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雙
(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 100081)
清末年間我國茶葉貿易的發展狀況
樊雙
(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 100081)
我國是茶的發源地,茶文化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茶葉一直是我國的驕傲,其一度成為我國封建社會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作為中國傳統的飲料之一,茶葉一直廣受關注,隨著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日益頻繁,中國茶葉的世界地位也越來越高。在中國近代史上,特別是清朝年間,茶葉甚至一度成為相當重要的出口商品,也成為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的傳遞者。本文詳細的講述了晚清時期影響茶葉貿易發展的因素,并結合清朝末年的政治經濟現狀分析了清末年間我國茶葉貿易的發展狀況,希望能夠對深入了解我國茶葉貿易的發展有所幫助。
清末;茶葉;貿易;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產茶大國,從明朝開始,中國一直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茶葉出口大國。然而,我國茶葉的對外貿易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經歷了毀滅性的打擊。晚清時期,由于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的政治、經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那段與茶葉有關的貿易史也被歷史所記載,通過研究晚清時期中國茶葉的貿易史不僅能夠喚醒我們沉睡的歷史記憶,讓我們重新回想起當時的茶葉市場所遭受的挫折,也能夠讓我們痛定思痛發憤圖強,不再讓悲劇重演,而這也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真正意義所在。
晚清時期,中國迎來了歷史上最大的考驗,西方侵略者的入侵,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正式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狀態。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也打開了中國與世界交流溝通的窗口。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遭受著一系列的重擊,清政府再也無力抵抗世界各國的分割勢力,也再也沒有辦法主宰清朝的統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傀儡”。作為世界重要的茶葉原產地,茶葉隨著不同的經濟路線流通到世界各國,并逐漸成為世界各國人民茶余飯后不可缺少的飲品之一。隨著通商口岸的建立,茶葉的出口量與日俱增。茶葉的發展也帶動著各行各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世界各國都看到了茶葉市場帶來的巨大利益,在東南亞地區,他們開始了自己種植茶葉。晚晴時期,中國茶葉貿易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呈現出衰退之勢。
1.1 國力衰弱,經濟落后
鴉片戰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但是,自鴉片戰爭之后,世界各國的侵略者加快了侵略中國的腳步,落后的清政府不僅沒有絲毫的反抗,反而一味的退讓,甚至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白白地葬送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而鴉片、大麻等的輸入不僅摧毀了中國各階級的意志,更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自此之后,衰弱的國力讓中國徹底失去了談判的權利,中國的經濟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在茶葉市場上,茶葉的價格也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壓低,茶農所能夠獲得的收益越來越少,茶葉的品質也越來越差,不再是讓人“心曠神怡”的頂級飲品,中國茶葉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江湖地位”。由此可見,強大的國家是一切的保障,只有擁有自主權才享有發言權。清政府的落后統治使那一時期的中國徹底失去了自主權,處處陷于十分被動的狀態之中,更讓中國的歷史陷入了長時間的黑暗局面。
1.2 貪污腐敗之風盛行
晚清時期,衰退的經濟狀況讓百姓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落后的政治統治下,整個朝代仍然籠罩在嚴重的貪污腐敗氛圍中。在茶葉的對外貿易過程中,百姓們不僅要背負嚴重的稅負,還要遭到一層層的“剝皮”。為了獲取更高的利益,許多官員將茶葉“偷梁換柱”,以次充好,從中謀取高額的利益。這樣的做法不僅破壞了中國茶葉市場的聲譽,更徹底斷送了中國茶葉市場的大好前程。同時,偷工減料的茶葉包裝,混亂的管理環境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窘境。在這種風氣之下,人們對于中國茶葉的好感度逐漸下降,甚至徹底喪失了對茶葉市場的信心。貪污腐敗之風的盛行也加劇了老百姓們對清政府的不滿,打擊了勞動者的勞動熱情,進而降低了生產效率,使得茶葉的質量大打折扣,并引起了周邊一系列產業的衰退。
1.3 印度、錫蘭等東南亞茶國的興起
茶葉本是中國特有的商品,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因素以及技藝純熟的制茶工藝,中國的茶葉在世界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壟斷地位。茶葉在世界受歡迎的程度越來越高的同時,也給貿易國家帶來了極高的利益收入。在利益的驅動之下,世界各國紛紛加入到種茶、制茶的大軍之中。與此同時,中國的傳統種茶以及制茶的技巧和方法也逐漸傳入世界各國,特別是印度、錫蘭等東南亞國家。由于相似的土壤以及氣候環境,印度、錫蘭等國的茶葉種植進展得十分順利。在熟練的掌握了中國的制茶方法之后,茶葉的產量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他們不斷地擴大茶葉的種植面積,并降低了茶葉的價格,當中國茶葉質量逐漸下降,印度等國的茶葉卻慢慢的獲得了自己的市場,并逐漸替代中國茶葉市場地位,之前中國所擁有的國外市場也逐漸被蠶食鯨吞,不復存在。
作為中國的傳統產業,自唐朝開始,中國就出現了茶市。宋朝時期,隨著茶藝活動的興起,茶樓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中國市場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茶葉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茶市的出現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清朝時期,茶相關產業也更加成熟。隨著國力的強盛,茶葉進入到世界各國,并受到各個階層的喜愛。直至清朝末間,我國茶葉貿易的發展經歷了一波三折的變化,并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清朝末年,鴉片縱橫,時局動蕩。清政府并沒有從黑暗之中清醒過來,反而加劇了對百姓剝削的力度。在經歷了工業革命之后,為了滿足本國生產以及發展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大了對中國等東方國家的剝削力度,不斷地從中國掠奪我們寶貴的財富。受各種制約因素的影響,清末年間我國茶葉貿易的發展狀況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2.1 茶葉的生產規模小,生產勞動率低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當世界已經深刻的意識到先進的生產科技對工業的重要性時,晚清的清政府依然固執的執行著“閉關鎖國”的狀態,這不僅遠遠地拉大了我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也拉開了我國與一些嗅覺敏銳的亞洲國家的距離。當印度等東方國家早已經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后,我國的茶葉依然在走傳統生產之路上徘徊。同西方大型的制造業產業鏈相比,中國的茶園大都以家庭為主,生產規模相對較小,并沒有正規的茶園。由于缺乏專業的指導,傳統的生產方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而小茶葉園的低下生產勞動率也消磨掉了英國商人的耐心。隨著茶樹樹齡的增大,中國的小產業主沒有對茶樹進行適當的修理,這都讓茶葉的產量大大降低。與此同時,印度等國家不僅擁有成熟的生產設備,更在土壤、肥料上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使得其生產效率越來越高,茶葉的質量也越來越好。
2.2 茶葉的烘焙技術落后
晚清時期,茶葉的烘焙方式對我國茶葉的貿易影響十分巨大。一位外國的研究者分析,晚清末間的茶葉之所以遭受重創,其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于落后的烘焙技術。在需求大大增加的條件之下,中國茶葉的烘焙技術仍然依靠于傳統的手工進行。落后的手工烘焙方式讓許多外國人所詬病,與機械化的制作方法相比,他們擔心中國手工的烘焙方法存在很大的衛生隱患,這也成為了他們選擇印度茶的一個原因之一。這種在他們認為不科學的加工工藝也直接導致了產業出口量的下降。當機械化的生產模式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之后,中國的茶葉所具有的優勢也越來越少。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茶葉雖然品種很多,但是卻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也沒有形成自己的茶葉品牌,一旦遇到強有力的對手,中國的茶葉就會遭受到很大的沖擊。
2.3 銷售方式不容樂觀
由于擁有十分成熟的茶葉產業鏈,印度等國家的茶產業從加工到銷售都處在同一條產業鏈上,中間經手的商販非常少,幾乎實現了經銷商與供應商之間的直接買賣,這樣的銷售方式不僅減少了中間商的插入,大大降低了茶葉的生產成本,也減少了運輸環節,進而提高了茶葉的收益。而在中國的茶葉市場上,由于茶商大都是十分分散的小戶,對外出口的茶葉必須依靠中間商的力量,在買賣的過程中,不僅徒增了茶葉的運輸成本,而且也損害了茶葉的品質。而由于茶葉質量的良莠不齊,茶葉在后期可能還需要統一的篩選,這也大大地加劇了茶葉的人工成本。這些不利的銷售方式都讓以利益為重的西方國家調轉方向,放棄了中國茶葉市場。可見,銷售方式的不成熟使我國茶葉的貿易之路變得更加艱辛,外商的頻繁出入不僅沒有給茶農帶來任何的希望,反而吹滅了他們最后的希望之燈。
綜上所述,回首歷史,清朝末年茶葉的貿易可謂充滿著崎嶇和坎坷。在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之時,清政府沒有及時清醒地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致使中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我國的茶葉貿易也由此一蹶不振。但是,我們決不能像清政府一樣逃避歷史,只有回顧過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那段與茶相關的黑暗歷史雖然是中國慘痛的教訓,但是它也在時刻警示著我們:落后就要挨打。而茶作為最好的見證者,在歷經歲月的沉淀之后,其文化內涵也更加深厚。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我們不僅要銘記歷史,以史為鑒,更要肩負起繼承和發揚傳統茶文化的責任和使命,才能夠將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
[1]陶德臣.近代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發展階段與特點[J].中國農史,1996(2):92-100.
[2]朱從兵.設想與努力—1890年代挽救華茶之制度建構[J].中國農史,2009(1):65-77.
[3]馬蕾.1900-1920年中國社會挽救華茶的努力 [D].蘇州大學,2010.
[4]李歡.清末民初茶葉貿易流程考——以福建崇安為例[D].山西大學,2013.
[5]張躍,董烈剛,陳紅兵.中間商與近代中國對外貿易制度——以近代華茶對外貿易為例[J].財經研究,2014(7):132-144.
樊 雙(1981-),女,北京人,講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