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林(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茶科學理論對地被植物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研究
叢林林
(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地被植物是基礎的組成部分。地被植物需要引入一定的科學理論體系進行管理和培植,才能以良好的長勢和合理的布局、造型,為園林景觀提供輔助性的鋪墊作用。文章總結了茶科學理論的內容和主要方法,探討了茶科學理論對茶樹的應用,基于此,將茶科學理論的應用擴展到地被植物當中。從地被植物的作用入手,分析了其對園林景觀的重要性。最后,提出茶科學理論模式下園林景觀中地被植物的設計方法。
茶科學理論;地被植物;園林景觀;設計方法
現代園林景觀中,除了假山、溪水、涼亭等人工造景外,體現最多的就是綠植。綠植中既包括高大的樹木,也包含在低矮的視線下出現的地被植物。地被植物通常被認為是低矮的植物,具體的高度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人用1米或者1.2米作為地被植物的上限。地被植物是園林景觀中量最大的景觀性植物。
茶科學理論是一套圍繞茶葉而開展的研究理論體系。茶科學理論是基于人們現代科技水平的研究下,對茶葉生產、加工等一系列活動等,所展開的科學研究和管理。目的在于為茶葉的種植和加工找到最科學的方法。推廣到地被植物中同樣適用。
1.1 茶科學理論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茶科學理論包括很多內容,最常用來被研究的主要是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茶葉本身的科學研究。例如:不同品種的茶葉葉片作為研究對象,在科學實驗室中進行化學成分檢驗。千百年來,中國人在飲茶的過程中享受了茶葉帶來的健康體驗。但是,茶葉中究竟是哪一種成分在起作用,歷史上卻沒有研究。在現如今的科技發展情況下,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可以對茶葉葉片中含有營養成分的類型、多少進行科學測定。同時,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的影響如何,副作用影響的程度,不適宜飲用的人群等,都有了科學的依據。茶科學理論的另一部分是茶樹種植的科學研究,針對茶樹成長的特性在澆水、施肥、防蟲病害等方面給予精心呵護。茶樹成長過程中,有機肥的施用,澆水的頻率和水量對茶葉的口感會有影響。為了保持茶葉的良好口感,經過科學試驗的比對,找出最恰當的方法和數量,按科學方法使用,發揮出茶葉的最佳水平。
1.2 茶科學理論對茶樹的影響
茶葉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但口味、品質、種類、色澤等方面在不斷改良和完善,茶葉的種植模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茶葉產業化進程的加快,茶樹產出茶葉的質量、產量持續提高,這得益于茶業科學理論的實踐。在過去,人們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栽種茶樹,為了提高茶葉產量,會增加茶樹的栽種密度。但是茶樹的成長,特別是高質量茶葉的生產需要肥料、水份和光照。有了茶科學理論的依據,茶農們在茶學專家的幫助下,不但認識到了密度對茶葉口感的影響,還掌握了植株栽種的間距,將茶樹的栽培細化到用數字來衡量。正是因為人們對茶葉品質的挑剔,才促成了茶業科學理論的誕生。茶科學理論使茶葉的種植走上了正軌。
1.3 茶科學理論研究地被植物
茶樹是屬于地被植物。茶科學理論在大部分的地被植物的管理、種植過程中都可以間接應用。茶科學理論中要求應當根據茶葉品種的生長習性,喜陽、耐陰的植物。但是怕澇,過于頻繁的澆水活動會對茶樹造成澇害,影響茶葉的長勢,甚至死亡。應用到地被植物上,以景觀園林中常見的草坪為例,大多數的草皮可以忍耐一定程度的干旱,對環境的要求不大。此時對草皮的管理,可以做到將灌溉的頻率控制在半個月1次。在灌溉時用噴灌的方式代替大水漫灌或者滴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既能根據草坪的需求補充水分,使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節約。
在園林景觀中,對綠色植物的選擇上,如果滿眼盡是高大的樹木,會使游客產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負面視覺效果。因此,大多數的園林景觀會使用地被植物。不但是因為其價值成本較低,還因為較低的姿態可以使游客領略園林全貌景觀。
2.1 基礎構成
地被植物在園林景觀中可以做到無縫隙覆蓋,從而作為園林中的基礎構成存在。例如:園林突出反映自然風格主題。在園林景觀中,處于地面的景觀主要涵蓋了人造建筑物、假山、涼亭和溪流。其他的路面組成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由鵝卵石鋪就的供游人行走的道路;而另一部分,就是由以草坪為代表的地被植物覆蓋的綠化地面。園林的自然風格主題色是綠色,廣闊的綠色草坪實現了整個園林景觀的綠色,符合主題特色。園林景觀講求的是景觀錯落有致、高矮搭配。除了常見的草坪,還有其他的低矮植株,如冬青等,來配合高大的樹木。這些植株不同于草坪,往往是集中于一個區域存在,或者是按照一定的排練組合,分布于游人行走的道路兩旁。在功能上與草坪卻基本一致,都是作為園林景觀的基礎構成,襯托其他人工造景。
2.2 土壤維系
地被植物由于分布范圍廣、根系發達,因此在水土保持方面作用明顯。在大型園林中,為了豐富景觀類型,會根據地勢的起伏特點來營造山地、山坡等景觀。一旦雨季來臨,在大雨的作用影響下,較大的水流會持續沖刷較高的地形,形成一道道水槽,影響園林景觀的雅觀。在這些山地和山坡的地形上分布種植地被植物,可以有利維系坡地的土壤,在大水沖刷時用根部固定土壤,避免水土流失。園林中有人工堆砌成的假山,假山上栽種高大樹木等植物。在假山周邊的坡地上栽種地被植物,從遠處看去,整個凸起的假山呈現的是綠色的景觀。同時,地被植物可以固定山坡上的土壤,涵養水分,為山上的大型植物提供土壤成分和水源。
2.3 觀賞價值
即使作為基礎組成部分的地被植物也可以設計出藝術造型,為整個園林的景觀增資添色。例如,在園林景觀中為了體現景物的豐富性,利用地被植物的造型能夠設計出其他的景物的形象。根據多葉膨大型的地被植物容易塑形的特點,對其進行修剪,可以設計出各種動物的形象,為園林景觀增添了一份靈動的感覺。在具體的形象之外,地被植物被修建成為具有藝術美感的造型,用線條和圖案豐富景觀的多樣性。更加低矮的草坪雖然不能制作造型,但是草坪的組合卻能提供造型圖案。用草坪修剪出園林的主題,用文字、標志、圖案來表示和體現。
地被植物的應用不應僅局限于為園林景觀提供基礎性的裝飾作用。引入茶科學理論的管理方法,地被植物的設計理念,也應當向更加科學合理的發現發展,從而為切合園林景觀的主題而定向設計。
3.1 茶文化主題的融入
茶科學理論的精髓是根據茶葉生長的需求特點來對癥施治,符合茶樹的成長規律,達到茶葉的最佳生長狀態,講究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對于茶文化主題的融入,應當將地被植物設計為與自然的貼切和融合。園林中存在大量的開放式的道路供游人行走,并無鋪設專門的道路加以引導。如果加入鐵質或者塑料制品的欄桿、圍欄等隔離設施,對行人的路線加以引導,園林的自然性質就遭到了破壞。利用地被植物的特性,在確保不遮擋視線的同時,設計地被植物呈圍欄樁分布,應用了自然的產物來引導游客。體現了茶文化思想精髓中的就地取材和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3.2 藝術造型的體現
在茶樹的管理過程中,經常對茶樹進行修剪,可以及時去除茶樹底層長期不見陽光、長勢弱小的茶葉,保證土壤中的營養成分集中供應茶樹頂端的茶葉。這種茶科學理論管理模式,可以確保茶樹長出的茶葉葉片呈現出上好的檔次。應用到地被植物中,可以利用修剪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造型。地被植物的枝葉如果過分向兩側生長,不僅影響整體的美觀,還容易因此植株的不穩定性。管理人員經常對處于植株下部和側部的枝葉去除或者修剪,可以始終保持地被植物處于向上生長的昂揚狀態,在造型上更討游客的喜愛和注意。根據茶科學理論的成果,在不傷害和影響地被植物成長的基礎上,將其設計成為與園林景觀相呼應的造型。
3.3 管理模式的植入
對園林中的地被植物在設計好之后,需要科學的管理才能使設計的理念和造型得以持久。對于地被植物的管理同樣適用茶科學理論。在園林景觀中,大多數的樹木等高大植物比起草皮等地被植物來說價值要高,在園林內的植物管理過程中,往往是以價值較高的植物為主要管理對象。因此,在澆水、病蟲害防治、枝葉修剪等方面以高大植株為主。有的高大植株根系發達,可以做到長時間不澆水。但是,地被植物枝葉多,蒸騰作用旺盛,同時根系相對不發達,對水的需求頻繁。管理人員往往重視了高大植株的水分需求,從而忽略了對地被植物的灌溉,造成草坪發黃、枯萎。這樣的后果就是違背了地被植物的生長規律,破壞了園林整體的景觀協調性。應當從管理方法上進行設計,選擇最適合地被植物生長的環境來配置地被植物。
茶科學理論為茶樹的種植,提供了科學的借鑒意義和理論體系,為種出良好品質的茶葉提供了合理的途徑方法。延伸到其他地被植物中去,其在園林景觀中的基礎和配角角色往往不受園林管理人員的重視,在設計中缺乏良好的素材和方法。但是實際中,地被植物對園林景觀具有基礎構成、土壤維系以及觀賞價值。應用茶科學理論,在園林景觀中地被植物的設計中融入茶文化主題元素,體現藝術造型并柔和茶樹的管理科學模式,使地被植物在園林中更好地發揮提供了捷徑。
[1]周啟樂.茶園科學用藥技術要點[J].中國茶葉,2015(5):26-27.
[2]王友國,莊華蓉.重慶市常見地被植物及其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1(31):19291-19292.
[3]魏晶晶.地被植物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J].現代園藝, 2013(6):96-97.
《典型地被植物培育及在校園景觀建設中的應用研究》2016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成項目(KY2016LX562)
叢林林(1982-),女,遼寧營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