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春(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模式探究
——以云南茶園生態旅游為例
胡靜春
(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目前,以茶文化為導向的云南茶園生態旅游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引起了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茶園生態旅游資源作為云南地區特色旅游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因此,本文試圖從云南茶園旅游資源、管理模式以及開發策略等方面來探索新的生態旅游模式--茶園生態旅游。
旅游資源;茶園生態旅游;開發與管理模式
生態旅游的興起是人們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的結果,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和實現途徑[1]。近年來,茶園生態旅游作為一個新興的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展現出新的生態旅游資源風貌。各地茶園以其清新秀麗的生態環境,優雅古樸的文化內涵吸引著大量的旅游觀光者,形成茶業資源與旅游有機結合的生態旅游模式。事實證明,以茶文化為導向的茶園生態旅游模式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為此,本文借助云南茶園這一生態旅游資源,從茶園生態旅游、管理模式以及開發策略等方面來探索新的生態旅游模式——茶園生態旅游。
茶園生態旅游是指以茶園生態環境和茶文化為背景,運用生態學、旅游學、經濟學、美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茶業資源進行開發,將生態茶園建設管理與旅游觀光、體驗、獲取生態知識等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旅游活動。因為這種旅游活動是對茶園環境負有真正保護責任的旅游活動,所以對茶園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就是一種十分典型的生態旅游模式。因此,茶園生態旅游模式指的是一種與茶葉資源有機結合的旅游模式。在這種以茶文化為導向的茶園生態旅游模式中,茶園是有形的旅游資源,茶文化是無形的旅游資源,它們共同形成茶園生態旅游模式。茶園生態旅游模式糅合了茶葉生產、茶葉生態環境以及茶文化內涵等因素,是一種較為新穎而受大眾歡迎的旅游形式。這種旅游形式充分依托茶園優質的茶葉以及文化內涵、生態景觀等條件,開展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實現了觀光、體驗、購物、求知以及生態教育等旅游功能,對游客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
云南境內擁有數量眾多的茶園,不同茶園的茶葉種類與茶文化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許多茶園內存有茶具遺址、茶人遺跡,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今天的大型茶園還建有茶文化酒店、特色茶樓以及茶葉加工廠、博物館等場所,極大地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現階段,茶園人文旅游資源的種類也十分豐富,而且數量龐大,在此背景下,以茶文化為導向的茶園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必將十分穩定與迅速[2]。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云南擁有得天獨厚的茶園旅游條件,但是由于各個茶園對茶業資源的開發程度參差不齊,導致了不同茶園游客人數參差不齊的局面。一些大型的、著名的茶園設置了豐富的茶文化活動,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而一些小型的、不知名的茶園由于資金缺乏,無法在園內建設茶文化酒店,難以舉辦一些大型的活動,因此無法形成較強的吸引力,而且茶園旅游業與傳統旅游業相比,雖極具潛力,但是影響力尚且不足。
現階段,云南旅游部門較注重對茶園生態旅游業的扶持與開發工作,制定了可行性較強的發展規劃,并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隨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茶園生態旅游業在云南旅游產業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目前,云南許多大型茶園集中力量,大力開展旅游宣傳工作,不斷樹立茶園生態旅游形象,使茶園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3]。
3.1 建立茶園生態旅游基地
建立茶園生態旅游基地是十分必要的,其有利于給游客創造一個安全可靠、文化豐富的茶園生態旅游環境。在茶園生態旅游基地選址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工作,茶園生態旅游基地的建立不得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茶園服務人員應當向游客宣傳茶園生態旅游基地的優勢[4],同時倡導游客關心愛護周邊的生態環境,茶園管理部門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以強化游客的環保意識等等。
3.2 開辟茶園生態旅游特色產品
首先,茶園生態旅游可以結合茶園資源合理安排旅游線路,開發特色旅游產品。開展茶園生態旅游,需要有專業開發人士深入挖掘當地名茶的歷史底蘊,還原當地民間茶俗、宗教茶禮,設計符合當地茶文化形象的茶產品、茶保健品、茶館業和茶服務業,以提升生態旅游中的茶文化價值。其次,茶園生態旅游要以茶為主,與其他類型的旅游資源相結合,發展多種形式的茶園生態旅游活動,如馬幫巡演、品茶評茶、觀看茶藝表演、學習茶藝、參觀茶園生態風光、領略采茶制茶的勞作生態、感受茶鄉風土人情以及游客親身體驗采茶制茶的過程、走茶馬古道、購買茶產品、購買與茶相關的商品和紀念品等等。
3.3 準確定位市場、滿足市場需求
以茶文化為導向的茶園生態旅游是旅游市場的新成員,其擁有獨特的文化特色,與傳統的旅游項目具有一定的差異,國內較缺乏關于茶文化旅游的市場定位經驗。茶園應當對游客的愛好進行系統的調查,充分結合旅游市場的實際需求來開展市場定位工作。在市場定位工作中,需要考慮可能對茶園生態旅游造成不利影響的因素,著眼于提供符合市場需求、能夠對游客產生吸引力的茶文化旅游產品。茶園管理人員需要充分照顧到游客的喜好,將調查游客對旅游的喜好與期待的工作列為首要工作,準確定位茶文化旅游的目標人群。
3.4 傳承中國傳統茶文化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意義雋永,是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最大程度地促進園區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茶園應當做好傳統茶文化的宣傳工作,以使游客深深地被茶文化所吸引和被感動。茶是重要的文化符號與標志,是中正和諧的象征,泡茶讓人放松身心,飲茶使人感悟人生。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具有儒家文化特征的茶文化能夠幫助游客遠離煩惱、收獲快樂。茶園導游應當致力于向游客宣傳代表和諧、寧靜的茶文化,促使游客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欣賞茶園美景的同時,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熏陶。
4.1 推進茶文化產品開發工作,豐富茶園文化活動
茶園生態旅游是非常新穎的一類旅游模式,云南許多茶園對茶園生態旅游模式的經驗不足,缺乏特色的茶文化產品,因此,要不斷地借鑒國內外優秀茶園生態旅游發展經驗,致力于開發特色茶文化產品,確保茶文化產品的質量合格。茶園應當立足于當地的茶俗文化,結合地區居民的其它生活習俗,設計出符合當地茶文化形象的茶葉保健品和茶葉商品等。在茶園內設立購物超市,在超市中擺放最優質的、具有代表意義的茶產品,如此能夠有效地擴大茶產品的影響力,提升茶園生態旅游中茶文化產品的價值。
各茶園應當依據自身的人文、自然條件,推出特色的茶鄉夏令營活動,從而吸引青少年游客的注意力。茶園應當做好對中老年旅游者的服務工作,組織一些保健休閑類活動,使得中老年旅游者在享受茶園自然風光的同時增強體質。一直以來,茶文化都具有放松人們身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功效,茶園的主要工作是讓游客感受到茶文化的巨大的魅力,產生對茶文化的向往。除了為游客提供當地特色茶產品外,茶園還可以讓游客們品嘗不同地區的茶制品,使得游客接受了解各種各樣的茶文化。茶園還可以組織一些大型的營銷活動,在營銷活動中銷售當地與其他地區的茶產品,從而為茶園景區創造經濟效益。
4.2 大力挖掘優秀茶文化、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吸引力
在茶文化悠久的發展歷史中,涌現了大量的的神話傳說、名人典故,茶園應當成立專門的文化開發機構來負責對茶文化典故與傳說的發掘與考證工作,文化開發機構所獲得的各類成果將極大地豐富茶園生態旅游文化。藝術的發展使得茶文化擁有了良好的表現載體,琴棋書畫等藝術皆能成為茶文化的載體,茶園要重視對相關文化藝術研究工作,在景區酒店以及賓館等場所懸掛有關茶文化的詩作、畫作。
云南許多茶園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茶園大部分位于丘陵地帶,這些地區風景秀美、氣候溫和,非常適合旅游業的發展。茶文化歷經千年,經過歲月的洗禮,在今天依舊具有蓬勃的生機。云南乃至全國各地的茶園都流傳著關于茶的傳說與神話,它們是茶文化的重要構成成分。對相關茶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使得茶文化成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既能夠有效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又可以進一步擴充旅游模式,提升旅游業的生命力。
4.3 升級茶園保護工作,強化游客環保意識
茶園管理部門應當妥善保護茶園的環境,在發展以茶文化為導向的茶園生態旅游業的同時要照顧到茶葉對生態環境的特殊要求,擔負起發展環境友好型茶園生態旅游模式的重任。茶園需要對相關服務人員開展系統性的生態教育工作,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視作茶園旅游業的生命線。汽車尾氣可能降低茶葉的質量,所以應當盡可能地降低茶葉種植區域的機動車輛的數量,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茶葉種植區域中餐館、賓館以及娛樂場所的數量,從而為茶葉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另外,在茶葉保護區域要設置警示牌,提醒游客切勿破壞茶葉的正常生長[5],同時要努力規劃好游客活動區域,做好破壞茶葉正常生長的防護措施。茶園要做好環境保護教育工作,讓游客意識到生長中的茶葉的脆弱性,不斷強化游客的生態環保意識,以使茶園生態旅游資源效益最大化和合理化。
云南境內有大量的茶園,許多茶園風光秀麗、茶文化豐富,非常適合建設以茶文化為導向的生態旅游景點。為了優化茶園生態旅游模式,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必須要不斷地優化茶園管理模式與開發策略,注重發掘優秀的茶文化,做好對茶葉的保護工作,從而最大程度地促進茶園生態旅游事業的長足進步。
[1]邱海蓉,馮中朝.茶園生態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模式研究[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9(1):271-274.
[2]朱宗爽.基于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機制研究[J].旅游縱覽月刊,2015(9).
[3]寧清同.原生態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法治探索——以海南原生態旅游資源為例[J].西部法學評論.2014(3):24-31.
[4]胡洪亮.淮安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推廣對策研究 [J].價值工程. 2013(17):149-150.
[5]于春雨.黑龍江省興凱湖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2(11):78-79.
胡靜春(1967-),女,云南開遠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及生態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