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鄭州 451400)
文化缺失視角下傳統茶學典籍的英譯策略研究
王茹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鄭州 451400)
本文首先就文化缺失的定義、文化與翻譯的關系進行了簡單說明,接著對我國傳統茶學典籍英譯中的文化缺失現象進行了細致分析,最后在此基礎上對文化缺失視角下傳統茶學典籍的英譯策略提出兩點建議,希望能夠有助于我國茶學典籍的翻譯和茶文化的傳播。
文化缺失;傳統茶學典籍;英譯策略
我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世界各地的茶文化都與我國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傳統茶學典籍是茶文化的寫照和反映,從茶學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階段的茶文化的魅力。茶香飄千載,延續至今,正是說明茶已經“住”進人們心中,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典籍,《茶經》的問世成為我國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標志。之后,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其他的茶學典籍,比如《茶述》、《煎茶水記》、《采茶錄》、《大觀茶論》、《茶錄》、《茶疏》等,他們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記。
1.1 文化缺失的定義及其產生原因
“文化缺失”對應的英語形式是“cultural default”,有時也可稱為“culture losses”,該概念是被認為是美籍俄裔學者Pitirim A.Sorokin所提出的觀點。在他看來,語言中易導致使用者誤解的文化內容,這些內容就會造成文化缺失的出現。根據不同的情況,文化缺失現象又可以分成四種類別,即主觀類、交際活動類、話語類以及文化空間類。文化缺失可以簡單分為“文化空缺”和“文化丟失”兩種情況,前者存在聯想的成分,后者則受到譯者主觀因素的影響。正是由于文化缺失等現象的存在,翻譯界曾就“文化的不可譯性”展開過諸多探討和研究,并在某些方面達成了共識。不同的語言對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又有與之相對應的文化概念,如何將異族文化概念轉換成可被接受的語言是譯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文化差異的存在,使得文化轉換和傳播存在阻礙之處,從而出現文化缺失現象。譯者應該挖掘某一語言中的內在文化因素,把握語言的隱含意義,并找尋與另一文化背景相契合的語言形式,這樣才能夠有效彌補文化壁壘造成的文化誤解等問題。
事實上,文化缺失的原因有跡可循,相關研究者將這些原因歸納為以下三點:其一,生活環境的差異性,氣候、地理等因素都會對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造成影響,比如中國的大陸文明和英國的海洋文明;其二,社會習俗的差異性,比如中國在新年講究“包紅包”,而西方國家則在圣誕節給孩子送禮物或者往襪子里放糖果;其三,宗教信仰的差異,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基督教源自西方國家,因而中西方的話語體系中也存在這些差異之處。
1.2 文化與翻譯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語言是對文化的反映。翻譯是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深入地說,翻譯是涉及到文化的轉換,其對文化的傳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著名語言學家Eugene A.Nida曾就“翻譯中的語境”有著相關論述,在他看來,語言在傳播文化、表達信仰等方面比其他方式更具有說服力。譯者應該認識到文化、語言、翻譯三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借助語言翻譯可以促進各種文化背景的交際者實現跨文化交流,這對于人類文明的前進和發展有著不可言喻的意義。譯者需要透過文化的差異性,把握兩種文化的共通之處,這樣才能夠得到最為理想的譯出語。
現當今,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劇,文化軟實力也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將包括茶學典籍在內的傳統文化典籍翻譯出去,可以有效提升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其對于我國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都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文化的差異性,我國傳統茶學典籍英譯文本中存在著文化缺失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2.1 生態文化的缺失
生態文化是從“人類統治自然”的文化發展演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這其中反映了人類在改造自然生態環境時的認識和思想,與人類價值觀的改變息息相關。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也會導致氣候環境和居住環境出現差異,這些因素都會反映到生態文化層面。比如,我國傳統茶學典籍反映了我國古代的農耕文化,而這與英美等國家的海洋文化是有差異的。比如,“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經》)所說的二到四月是指我國的農歷三到五月,這段時間恰好是我國南方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春季,氣候回暖,降水量增多,適合茶葉的生長和采摘;而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都是溫和潮濕的。很顯然,如果直接按照字面翻譯,英國讀者會站在自身的角度進行理解,從而出現理解偏差,導致生態文化缺失。
2.2 社會文化的缺失
社會文化對應著特定的社會結構,同時也是對人們價值觀、生活方式等的反映。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發展,不同國家、地區也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文化體系。當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同一地區的社會文化也會出現差異之處。我國社會文化深受儒釋道等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這些也會體現在人們的風俗習慣上。我國茶學典籍中記載了中國各個地區的茶文化習俗,比如西藏地區的酥油茶、內蒙古地區的咸奶茶、瑤族生活聚集區的打油茶、納西族“龍虎斗”以及云南地區的九道茶等。當然,我國的飲茶習俗還表現在一些思想觀念上,比如“以茶代酒”、“倒茶七分滿”、“以茶待客”等,這些均是我國社會文化的體現。如果只是將這些內容的字面含義翻譯出來,那么英國受眾就很難真正地理解我國社會文化中的深意和內涵之處。事實上,由于中西方社會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等層面的差異,西方讀者在理解譯文時還是無法完全達到我國讀者閱讀源語茶學典籍的閱讀效果,這也就意味著譯文多多少少存在文化缺失之處。譯者應該對這些文化缺失保持敏感性,盡可能地減少文化缺失出現的程度。
傳統茶學典籍是我國茶文化的一張名片,向世人展現了我國茶文化的魅力。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文化缺失”在翻譯中不可避免,但是文化缺失現象的存在卻會影響到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效果。在文化缺失的背景下,傳統茶學典籍的英譯策略不妨采用以下兩種方式:
3.1 直譯法與注釋法相結合
直譯法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翻譯方式,其可以直觀地傳遞源語信息。在諸多現代論著的翻譯中,直譯法也反復被譯者所使用。比如說,我國茶學典籍對陰陽五行進行過介紹,對陰陽進行翻譯時,可以直接按照其漢語拼音翻譯成“Yin”和“Yang”。不過,為了使外國讀者更好地理解“陰陽”的概念,譯者還可以視情況對其進行補充說明。舉例來講,“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茶經》)中的“胡人”,譯者在翻譯時應該運用注釋對其進行補充說明,如“minority of ethnic in ancient China”或“the Northern barbarian tribes in ancient China”都可以使讀者明白胡人的基礎含義。再比如,“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茶經》),其中的“離”、“巽”以及后文的“坎”屬于我國道家文化“八卦”中的卦形,在翻譯時可以使用音譯法和注釋法。因而,“離”可以譯為“Li,one of the eight diagrams,means the fire”,其他卦形以此類推。直譯法和注釋法相結合可以有效填補翻譯中的文化空缺,使外國讀者更好地理解相關文化概念。
3.2 必要時使用中國式英語
本文所說的中國式英語(China English)需要與“中式英語”(Chinglish)相區分,因為中式英語常被認為是一種不地道的英語表述方式,而中國式英語事實上是受到國際社會認可和接受的英語表述方式。比如說,中國成語“人山人海”,起初被人們翻譯成“peoplemountain people sea”,雖然有著中式英語的嫌疑,但其很好地將中國傳統元素“山”和“海”保留下來,使得這種翻譯更具有文化意蘊,這比“it is crowded”或者“huge crowds of people”更加形象生動,更具有中國特色,這種翻譯方式更能夠使外國讀者耳目一新,留下深刻的印象。相關學者指出中國式英語對于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的重要性,同時還將這種這種特色英語納入標準英語的范疇。比如,名茶“猴魁”可以直接翻譯成“Houkui”,而不是“Monkey Chief”(猴子的領導),原因在于該茶名字的由來與“猴坑茶農王魁成”有關,分別取地名和人名的其中一字融合而成,因而不能夠照字面進行直譯,而應該采用漢語拼音進行翻譯。事實上,中國式英語的本質,是使用英語闡釋中國文化,因而譯者在必要時應該采用這種方式,力求減少譯文中的文化缺失。
[1]陳旸.高校開設漢語典籍英譯賞析的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應對策略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 (3):134-137.
[2]黃海翔.論文化翻譯視角下典籍英譯的人本主義價值觀——以《孫子兵法》M inford譯本中“詭道”的文化誤讀為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9(1):57-62.
[3]徐珺,霍躍紅.典籍英譯:文化翻譯觀下的異化策略與中國英語[R].中國翻譯理論研究高層論壇,2008.
[4]陶沙,韓杰.提升文化軟實力視野下的河北省傳統文化典籍英譯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15(14):243-244.
[5]D W ang.One of Principlesof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 in Literary Translation[D].JournalofW enzhou University,2004.
王 茹(1984-),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