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西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一帶一路”視閾下茶經濟發展研究
陳珂
(西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中國作為茶文化的興起地與發祥地,自古以來在從事著茶葉生產與制造加工工作的同時,也通過茶業經濟這一媒介積極地將中華文化向世界進行傳播。當下,伴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動,由茶葉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日益提升,茶葉貿易洽談會、茶文化交流活動、茶葉創意產業園區等一系列與茶葉有關的經濟文化活動催生了一大批茶文化企業興起,在拉動服務業產值的同時,也在提升茶業經濟的發展空間及深度。本文基于“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就茶產業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對中國茶經濟在絲綢之路上的發展予以探討,旨在推動茶業經濟更好地融入國家宏觀戰略背景,得到進一步發展。
茶業經濟;一帶一路;發展戰略
1.1 茶產業在中國的歷史發展背景
中國古代的茶業經濟主要通過三條對外的商貿通道得以實現,一條是始于漢唐的銷售茶通道即茶馬大道,其次是始于公元7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最后一條是始于明朝的古絲綢(茶葉)之路。早在宋元年間,中國就已經通過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將茶葉、絲綢、瓷器手工業制品銷往東南亞等國家,到了清朝初年,絲綢之路作為文化和經濟輸出的重要渠道,中國茶葉制品得以向世界各國輸出,1840年以前,中國茶葉的出口額已然占到了全部商品出口額的五分之三,達268萬擔之多,這不僅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同時極大地推動了一部分民族工業的興起。然而,到了民國時期,由于戰亂導致的經濟帶撕裂,以及洋茶的傳入與競爭,中國茶葉對外銷量逐漸減少,開始走向衰落,茶文化的傳播也受到了限制,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茶葉經濟文化又重新煥發了生機活力。可以說,中國茶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從起始-發展-成熟-衰落-崛起的一系列歷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產業經濟的興盛與否與當時國力環境狀況息息相關,歷史的經驗教訓給予后人深層次的指導與體會。
1.2 茶產業發展的現狀
當下,我國種植茶葉種類主要以綠茶為主,茶園類型主要是山地丘陵等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小片區域,地區間土地條件,茶樹狀況及生長狀況差異較大,管理較為松散,集約化程度較低,因此品質及生產效率有待提高。產品銷售方面,茶葉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國內目前銷售行情較為穩定,中國茶葉年銷售量基本穩定在10%左右的增長速度,不僅帶動了農民增收,同時也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同時值得關注的是,當下我國茶葉年人均消費僅有300g左右,仍然低于全球500g人均消費量,因此可以看出,我國茶產業發展規模、行業前景仍然具有巨大發掘空間,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進一步深化及人民物質需求的不斷提升,茶葉銷售總量也將取得較為顯著的提升。國際市場上看,過去20年全球茶葉總消費量從242萬t增加到365萬t,增長幅度超過50%,而我國綠茶占國際綠茶銷售份額85%以上,處于主導地位,我國部分茶區所產的其它茶類品質較好例如鐵觀音、大紅袍等已在世界范圍享有較高知名地位。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和茶葉保健功效的廣泛普及,國內外市場茶葉銷售具有較大增長空間。
1.3 一帶一路背景下茶經濟的發展機遇
首先,從茶葉市場而言,自古茶制品就作為陸、海絲綢之路的核心產品傳播到許多國家,從清朝中后期開始,茶產品走向世界并產生重大影響,可以說世界上各個國家的茶葉都是從中國傳播出去的,因此“一帶一路”沿線的大部分國家對中國茶制品抱有認同感。對于當下中國茶葉貿易來說,需要的是:在鞏固原有市場的基礎上繼續拓展新的市場,在國家大力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背景下,茶產業相關企業部門需要及時抓住政策傾斜優勢,加強產品自身質量,提高產品知名度,加強產業間內部聯系及溝通渠道,借助“一帶一路”的政策東風、歷史沉淀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進一步鞏固深化中國茶葉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比。其次,由于“一帶一路”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當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物流成本及時間耗費大大降低。茶產業相關企業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加強原產地與輸出地之間的信息交流,及時更新市場價格狀況等交易行情,做到有的放矢,使得中國茶葉更好地融入輸出地交易市場。最后,由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全球化視角,茶制品相關企業部門可以借助文化交流等方式傳播弘揚中國茶文化,這不僅在無形中提升了企業外部形象及內在文化價值,同時也是在為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打下堅實鋪墊。
2.1 茶產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作為茶葉生產和消費的大國,但從整個茶產業的運行結構和治理情況來看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當下,我國茶產業主要存在著品牌知名度較低、集約化程度較低和行業治理規范欠缺等三大缺陷。由于我國茶葉種植始于農耕時期,受人口因素及土地所有權等相關限制,我國茶葉種植始終處于低投入率、分散化經營、勞動效率和機械化程度較低的小農生產格局之中,由于生產組織層次及產業結構的不完善,很多茶葉產區效率低下,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難以得到整合,大量生產出的茶葉由于缺乏統一市場輸出渠道,部分企業通過降價吸引消費者眼球,導致行業內部競爭加劇,價格偏離正常市場機制,加之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使得部分優質茶葉難以取得相應市場份額,以此滋生相關行業及道德問題。與此同時,缺乏專業化精細化分工的粗獷式作業流程,及落后的機械采摘設備和創新附屬品的缺失,使茶產業由傳統農業產業向文化經濟產業轉型受阻,在產品質量及產品外包裝形象上難以滿足國際市場對于茶制品的專業化需求,運作與建設滯后于整個行業發展需要,使得茶制品品牌知名度較低,影響茶制品的相關銷路。最后,由于我國缺乏較為統一的茶制品銷售市場及專業行業監管機構,因此給予大量存在瑕疵的茶制品生存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加之茶制品龍頭企業缺乏必要引領及帶頭作用,茶制品市場產品質量層次不齊以次充好,MRL高殘留的情況時有發生,極大損害了正規經營者的正當權益,擾亂市場秩序,因此只有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的治理和發展茶產業組織和運行結構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產業內在價值。
2.2 一帶一路政策背景下茶產業的幾點思考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如何更好地將茶產業與之緊密結合成為許多學者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中國作為擁有悠久茶歷史的國度,只有將千百年傳承下來的茶文化嫁接在戰略框架之中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下發展形勢。對于茶產業的經濟發展,不應當只是通過單純的進出口貿易獲得利潤,而應當秉持著“兼收并蓄、合作開放”的包容態度將自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華予以發揚,同時吸收他國優秀的產業治理經驗與文化,通過茶文化的耕種與移植進而推進產業化合作與發展。加強“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學會運用全球化的眼光和視角積極適應和拓展市場,茶葉會展、茶產品信息咨詢、茶產品國際洽談會等一系列活動的舉辦都有助于將中國茶制品向國際市場廣泛傳播,而從各種產品推介平臺中學習并獲得的相關經驗也有助于我們根據不同區域人群的實際需求改進自身產品種類,密切與其他產茶大國間的交流與聯系,增強中國茶葉的國際認同度。可以說“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進正是給予中國茶產業部門企業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同時宣揚中華文化的絕好歷史機遇。最后,茶產業在逐步進入國際市場的同時,可以說茶文化的科學發展也在同步跟進,一系列由茶葉衍生出的特色產業也隨之興起,茶文化特色旅游、茶葉藝術博物館、茶葉手工藝品、茶生態體驗館等大量具有茶葉特色的經濟單元通過網絡電視、移動終端、電子書等新媒體工具廣泛傳播,深度發掘茶業經濟的潛在價值的同時,也在推動整個行業向著更加科技化的方向發展。因此可以說,將茶經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歷程,也是茶產業、茶文化自身突破桎梏、推陳出新的發展歷程。
3.1 加快茶產業設備改進與產業升級
茶園機械化管理主要包括耕作、平地、除草、施肥、灌溉和茶葉采摘六個主要作業流程,目前我國茶園機械裝備主要以大型農作物通用機械為主,雖然有部分茶專業機械生產廠家,但由于專業化缺失等原因,機械工作效率及經濟比依然不容樂觀,很多大型機械化專業設備難以適應我國山地、丘陵的茶葉種植園區環境,且技術較國外專業化設備相比較為落后。由于我國茶葉生產模式主要是以家庭為主的小規模種植,且伴隨著農村勞動力逐年外流、勞動力成本逐年遞增,小型專業多功能器具的改進與發展已然成為茶產業推動相關裝備制造業革新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隨著茶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轉化,土地經營管理權的流轉,越來越多規范化集約化的種植園區正在逐步形成,相較于傳統茶葉經濟,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茶葉附屬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極大地帶動了區域間產業聯系與專業化分工。使得茶業經濟向更加集約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不僅如此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如:加工車間、包裝車間、成品倉庫、物流倉儲通道的建立更加規范了產品工藝質量,規范化的工作流程如包括建立生產核查機制、制定劃管區域、規范操作細則、設立完整鑒定識別體系、能源再利用等措施從茶葉的采摘加工到成品拼裝運輸的中個工作流程中在實現了茶業經濟的可循環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強化了產業治理結構。
3.2 打造茶葉品牌,構建特色產業模式
當下,茶制品消費總體趨勢正在由單個產品向品牌化認知方向發展,因此打造特色化專業品牌成為帶動整個茶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在品牌建設過程中,不同地域的茶制品企業應當從自身產品屬性、地域環境特征、衍生地域茶文化等方面入手,著力打造富有特征鮮明的茶葉品牌,不僅如此,在品牌打造的過程中同樣應當加強標準化建設與特色質量監督和知識產權維護等配套制度建設,從法律、道德、信用等各層面樹立良好企業形象,在差異化發展的過程中,同其他茶產業主體之間構建深刻緊密的聯系,利用規模經濟和產業集群效應共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形成一批具有良好競爭力和市場適應能力的特色品牌企業。再者,加強產業升級兼容,從集約化角度考量不盲目追求產量和種植園區面,挖掘具有綠色高效的產業核心價值,通過種植有機茶園、改造劣質土質等方式提升產品質量,著力推動以“公司、茶農、合作社”為主體的企業生產模式,加之“一帶一路”政策扶持和文化傳播推廣,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不斷提升茶制品附加值。
3.3 加強科技創新及管理監督
創新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源頭保障,在企業規劃和發展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茶產業升級很大程度上就包含科技創新這一要因,積極推動茶制品企業同地方高校、科研機構間相互聯系交流,設立專門的產品轉化孵化基地,提供資源研發、科技創新、茶產業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科研教育措施,通過產學研三效結合的方式突破企業現有發展技術瓶頸,彌補創新不足,從而加快茶產業科技轉型,提升成品銷量品質,整合科技資源,提升整體市場競爭力,使茶業經濟向著更加優化的方向發展。最后,在完善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的同時,我們同樣需要引入規范合理的治理監管體系,從法制層面入手統一整合茶產業資源,扶持具有良好發展勢頭的龍頭企業,建立產業自律監督組織,針對存在問題的涉事企業進行及時合法的整頓治理,加強品牌專利保護,建立穩定的定價機制,保護消費者切身利益提倡適度規模經營,制定標準品質體系鑒定細則,從而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使得茶產業經濟向著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穩定化方向上發展。
在“一帶一路”宏觀政策背景的推動下,中國茶產業經濟發展迅猛向前,迎著政策的東風,茶產業經濟正逐步從粗獷式、分散式的區域化發展逐步轉向專業化、集約化的發展模式,“一帶一路”作為國家級頂層戰略設置,在堅持和平共贏友好互助的商貿基礎上,積極推動茶產業經濟及茶文化向世界范圍進行傳播,雖然當下我國茶產業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然而隨著改革紅利的進一步深入,和區域間資源整合的推進,相信茶經濟的發展的前景依舊為人矚目。
[1]王慶,于英杰,李佳禾,申衛偉.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茶產業改革發展建議[J].中國茶葉加工,2016(3):5-12.
[2]袁清.我國茶業會展經濟發展策略及茶產業發展互促研究[J].福建茶葉,2016(5):100-101.
[3]徐國青.論對接“一帶一路”戰略與做強中國茶產業[J].農業考古, 2015(5):274-277.
[4]陳淼芬,周躍斌.茶業會展經濟與茶產業互促發展研究[J].廣東茶業,2012(4):15-17.
[5]康健.茶業經濟與社會變遷[D].安徽師范大學,2011.
[6]孫洪升.論唐宋時期茶業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J].思想戰線,2006 (5):128-134.
陳 珂(1995-),男,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一帶一路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