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外國語系,河南鄭州 450000)
從茶文化視角對《榆樹下的欲望》中愛碧的悲劇解析
張靜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外國語系,河南鄭州 450000)
《榆樹下的欲望》是美國戲劇大師奧爾尼的杰出悲劇作品,講述了女主人公愛碧對夢寐以求的物質生活與情感生活的非理性的追逐歷程。本文以茶文化視角,以茶文化中“和諧統一”與“適度”的思想為分析方向,從愛碧與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的背離入手,對她的悲劇結局進行了剖析,揭示了其人生悲劇的根源及其必然性。
茶文化;《榆樹下的欲望》;愛碧;悲劇
《榆樹下的欲望》是美國著名戲劇家尤金·奧爾尼的代表作品,享有“美國第一部偉大悲劇”的盛譽,該作品以十九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田園生活為背景,通過現實主義手法,形象而生動地刻畫了一對父子與一位女性之間的愛恨情仇,展現出三人在金錢、情感與理性之間的深刻矛盾和強烈沖突,折射出現代人在精神領域的困惑和掙扎,對現代悲劇形成的根源與形式進行了藝術性的探討。
《榆樹下的欲望》把場景定位在一個被榆樹環繞的農莊之中,年過七十的農場主卡伯特是一個冷酷無情、貪婪成性的清教徒,伴著“上帝的召喚”,他離開了土壤肥沃、生活舒適的西部,回到滿是石頭和砂礫的東部,開啟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并在那里建起了一座農莊。他先后娶了兩任妻子并育有三個兒子,但物欲主義和拜金主義早已淹沒了父子的情感,他把兒子視為賺取財富的工具讓他們為農場賣命,沒有一絲憐愛與疼惜。小兒子尹本痛恨他奪走母親的財產并使她在農場上活活累死,一心要為母親報仇,便誘使兩位同父異母的哥哥盜走了他多年累積的金幣之后去往西部淘金,并與他們簽署了農場所有權轉讓協議,眼看就要將農場“收入囊中”,不料父親卻迎娶了他的第三任妻子愛碧,希望再生下一男半女為他奪回農場的所有權,所以,自愛碧出現那天起,兩人就處于一種劍拔弩張的敵對狀態。然而,當愛碧首次見到年輕強健的伊本時就被他英俊有力的外形所深深地吸引了,那種“青春和健美喚起了一種欲念”,伊本也為她那成熟的氣質而傾心,兩個人“肉體的互相吸引變成了一種無法抵御的力量”,于是打破傳統道德倫理的限制走到了一起。一年后,兩人的孩子出生,伊本誤以為愛碧企圖借這個孩子來獨占農場,便離開農莊遠赴他鄉,絕望之下,愛碧把孩子視為兩人感情的絆腳石,為了挽回伊本、挽回愛情,她親手把新生的嬰兒扼殺于搖籃之中,得知此事后,不明真相的伊本告發了她的罪行,隨即得知真相后懊悔不已,與她共赴刑場,留下卡伯特孑身一人凄涼無助地守著那座象征著財富和物欲的農莊。
綜觀全劇,愛碧的種種行為都是在個人意志的驅使下以及外部環境無意識的影響下做出的,她的強烈占有欲和拜金欲源自于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大環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的個體意志逐步脫離了客觀理性的社會和歷史因素,成為了孤立零星的一派,理性不復存在,倫理道德缺失,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這從根本上鋪就了愛碧的悲劇之路。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隨著茶葉貿易的開展傳入歐美各國,逐步成為一種世界文化。茶文化是一種與時俱進、兼容并包的文化形式,它與各地的民族特色和風土人情有機融合,形成了多種兼具東方氣息又有西方魅力的地域茶文化,包括英國茶文化、美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等,其中,提倡功效、便捷的美國茶文化就是《榆樹下的欲望》這部作品的茶文化背景,其中的人物特征與故事脈絡都或多或少地展現出了美國茶文化的影響。
一方面,美國茶文化對世界茶文化的最大貢獻在于發明了冰茶和桶裝即飲茶,方便人們隨時隨地直接飲用,緩解炎炎夏日口渴難耐的狀況,呈現出顯著的功利特色與個人主義特征。但是,茶文化在注重個人體驗、認同個人便利的同時,并不否定社會主流價值理念的科學性與重要性,相反,它強調個體理念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注重人們對于社會道德倫理的自覺恪守,關注感性與理性、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協同并進。然而,在《榆樹下的欲望》這部作品中,愛碧的思想意志完全脫離了外界文化環境的整體框架,她的所想所行與社會文化道德之間的矛盾頗為尖銳,孤立的一方要么選擇“同化”發展,要么選擇繼續“異化”,一旦選擇第二條道路,她的人生就會被提前劃上句號,而這也恰恰是愛碧在戲劇中的結局。
故事發生正值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時代,科學技術不斷更新,經濟水平呈現指數型上漲趨勢,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美國在戰爭過程中始終保持“中立”地位,在其他強國國力遭到大幅削減的同時,美國不僅沒有受到戰爭的消極影響,反倒借助軍火交易而大發橫財,從經濟低迷的債務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并出現了經濟社會大繁榮的局面,傳統價值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開始將個人理想與“美國夢”融為一體,通過辛勤勞動去創造價值、積累財富,在新型法律及道德體系的范圍內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愛碧也是這個時期努力維系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典型人物,她對于財富的向往和追求無可厚非,但是她的個人理念卻與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大相徑庭。她這一生似乎就是為了財富而活,可以在毫無感情的基礎上嫁給一個七十多歲的性格怪癖的老人,并整日將心思放在如何將老人的農場占為己有之上,而沒有想過要依靠自身勞動去換取內心所期望的美好生活,這一點已經與強調個人努力的美國文化背道而馳了,其人生以失敗告終也便成為了注定。此外,愛碧在道德倫理方面同樣已經觸碰了美國社會的道德底線,與年齡相差如此之大且不存在任何感情連結的人結婚已經超出了理性之人的理解范圍,而后與繼子發生感情、生下孩子最后又親手殺死孩子這一系列事情更是難以被社會道德倫理所容忍。愛碧第一眼看到伊本時就被他英俊的面貌和健壯的外形勾起了欲望,她采取主動攻勢誘惑伊本,全然不顧兩人在現實倫理關系上的界限,成為丈夫前妻之子的情人。而后,為了證明生下孩子并不是為了與伊本爭奪財產的手段,她竟親手把孩子扼殺,這是任何社會、任何人都難以理解和無法接受的,在這種思想理念的影響下,其悲劇之路在任何環境中都會重演。
另一方面,茶文化講究凡事要遵循一個“度”字,例如陸羽在《茶經》中指出,飲茶時除非口渴難耐,否則不宜超過三杯。清教徒隨著五月花號輪船登上美洲大陸,清教就在美國扎了根,并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文化特質,它提倡自主自覺地自我克制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方式,主張人們要通過孜孜不倦的勞動來獲得靈魂的解脫,茶文化在美國生根發芽的同時借鑒了清教關于“自我克制”的理念,把“度”的思想在美國發揚光大,認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也應以“適度”為核心,對于物質和情感的追求都應當牢牢恪守“度”的原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以內拓展自我價值,在法律及道德允許的范圍之內增加個人財富,而一旦超出這個限度,就終將發生不盡如人意的事情,這在愛碧的悲劇歷程中就有著鮮明的印證。
愛碧對物質的追求可以說是完全不在她自身的“限度”之內,作為農戶出身的女性,愛碧應當首先明確自身所具備的能力以及這些能力可以創造出來的物質條件,并以此為目標不懈努力,創造出自己所期望見到的美好明天。這樣說并不是要她安于已有的生活或是甘于現實的身份,因為在那個時代的美國,只要擁有足夠的能力、足夠的精力和足夠的干勁,就會實現高速的財富積累,繼而實現從無產到中產甚至到高產這種階層的跨越以及個人生活質的飛躍。然而愛碧為自己設立的財富目標卻遠遠超過了她的能力范圍,她妄圖不做任何事情就能坐享其成,成為人們眼中的“闊太太”,對于年輕貌美的她而言,就不得不采取不正當的手法,把自己的未來押在一個富有卻怪異的老人身上,悲劇之路由此展開。另外,在感情方面,愛碧的心理需求也大大超過了社會所能夠容忍的“度”的范圍。她較長時間內都處于一種孤獨無依的狀態,對感情的渴求非常強烈,而年邁冷漠的卡伯特又不能令她傾心,便將目光投向了她的繼子,這既是一種違背倫理的行為,也是一種不守限度的表現。茶文化的精髓在于“度”,這個“度”不僅限于人在飲茶方面要少而精,還包括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體內外的關系,在處理上述關系時,人們不能單純地從自我需求出發,而要綜合考量這種需求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愛碧的感情問題為例,她在對伊本動情時,遵循這個“度”的原則,應當自覺主動地去反思這種行為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去判斷這種感情需求是否符合社會道德倫理的接納限度,等等。而關于超越“度”的后果,從人與自然來看,就是過度開發造成的嚴峻生態問題又反過來威脅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從人與人的角度來看,在處理兩者關系時打破了“度”的界限將會不可避免地削弱兩人的感情,甚至會“化友為敵”,將兩人的關系推向終點。愛碧的故事同樣也是由于打破限度而走向悲劇的歷程,在處理與卡伯特和伊本的關系時,她既沒有正確把握社會對特定關系的容忍度和接納度,也沒有控制好自己內心對于特定行為的控制度和抑制度,導致三人的關系呈現畸形發展的態勢,不僅造成三人心理上的進一步扭曲,更嚴重的是會讓三人與社會主流價值理念漸行漸遠,思想和行為更為瘋狂,最終釀成無可逆轉的悲劇,劇末愛碧親手扼殺了自己與伊本的孩子、遭到法律與道德的雙重制裁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
茶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社會、經濟、政治、生態、文化等各方面的能動反映。盡管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有很大差異,但它們歸根結底都是同根同源,都具備中國茶文化所弘揚的核心精髓,即內與外的和諧統一以及對于“度”的把握和恪守。在《榆樹下的欲望》這部戲劇中,女主人公愛碧的個人追求和思想意志都是與社會的整體價值理念相背離的,她對于財富和感情的需求都遠遠超過了她在現實社會之中所應當遵循的限度,這就致使她愈發地成為與社會分離的、純粹的、孤立的個體,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無法離開社會而生存,孤立于社會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愛碧只能在短時間內“脫離”社會去追求她想要的生活,但終將難逃滅亡的命運。◇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科研創新團隊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613);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師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6GGJS-166)。
張 靜(1980-),女,河南舞鋼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