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瑞芳(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鄭州 451191)
基于語言學視角的茶名“隱喻”研究
屠瑞芳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鄭州 451191)
基于當代認知語言學、系統功能語言學等理論的視角來看,從我國茶名的語言符號轉換到深層次的文化隱喻交際是一個必須研究和重視的問題,因為在更為本質的意義上茶文化的有效傳播不單單取決于語言符號的轉換,還體現為“背景性隱喻”的成功轉換。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內涵在于:“隱喻”的本質是一種背景性的認知文化;“隱喻”的產生是源于人的集體性無意識;“隱喻”通過文化交際、文化物質形式展現給受眾。從語言學視角洞察茶名“隱喻”問題的重要價值在于它有利于提升對外文化傳播中的茶文化軟實力;有利于促進我國茶葉產業的國際化整合營銷力度。基于語言學視角的茶名“隱喻”研究的創新策略可以嘗試舉辦茶文化“隱喻”研究的國際化學術研討會、提煉新時代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語言學;系統功能;茶文化;茶名隱喻;跨文化交際
中國茶文化素來講究“養生”、“修性”、“怡情”、“尊禮”的基本格局和“尊師重道”、“和諧共濟”的治家格言。中國茶文化的基本特點之一是其邊界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一方面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的元素和精神氣質,另一方面它又通過融合于各行各業、各社會領域呈現出一種內嵌于人們的“生活世界”的獨特面貌。在當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背景下,茶文化的傳播創新有利于提升我國茶葉產業的國際化營銷步伐、提升我國茶文化的國際知名度和國際美譽度、為我國茶葉“名牌”戰略的實施提供文化先導。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茶文化的傳播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是一個商業化的過程、是一個國際文化軟實力博弈的過程,當然還是一個語言實踐的過程。當代的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是人的一種理性的舒張,是人的本能的反應和社會化的中介橋梁,體現著“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的至理名言。從跨文化交際(如翻譯、文化對外傳播等)角度來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不是一種簡單的語言符號轉換的問題,而是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傳播、文化內涵互動的過程,體現著語言符號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語境”的對話問題。基于當代認知語言學、系統功能語言學等理論的視角來看,從我國茶名的語言符號轉換到深層次的文化隱喻交際是一個必須研究和重視的問題,因為在更為本質的意義上茶文化的有效傳播不僅取決于語言符號的轉換,還體現為“背景性隱喻”的成功轉換。
語言學是一個旨在研究人類抽象意義上的語言變遷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關注語言的產生、類型、性質、結構、功能、發展等變遷,存在著數量眾多的學派,比較知名的學派有社會學派、唯美主義學派、形式主義學派、結構功能語言學派、認知語言學派等。對于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來講,從古希臘時期的普羅塔哥拉、柏拉圖等人就開始關注了,后來在20世紀中后期被“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系統地進行了總結形成了一種重要的語言學現象。總體來看,認知語言學、系統功能語言學這兩個流派對于“隱喻”的關注最為密集,其主要內涵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分析:
1.1“隱喻”的本質是一種背景性的認知文化
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看來,人的語言是一種“主觀認知”的產物,而不是客觀存在的“語言就是語言”狀態。在繼承了用社會學的分析框架看待語言現象的衣缽后,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代表的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不是一種簡單的交際符號,更不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存在物,而是一種具有一整套系統性、整體性的語境、意義、詞匯語法、音系學等。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語言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現象,而是一種人的主觀認知現象,想要理解特定語言的特定內涵,需要到這種語言發生的歷史背景、交際語境、歷史文化、特殊的價值理念等角度入手予以把握,這些內容就是一種“隱喻”。
1.2“隱喻”的產生是源于人的集體性無意識
從修辭學的角度看,“隱喻”更多的是一種語言表達手法,比如它可以根據語言發出者的不同立場分為“本體隱喻”、“結構隱喻”等類型。而在語言學的范疇下,“隱喻”更多地是一種背景性的文化存在,它屬于一個共同體內群體無意識的一種邏輯共識或思維定勢。從文化結構的角度來看,特定組織、特定共同體的“隱喻”指向的是集體性的一種在不斷的實踐、學習、生產、生活等過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守、共同約束的“群體性假設”——它通常表現為諸如“通常表現為組織哲學、組織價值觀、組織倫理、組織精神、組織戰略、組織愿景、組織使命等軟性的、精神性的、戰略性的要素”。
1.3“隱喻”通過文化交際、文化物質形式展現給受眾
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語境,這些不同的語境承擔著隱喻表達的基本功能;雖然隱喻在本質意義上將不同的文化進行了區分,但是隱喻并不是一種不可觀測、不可表達的神秘主義的存在,它通過交際層的文化、物質表象的文化呈獻給人們。認知語言學家Ungerer和Schmid等人認為,隱喻最為基本的內涵就是“從一個認知域(Cognitive domain)或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向另一個認知域的映射”,這種對于“隱喻”內涵最為簡單的界定方式將跨文化交際、語言順應、互文性等要點體現了出來,在我們茶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需要重視這種內涵。
無論是從茶文化的對外傳播角度看專業化的“詞匯統一”的重要性來看,還是從茶葉國際化營銷需要的“整合營銷傳播”來講,從文化隱喻入手加強對茶名的研究和創新分析都有利于國外友人加深對我國茶文化的真切認知。
2.1 有利于提升對外文化傳播中的茶文化軟實力
茶文化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可以代表中華文化精神內涵、體現中華國民價值觀的復雜卻成體系的文化體系,綿延數千年歷經戰亂而從未斷絕,充分顯示出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包容和諧的價值觀。在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逐步進入深水區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實力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硬實力的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從深層次的文化軟實力角度來看距離世界一流文化強國還有較遠的距離。在這種背景下有針對性地對國外開展民間的、官方的文化對話和文化交流就成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種必然途徑。文化交際的直接接觸界面是“語言符號”,而語言符號深層次上又必然體現著文化隱喻、文化語境等,當前茶名外語表達上的錯亂、不統一等已經影響到了國外受眾對于我國茶文化特殊“文化隱喻”的正確認知進程。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2.2 有利于促進我國茶葉產業的國際化整合營銷力度
當前營銷學理論上最新的發展趨勢是“整合營銷”,這種營銷本質上是一種“消費驅動型營銷”模式,它主張根據客觀的消費者需求程度、個性化需求等進行營銷制度、營銷架構、營銷渠道、營銷資源等的有效整合,從而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營銷體系。在這個營銷體系中,就營銷傳播來講是屬于“整合營銷傳播”的,即通過多樣化的營銷傳播渠道向消費者傳遞出一個整體化的企業形象和產品形象,以此獲取消費者的信任和忠誠,借助于這種整合營銷傳播的方式促進銷售、促進品牌建設、促進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的建設。
不同于中國茶文化將消費精神納入到審美精神、交際理性等過程中,西方的茶文化屬于一種工業化時代的速食主義、消費主義、享受主義的文化思潮,西方人對于茶的認識更多的是將它作為一種“東方商品”來看待的。因此,在這一點上講中西方茶文化之間存在明顯的“文化異質性”和“隱喻”的差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借助于“茶名”這種語言符號的翻譯創新、表達創新來推動茶文化“隱喻”的國際傳播。
3.1 舉辦茶文化“隱喻”研究的國際化學術研討會
學術交流是開展茶文化傳播的正式渠道、民間渠道之一,承擔著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向社會大眾糾正茶文化傳播錯誤、勘正茶文化隱喻錯誤等的重要職能。當前我國在對外茶文化的傳播上已經形成了以“茶文化節”、“國際博覽會”、“國際茶業會展”等為主要形式的交際平臺,為茶文化的傳播做出了重要的經驗啟示。但是,在學術界,無論是茶學專業、茶文化專業還是相關的商務交際專業等,在圍繞著“茶文化語言”的國際化傳播與國際化對話的方面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因此,我們建議可以圍繞著中國茶文化中各色茶系的“茶名隱喻”開展相關的國際學術研討,引導學者們從語言學、翻譯學、交際學等不同的視角開展研究,為繁榮和促進茶文化的國際對話提供新的借鑒。
3.2 提煉新時代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當我們在探索茶文化的“隱喻”內容時,都會不約而同地回歸到傳統茶文化的語境中去,忽視了當代中華茶文化在市場經濟、國際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發生的新的“精神內涵”,比如“生態茶葉”、“體驗經濟營銷”等,這些新時代發生的茶文化精神都是屬于我國“茶文化隱喻”的重要范疇。在對待科技參與下的茶文化創新、茶名創新方面要加強對當代茶文化精神內涵的挖掘。
[1]魏四新,郭立宏.文化因素對地方政府績效管理的影響研究——基于霍夫斯塔德的跨文化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0(3):82-83.
[2]黃玄哲.組織文化結構新探[J].科學與管理,2007(2):76-78.
[3]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 man Limited,1996.
[4]于建原,李永強.快速營銷反應系統下的整合營銷研究——兼論后工業時代的營銷理論與方法[J].中國工業經濟,2005(4):111-119.
[5]鄧玉函,葛恒君.神話、禮化與商化:云南少數民族茶文化功能變遷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10-16.
屠瑞芳(1983-),女,河南開封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