媒體的設置在于將更多知識性、文化性、娛樂性內容添加到飲茶、品茶的過程中,比如通過多媒體播放贛南采茶戲、廣西《采茶歌舞》、臺灣“哥仔戲”等傳統茶戲曲、歌曲等內容;也可以在多媒體中存貯與中國傳統茶文化相關的書籍如《茶經》等的電子版免費閱讀。至于茶藝表演節目更應當作為傳統茶樓室內外景觀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動態元素,無論是潮汕“功夫茶”的表演還是古代“斗茶”的模擬再現都能夠通過與觀眾互動產生最大的文化吸引力。這種動態表演模式將茶文化對空間藝術的影響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視覺、觸覺、運動覺,其產生的文化推動力是靜態設計所難以匹敵的。
傳統茶樓室內外景觀作為茶館空間藝術的主要形式和代表內容在幾千年茶文化歷史演進中經歷了紛繁的變化,進入現代社會后又出現了種種烙印著時代痕跡的特色。設計傳統中國茶樓景觀不能離開茶文化,既是因為文化與景觀之間同屬藝術門類的共性,又是因為厚重的茶文化能夠給設計更多的靈感。茶文化與茶館空間藝術之間本質上其實存在著雙向的影響,一方面是文化作用于空間藝術的代表茶樓與景觀的形制和內容,讓茶樓與景觀時時處處體現茶文化的蛛絲馬跡;另一方面茶樓和景觀又反作用于茶文化,特別是當下的設計總會攜帶上時代特點,讓傳統茶文化多少感染上一些潮流與時尚。
[1]樊予慶.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構思[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1):15
[2]陳沖.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包裝世界,2014(6):6-8.
張 恬(1982-),女,江蘇宿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