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葉蘭
(西昌學院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西昌 615000)
茶旅一體化對茶鄉經濟的促進作用
王葉蘭
(西昌學院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西昌 615000)
茶旅,是一種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新興旅行模式,是茶產業與旅游產業的一種完美結合,現在“茶旅一體化”經濟模式正在被大多數產茶區所追捧,依托豐富的茶產業資源,結合茶文化等賣點,讓游客到茶鄉進行深入體驗,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而且將提高茶農收入,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新興經濟模式,本文從茶旅一體化經濟模式入手,著重探討了其對于茶鄉經濟的促進作用,對發展茶旅一體化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
茶旅一體化;茶鄉經濟;區域發展;特色旅游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及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傳說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就有了茶飲一說,而至春秋戰國時期,則對茶文化有了文字記載。茶文化在唐宋時期處于極盛,至明清而得到發展,近代雖因國貧民弱而有所衰退,但是,改革開放以來,茶飲文化又成為一種新的時尚,而近代旅游也是一種熱點,一方面人們愿意到各地欣賞名山大川,另一方面各地區為吸引游客而爭相進行旅游開發,在這種背景下,茶旅一體化也成為了一個經濟熱詞,融茶文化于旅行,也成為人們的一種新的消費方式,茶旅一體化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也在彰顯,研究茶旅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及發展模式,是區域經濟謀劃者應當重視的一個課題。
“茶旅一體化”是茶業與旅游業及其它配套服務業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是圍繞茶文化主題、依托茶資源的優勢,以茶葉種植基地為載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旅游體驗為銷售熱點,將旅游體驗茶文化的各個環節加以整合,形成的一種新興經濟模式,通過“茶旅一體化”的建設,實現茶產業在旅游體驗中升值,而旅游業則通過茶產業而創新的一體化發展目標,實現茶旅一體化,是發展和豐富旅游經濟的新思路,也是帶動茶鄉經濟發展、提升茶鄉經濟附加值的的有效手段。
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的增大,緊張而又快節奏的生活讓大多數都市人都深感精神疲憊,甚至有著越活越累的牢騷,而生活的重負讓他們迫切希望選擇遠離喧囂浮躁的都市,而來到那些寧靜偏遠的山鄉去放松心情,緩釋壓力。同時,現代人又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大部分都養成了飲茶放松的習慣,在飲茶當中,又領略了中華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對茶葉中蘊含的中華文明深刻內涵產生了無盡的向往,更多的人希望能夠深入了解茶葉的誕生、加工、包裝過程,因此,茶鄉旅行恰恰滿足了人們的這種精神需求,對于茶鄉游客而言,進入空曠幽靜的茶園,親眼目睹那些茶葉生長的景色,呼吸著大自然的新鮮空氣,甚至泡上一杯自己親手采摘、制作茶葉,內心將會是一種更加獨特的享受。這也正是茶鄉旅行的魅力所在,也是促進“茶旅一體化”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強力助推劑。
當然,對于整個茶旅模式應用來說,想要實現理想的應用效果,其需要將當前人們的實際需要融入其中,隨著當前人們消費理念不斷成熟,如今人們對旅游生態等休閑模式有著重要期待,因此這就是為茶旅模式的發展應用提供了重要基礎和空間。但是想要實現理想的應用效果,就必須豐富完善茶旅模式元素,優化經營理念,從而實現茶旅模式的體系化開發。
目前,茶旅一體化概念的提出時日尚短,盡管已經有所發展,且很多地區已經從中得到了實惠,但是,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不足,亟待解決。
2.1 茶旅產業開發過程中,基礎設施不健全
旅游的基礎設施不健全,傳統的茶園很多由于歷史原因,茶園規模小,基礎設施建設不全,交通、水電及其它配套設施不具備的較多,在開展茶文化生態游方面缺乏優勢。如果不加以改變,則游客到達后會大失所望,而同時也會產生很大的負面效應,從游客的不滿意而衍生為大眾的不滿意,從而消減茶鄉旅游的競爭力。
2.2 茶旅模式開發并不成熟,缺乏系統化借鑒
旅游產品的開發不到位,有些地區甚至是一片空白。由于茶鄉傳統以賣茶為主,旅游開發只是近年來新提出的概念,有些地方甚至根本沒有旅游產品的開發,所謂茶旅完全沒有項目支撐,這一點是需要茶鄉領導認真思考的問題。茶旅模式一項系統化模式內容,從具體的模式內涵到其中所具備的價值理念以及元素內涵,都極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2.3 茶旅模式缺乏完善的導游體系
導游隊伍滿足不了茶旅的發展需要。導游是風景區的喉舌,一個地區的旅游資源是否豐富,是否能得到游客的認可,關鍵在于導游的水平和素質,茶鄉旅游由于導游資源的短缺,造成很多游客游完之后,對茶鄉情況了解不深,難以留下深刻印象,這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這些導游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素質,同時也要對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進行學習。
2.4 茶旅模式開發應用過程中,缺乏文化元素融入
旅游文化的氛圍不濃,游客對茶文化的參與度不夠。研究表明,人類對某項事物的興趣,往往源自對該事物的了解程度,而游客前往茶鄉旅游,更希望能夠參與其中,能夠新自采摘、加工并品飲一杯出自己手的茶葉,從而得到一種獨特的享受,但是,目前,很多茶區并沒有把游客的體驗當成自己茶旅一體化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項目的引導不到位,而導致游客不能參與到當地的茶文化之中,從而難以對該地區留下印象,這也是有損茶鄉經濟長期發展的。
“茶旅一體化”作為比較新穎的經濟思維模式,在其發展道路有著很多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地方。無論是具體的茶旅元素,還是其中所具有的價值內涵,實際上都是當前整個旅游活動開發過程中的重要要求。隨著當前人們對健康生態的旅游活動熱情不斷提升,如今完善茶旅資源的有效融入與綜合開發就極其必要。筆者認為,我們當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發展茶旅一體化,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完善生態元素與整個開發過程的全面融入
注重茶園建設,美化茶園環境,開展茶園生態游。基于“茶旅一體化”考慮,建議政府加大投資,對傳統茶園進行升級改造,對新建茶園進行專業設計,在不影響茶葉生長的情況下,對茶園增設相應的景觀小品,并增加花木補植等手段,使茶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美化,形成符合旅游條件的生態茶園。對于新建茶園,則應充分論證,采取政府補貼加監督指導等方式,使新茶園的建設要符合生態旅游的條件,同時,應當注重茶園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工作,促進茶旅一體化事業的長遠發展。
3.2 創新茶藝表演元素,優化項目內容
開展茶藝表演及休閑旅游項目的開發。茶藝本身是一種賞心悅目的精神享受,而茶旅一體化必須把茶藝表演等休閑項目當成一道旅游“主菜”來加以重點推介。開發注重泡茶、賞茶等休閑項目,通過適當的創新方式,在茶鄉旅行中加入論茶、品茶、講茶等活動,讓游客得到一種充分的茶文化熏陶,以秀美的茶舞、動聽的茶歌,來傳遞茶藝、山水、文化中表達出來的濃濃茶情,讓前來旅行的人們在品茶的味覺中享受到視覺、聽覺等三維立體感受,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茶旅是一件高品質、高享受、高境界的活動,從而成為茶旅的免費宣傳員,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來提高茶鄉的知名度,助推茶鄉經濟快速發展。
3.3 巧妙利用文化故事,提升茶旅模式的內涵
利用民間傳說,塑造茶故事,增加茶鄉的文化內涵,提升茶鄉的文化品位。茶鄉旅行更多的是對茶鄉風土人情的向往,其中更包含著對茶鄉文化底蘊的探討。因此,在茶旅一體化的開發活動中,必須突出地方特色,利用地方的地名、古代名人、民間故事傳說等文化資源來加以包裝,開展茶民俗、茶節事等,使茶文化和旅游業有機結合,發揮其連動效應,從而實現旅游與茶產業雙輪驅動,互促互贏。事實上,文化理念的巧妙融入,其不僅是一種文化內涵融入,更重要的是豐富整個旅游活動品質,提升其綜合內涵的重要內容。
3.4 完善茶旅模式的多種元素,創新茶旅模式理念
整合茶業加工業,并開展茶鄉工業旅游。工業旅游也是茶鄉旅游的一項重要內容,很多人并不知道茶葉的加工過程,對其充滿了好奇心,前往茶鄉旅行,自然希望能夠參觀其工業化加工過程,所以,茶旅一體化也應當把工業游當成一項核心內容,加以引導和整合,使茶旅成為一種綜合性的享受過程。茶旅模式不是簡單的旅游活動開發,更重要的是一種旅游產業的綜合應用,因此,完善整個茶旅模式鏈條中的各個環節,不僅能夠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充分滿足了人們的具體需要。
3.5 探究各種適合融入茶旅開發活動的具體元素
茶旅還應當充分利用宗教活動來開展宗教游。我國的茶文化當中,蘊含著佛、道等多家宗教文化,特別是茶文化崇尚的“安靜詳和”等精神,無一不與宗教的清修理念相貼近,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開展宗教游,可以利用現有茶文化與宗教文化的結合點來舉辦一些宗教文化節,以宗教文化來傳遞茶文化,推動茶葉游的順利開展,也將成為茶旅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茶旅模式開發過程中,其不僅是一種生態開發理念,更重要的是該模式中,其實現了旅游活動開發的理想效果。
“茶旅一體化”絕非茶產業與旅游業的簡單結合,而是以茶為媒介,以游為內容,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帶茶,互動互促”的一體化發展模式,推進茶旅一體化,既整合了地區資源又發揮了區域優勢,提高了茶產業的附加值,搭建了茶鄉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的良好平臺,確實是一種值得認真思考并加以推廣的新經濟模式,茶旅一體化也必將成為茶鄉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1]彭仕江.茶旅一體化導向下的宜居小城鎮規劃探析——以安化江南鎮總體規劃為例[J].農業發展與金融,2013(5):191-194.
[2]劉永山.挖掘文化用好優勢打造茶旅一體化生態特色產業品牌[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121-123.
[3]陳昌霖.小城鎮“多規合一”的探索與思考——基于延川縣中心城區“多規合一”的實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 173-175.
[4]劉沛林.打造茶旅康養一體化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J].中國鄉鎮企業2015(17):136-138.
[5]蘭婷婷.商業環境中移動導視系統設計的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232-235.
四川省旅游發展研究中心“川西南雜散居藏區新農村建設與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項目編號:LYC14-17)。
王葉蘭(1980-),女,四川西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