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蓮君(四川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眉山 620010)
基于茶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余蓮君
(四川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眉山 620010)
作為我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寶貴精神財富,茶文化集中展現和代表著我國傳統社會那種勤勞樸實、和諧交際、內涵包容的民族品格和生活習慣,將茶文化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去,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和精神素養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基于茶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出的必要性在于它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的人文關懷、有利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有利于積極構建中國茶文化軟實力。茶文化融入理念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創新的基本原則立場在于要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遵循交互主體性和文本間性的原則。基于茶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創新策略例舉:一是基于茶文化的本土化課程知識資源教學策略;二是基于茶文化的互文性比較教學策略。
茶文化融入理念;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跨界協同;研究與實踐
茶文化(tea culture)從字面含義來看指的是與茶有關的帶有人的實踐特點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至少包括了由茶衍生出來的各種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在學術界和文化界,關于“茶文化”的概念界定不存在嚴格的共識,有幾十種不同的界定方式,比較權威或者說受到矚目的界定方式是“核心內涵”、“交際行為”、“物質表征”這種界定模式,是一種文化結構功能主義的界定方式。當然我們也可以采取另一種視角來認識“茶文化”,用一種歷時態的視角來看“茶文化”最初只是一種人們用來養生保健的生活習慣,后來在歷史的推移和人類道德文明的進步下,“茶文化”逐步從一種人的生理需求過渡到了精神心理層面,被賦予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價值理念;再到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在文人墨客、統治者集團、宗教思想、學術研究等實踐的過程中,“茶文化”又被拓展到了社會交際禮儀、政治生活禮儀、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學術著作(如《茶經》、《續茶經》等)和科學研究當中去,成為一種全方位滿足人的物質、精神、心理、科學、審美等需要的文化形態。作為我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寶貴精神財富,茶文化集中展現和代表著我國傳統社會那種勤勞樸實、和諧交際、內涵包容的民族品格和生活習慣,將茶文化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去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和精神素養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文化融入理念作為一種在宗教學、教育學、文化管理學、翻譯學等學科備受矚目的理論形態,從一出生就被給予了前瞻性的學術關懷。何為“文化融入”呢?20世紀60年代羅馬教會基于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更好地傳播基督教思想的考量,提出了要將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傳播和世界各國的具體文化環境結合起來的觀念,即“把福音的真理和價值具體落實到世界各地的本土文化中去”。這種“文化融入”類似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一樣,是一種基本理念同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茶文化融入理念指的就是將中國茶文化的各種思想內涵、價值理念、行為儀式、交際模式等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的一種邏輯,將它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具有這樣幾點必然性:
1.1 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的人文關懷
英語教學作為一種語言教學活動,其本身因循著特定的教學規律和語言運用的規律。在當前高等學校的教育中,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模式可以分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和“通用英語教學”這樣兩種,前者對于教學的基本要求是使學生在專業化、深度化的語言造詣上取得某種突破;后者對于教學的基本要求是盡可能寬地拓展學生的英語知識交際面。但是對于這兩種教學思路來講,無論是哪種教學都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關懷的培養。例如,對于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來講,我國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指出要培養學生具備起“完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同時又要在此基礎上擴展“廣播的文化知識”,借助于特定的文化知識、人文故事開展相對枯燥的英語語言教學具有切乎時代命題的必要性。
1.2 有利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對“跨文化交際”理論做出突出貢獻的是霍夫斯塔德,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交往中,不同的共同體環境中存在著顯著的或者微妙的跨文化交際差異,他所提出的評價文化差異的主要“管理學”指標包括“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指標”、“權力距離的指標”、“不確定性回避指標”、“男性化——女性化指標”等。在這種結構化的跨文化交際理論來看,一個人僅僅具有交際語言這一種中介性載體還不夠,還需要從背景性知識入手開展交際,甚至是開展跨文化的比較,從兩國文化的差異性和共同性等角度入手開展對比和比較,形成一種基于中國茶文化所講的“主體間性”、“主體客體一體化”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觀念去交際,這樣對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1.3 有利于積極構建中國茶文化軟實力
中國茶葉產業大而不強、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中低端產品數量眾多、缺乏國際品牌和國際影響力;同樣地,中國茶文化盡管歷史悠久,但是世界上發達國家等主流社會對于中國茶文化、中國茶道的了解不及其對日本茶道、韓國茶道的了解。在面向一個講究話語權的國際博弈環境下,“一帶一路”戰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向我們的茶文化國際化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政府主導、市場推動、民間參與的對外傳播格局正在形成。高等教學體制下的英語教學實踐作為對外交流的一扇窗戶理所當然地需要切入茶文化知識開展教學,借助于外語交際提升我國茶文化國際化品位。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開展英語教學的慣有問題之一就是過于強調英語“背景性知識”的滲透和傳播,突出強調西方社會的價值觀、思維邏輯、文化傳統習俗等,例如大學生已經習慣了西方的各種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等。這對于我們茶文化融入教學過程提供了幾點啟示:
2.1 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
英語教學本身是一種實用化的教學過程,人們借助于英語開展文化交際無論是基于商務目的還是學術目的、政治目的、興趣目的等,實際上都是一個借助于英語語言學習特定知識、促成某種業務的行為。從教學管理者的角度來講,英語作為一種“非母語”,充其量只是一種交際手段和交際符號,其本身是空洞的,在教學中要因循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教學中注重用英語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用英語語言傳播好中國文化。
2.2 遵循交互主體性和文本間性的原則
20世紀后期以來,西方社會掀起了一股“后現代主義”思潮,在文藝理論和文化交際上這種思潮倡導不同文化之間要進行積極的對話,而不是推崇單一的、霸權主義的文化路線,不同的文化之間要確立起一種中國儒家思想講究的“和而不同”的交往規則,用“交互主體性”取代“極端主體性”,在語言的對話上要采取“文本間性”比較,而不是盲目推崇“極端的文本性”。因此,在這一點上無論是教學過程本身來講,還是對于教學中對于英語語言和漢語的比較而言,都要處理好師生關系、教學知識結構上的對比性和均衡性,不盲目推崇西方邏輯和西方文化。
茶文化融入理念整體上強調均衡、中庸、和諧、內涵式發展等,這些價值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價值。基于上文分析,可以嘗試這樣兩種教學創新策略:
3.1 基于茶文化的本土化課程知識資源教學策略
總覽大學英語教學中使用的課程知識資源,基本上都是依據國外英語語境下的表達方式來呈現的,簡而言之就是“英語文化視角下的英語語言”,這種知識資源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維邏輯和價值觀、人文素養等造成“西化”的傾向。有鑒于此,可以嘗試以選修課程或者人文課程的形式將基于中國茶文化的本土化課程作為一種重要的知識資源來開展教學,比如說茶文化典故、茶道、茶文化交際學、茶學科技動態、茶文化音樂等都可以作為這種本土化的知識資源運用到教學課堂上,這種教學模式歸結起來就是“用地道的英語講好中國故事”,這十分有利于拓展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對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感。
3.2 基于茶文化的互文性比較教學策略
在翻譯學和語言學的視角下,“互文性”指向的是一種交互主體性和文本間性,主張在語言實踐中開展兩種文化語境之間的橫向文化對比和跨語境互相引用。一方面,針對中西方茶文化(比如茶語、茶曲、茶文化禮儀、茶學研究等)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有針對性的對比分析,也可以鼓勵學生開展相關的主題辯論,在辯論中加深彼此對于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又要基于一種歷史的視角對中西方茶文化的同一性進行把握,真正在文化對比中洞察中國茶文化主張的那種“和而不同”、“道法自然”等理念。另外,還可以借助于諸如開發本校特色的茶文化研究教材、選讀外國人研究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文本、進行茶文化英語交際沙龍等策略配合這種互文性的對照實踐。
[1]董尚文.基督教的“文化融入”理念及其詮釋學解讀[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26-27.
[2]肖仕瓊.從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價值觀看電影《刮痧》的中美文化差異[J].綏化學院學報,2009(6):127-128.
[3]劉正強.以茶葉為抓手,促經濟轉型升級——貴州發展生態型經濟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茶葉,2014(11):7-10.
[4]張換成.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66-168.
[5]劉燕.基于Blended Learning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97-197.
余蓮君(1974-),女,四川眉山人,文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