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志艷,張曉南,劉鳳梅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外語系,河北廊坊 065000)
茶文化融入語言教學與課程改革對提升語言教學價值取向和人文素養的作用
施志艷,張曉南,劉鳳梅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外語系,河北廊坊 065000)
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于個體人文修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提升價值。我國社會應該正視茶文化的人文價值,將茶文化人文內涵和人文元素融入到語言課程體系之中,才能豐富語言教學資源,拓展語言學習者文化視野,同時彰顯語言教學的價值取向,提高語言學習者的人文素質。
茶文化;語言;教學;改革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與東西方語言知識、認知體系融合在一起,而且還將傳統人文精神內涵納入其中,成為東西方社會人文修養、人格理想、道德素質最直觀、形象的闡述。將茶文化的語言價值和人文價值引入語言教學中,不但可以讓語言學習者掌握語言發展規律、語言技巧,而且能夠提高語言學習者人文素養,幫助語言學習者在文化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對于探討語言教學的價值取向具有非常重要借鑒意義。基于此本文以茶文化人文價值為切入點,探討如何以傳統茶文化彰顯語言教學的價值取向作用,以期為研究語言教學和茶文化的內涵提供有益啟示。
1.1 茶文化提升語言教學的人文修養價值
語言教學作為最古老的學科之一,主要是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理論素養及系統語言和文學知識,能夠從事文化評論、語言教學及語言研究工作的專業人才,可以說語言教學必須以豐富的文化體系為基礎,對文化、文學、哲學等具有非常高的需求量。而茶文化同樣作為具有厚重文化底蘊和悠久歷史的文化體系,其精神內涵不僅囊括了哲學、文學、美學等諸多學科,而且完美融合了不同社會不同時期主流思想文化如我國茶文化融合了儒釋道思想文化的精髓。茶文化符號了語言教學對文化的需求,如能將茶文化導入語言教學中,則可以為語言教學提供大量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幫助語言學習者增長文化見識,拓展其文化視野。例如我國茶道茶藝、茶詩茶歌,不僅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茶文化的發展,而且蘊含了豐富的語言知識,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對茶詩、茶歌、戲曲、小說的學習,一方面能夠讓其感受語言文化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面對語言文學、文藝理論形成更為直觀的認識,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同時,茶文化作為跨越文化界限的重要內容,代表了中西方語言發展的特點和精華,如能將其導入到語言學習中,既可以讓語言學習者找到中西語言的共同性和差異,而且有利于挖掘中西語言文化內涵,對于提高其跨文化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2 茶文化提升語言教學的道德修養價值
我國茶文化不僅是整合了多民族、多階級及多層次文化的文化體系,而且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學說的影響,成為傳統道德倫理觀念的規范。雖然歷經數千年的變遷,茶文化本身的德育價值仍然深刻影響著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對個體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養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語言教學中青年人是其主要教學對象,學習者價值觀、道德觀仍然處于形成過程,他們不僅思想活躍,比較容易受到新鮮思想和事物的影響,而且缺乏必要的鑒別能力,易于盲目接受不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及行為規范。因此茶文化導入語言教學中,一方面能讓語言學習者感受傳統文化,加深對茶文化及其它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以較高的文化鑒別能力與人文素質,形成對中西語言及文化的辯證判斷,避免出現對西方語言及西方文化的過度接受及盲目崇拜,從而樹立對中文及中國文化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而另一方面,茶文化與語言教學的融合能夠讓語言教學成為提升語言學習者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語言教學對茶文化中仁愛、和諧等倫理觀念的導入,能讓學習者形成平和、寬厚及包容的正確心態,有利于語言學習者建立符合我國傳統倫理規范的價值觀念,形成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對學習者道德修養及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雖然隨著茶文化及茶道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我國社會已經開始認識到茶文化對人文素質培養的價值,開始嘗試將茶文化引入語言教學中,利用茶文化人文內涵和倫理內涵實現語言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是由于應試教育及傳統課程體系的影響,茶文化與語言教學的融合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具體來說包括:首先,語言教學存在“重語言、輕人文”的思想。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及教育制度的影響,當前語言教學中雖然已經開始將茶文化等傳統文化作為提升其價值觀教育的途徑,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語言技能學習和價值觀教育的比重嚴重不協調,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應用的講授和練習仍然處于核心地位,語言教學的人文素質教育內容比重較小,尤其與課堂教學的結合較少,只是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出現,以學生自學為主,導致語言教學人文素質培養的目標名存實亡。其次,語言教學缺乏具備茶文化專業背景師資隊伍。教師的茶文化專業理解力或水平對語言教學與茶文化內涵的接軌具有直接的影響,當前我國語言教學的師資隊伍主要以語言專業教師為主,語言專業知識較硬,但是在人文素養方面卻缺乏必要的專業基礎,尤其無法正確認識茶文化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及道德倫理知識,導致教師無法挖掘茶文化人文價值元素,也無法與語言教學進行聯系。最后,語言教學缺乏針對茶文化的課程體系。雖然很多學校重視茶文化與語言教學的接軌,但是在課程體系上卻沒有進行針對性設計,導致當前語言教學的教材、教法、評價體系與茶文化的接軌尚處于起步階段,甚至很多學校在教材上仍然以詞法、句法、語法規則為主,在教學方法上,我國語言教學中對茶文化內涵的講述主要以課堂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為主,忽視語言學習者學習習慣和興趣,導致茶文化的人文內涵無法真正與語言教學結合在一起,其價值影響作用無法得以實現。
3.1 樹立語言學習和茶文化平等的教學理念
語言知識學習能讓學習者提高其專業素養,而茶文化人文內涵學習則能讓學習者提供其道德素養,只有把專業知識學習和茶文化學習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明確語言教學的價值取向,而要想樹立這一課程理念,就必須一方面樹立語言學習與茶文化的平等意識。在語言教學中,文化平等意識就是保證語言學習和茶文化人文內涵的比重平等,重視兩者合理的分配。語言教師既要通過語言專業知識傳授,保證學術具備文化理解力和語言技能,提升其對傳統茶文化的接受程度,同時也要對茶文化中涉及價值觀念、道德倫理及人文素養的內容予以突出,形成語言學習和茶文化人文內涵的雙管齊下,全面提升學習者語言和人文素養。另一方面,語言教師應該提升茶文化素養。要想在語言教學中引入傳統茶文化,專業教師不但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專業功底,更應該具備茶文化知識。尤其對儒釋道思想哲學、茶文化及茶文化衍生形式,語言教師不僅要了解,還要將其與語言專業知識的發展形成聯系,挖掘茶文化本身的語言知識和人文修養價值,并選擇適當的方法將其引入日常教學中,以提升語言教學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力。
3.2 選擇茶文化相關教學內容和模式
語言教學內容主要以蘊含大量詞匯、句法和語法知識的文章形式為主,而為凸顯語言教學的價值觀教育價值,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必須要適當減少語言專業知識比重,而要不影響語言知識連貫性基礎上,將茶文化相關內容加入其中,尤其對通俗易懂,具有一定人文教育意義的詩歌、戲曲、小說等內容引入課堂中,挖掘茶文化相關內容深層次內涵,尤其要針對茶文化相關文獻形式、題材選擇不同教學方法,根據人文素質培養方向形成教學側重點。而在教學模式上,針對語言教學和茶文化內容講述較為枯燥的特點,教師應更加根據茶文化的特點及其與語言教學內容的聯系,針對學生價值觀特點和學習習慣,在語言教學中適當引入多媒體教學和合作教學等方式,提高教學內容的興趣性和參與性。例如,教師可通過體驗式教學,組織引導學生參與茶文化活動,激發學生對茶文化內涵自主性體驗和學習,教師只需要根據學生對茶文化活動及內容的反映,做出適當點撥或引導。與此同時,教師應該認識到第二課題或課外活動在人文價值培養方面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積極開展茶文化相關的課外活動,讓活動策劃、活動準備、參與及總結都蘊含人文教育價值,幫助學生在茶文化主題活動中形成對自身道德素養的潛移默化,形成對傳統文化及傳統道德、價值觀的正確認識。
3.3 開發茶文化校本語言教材
茶文化中蘊含大量有利于語言學習者人文素養的哲學思想和道德倫理規范,同時茶文化涉及文學、藝術等各種形式,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和娛樂性,容易和語言專業知識形成互補,彌補語言教學枯燥的弊端。因此要想提升語言課程的人文修養價值,語言教學者應該積極開發茶文化和語言知識結合的校本教材,通過蘊含大量人文內涵和知識的教材對茶文化及中國傳統價值觀內容進行歸納與整理,讓茶文化和語言教學形成教學體系,讓學習者能系統地學習有利于其人文素質提升的文化元素和專業知識元素。在茶文化校本教材的開發中,教師應該針對語言發展規律、語言學習特點、學生人文素質需求及茶文化發展規律,將具有一定趣味性、知識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歸納到教材中,同時也要開發學生人文素養和專業知識發展的教輔和教具,讓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茶文化形成全面接軌,全方位提升語言教學的人文修養價值,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茶文化蘊含豐富的哲學內涵和道德倫理規范。將茶文化導入語言教學中,對于彰顯語言教學價值取向,提高語言學習者人文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教育者應該積極挖掘茶文化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將茶文化與語言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材充分結合,實現語言教學工具性與茶文化人文性的和諧統一,促進我國語言教學與茶文化的發展。
[1]吳紅英.從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農業考古,2010(5):11-14.
[2]賀瑜.探究茶道文化與英語教學思維的關聯 [J].福建茶葉,2016(11):380-381.
[3]楊學云.基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文化導入研究 [J].外國語文, 2010(4):127-130.
[4]李翠英.基于素質教育的茶文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9):173-174.
大學英語教育中人文功能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HB12Y132)
施志艷(1981-),河北廊坊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張曉南(1979-),女,廣西南寧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劉鳳梅(1970-),女,河北吳橋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國社會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