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基于明代唐寅茶詩的文人精神追求分析
吳波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我國擁有漫長的歷史沉淀,在這些沉淀中,最寶貴的莫過于文化遺產(chǎn)。翻開中國歷史,詩句處處點綴著各個時代,回顧前人的生活點滴,飲茶又是漫長歲月里一脈相承的行為;我國千千萬萬智慧人民又將詩與茶兩者巧妙結(jié)合,形成獨具藝術(shù)價值的茶詩。一方面,茶為詩歌提供了全新的創(chuàng)作題材,使詩歌的內(nèi)容和影響力增大;另一方面,詩歌則成為另一個茶文化的優(yōu)良傳播載體,在詩歌的口口相傳中,茶文化不知不覺深入人心,進而影響到每個人的物質(zhì)和精神追求。透過茶詩研究文人的精神追求,追溯歷史的同時讓我們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歷史,這對于保留我國特色文化有重要意義。對舊文化進行新的分析,取精華去糟粕,在新時代下對于我們精神追求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茶詩歷史;文人精神追求;明代茶詩
中國擁有深厚的飲茶底蘊,飲茶行為在文學、飲食、建筑設(shè)計、社會行為和個人內(nèi)修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影響力,同時其對社會各階級群眾的日常生活產(chǎn)生切實的影響;但在追溯飲茶歷史時卻常常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中國人在上古時代便開始飲茶,又有人認為是商周到唐代當中的任何一個時代;根據(jù)考古分析,當前普遍被接受的說法是中國飲茶歷史始于先秦時代。作為世界茶葉的發(fā)源地和最大輸出國,伴隨著幾千年來飲茶行為的持續(xù)傳承,我國形成了獨特的飲茶文化,而文人墨客不止于將茶當作一種普通的解渴飲品,而是將自身的精神寄托鑲嵌進去,將茶視為一種高級的雙重享受——既是物質(zhì)享受,又是精神享受。同時,文人騷客也將品茗活動和各種藝術(shù)行為進行絢麗的融合,進而表達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目標——比如茶詩的創(chuàng)作。
回顧塵封的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詩歌貫穿了各個時期,從《詩經(jīng)》開始,我國的詩歌開始生根發(fā)芽,最終在各個時代綻放出驚艷絕世的花朵;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詩人通常將自身情境傾注在詩詞的字字句句之間,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極具節(jié)奏和韻律美的字句都飽含作者的情感體會。茶與詩這兩個特色文化的交匯,對于彼此既是豐富更是升華,茶詩的出現(xiàn)毫無疑問讓二者都踏上另一次飛躍,也使我國文化前進一大步。下面,我們就中國茶詩的發(fā)展歷程進行闡述和討論。
根據(jù)漢代文學家王褒所作的《僮約》記載,飲茶行為在漢代已經(jīng)走進了多數(shù)人的生活世界,《僮約》中包含了許多關(guān)于飲茶文化的信息;而到了魏晉及五胡亂華時期,地域長期處于分裂的動蕩狀態(tài),這個時期成為重要的茶文化過渡期,伴隨著技術(shù)的傳播和文化的交融,茶葉生產(chǎn)開始遍布淮南并向北部不斷蔓延。另一方面,佛老之學不斷擴散,加上這個時代的文人逐漸形成清新灑脫和率性自如的魏晉風度,使得飲茶慢慢從物質(zhì)享受行為過渡到雙重享受行為——既有物質(zhì)享受,又有精神享受;茶葉開始在社會各階級中普及。
到了唐代,搭乘著空前繁榮的經(jīng)濟社會條件,茶詩進入它的興盛期;此時茶葉無論在種植、制作和傳播都有了大的進步;種植規(guī)模帶來的高產(chǎn)量使茶葉更容易被各階級接收,另一方面,遼闊疆域的安定也使茶葉無論在深度和廣度的傳播都進一步擴大,此時飲茶風氣開始盛行,茶學方面的文學作品像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xiàn),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jīng)》也在此時問世。《茶經(jīng)》不但體現(xiàn)了當時茶葉遍地開花的情形,同時《茶經(jīng)》對于茶葉生產(chǎn)的介紹和茶文化的闡述,極大地推進了茶葉的進一步傳播,史料記載:“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興”。與此同時,茶詩也開始登上它的歷史舞臺,詩仙李白說“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大詩人韋應(yīng)物說:“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河?xùn)|先生”柳宗元說“日午獨覺無余聲,山童隔竹敲茶臼”,此時剛剛嶄露頭角的茶詩,就以它的獨特魅力博得文人雅士的青睞。
到了宋代,茶學典籍不斷增多,茶葉進一步成為各階層的日常必需品;另一方面,蘇東坡和黃庭堅這兩大嗜茶如命的大文豪的出現(xiàn),更使茶詩綻放出新的光芒,茶文化漸漸形成了它獨特的一套文化體系。蘇東坡在飲茶方面頗具個人見解,他認為飲茶中雖然茶葉的品質(zhì)非常重要,但“活水”卻能讓茶湯錦上添花,其曾寫下“活水還須活火烹”的詩句;而品茗后他常常對茶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對于美茶他又說“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相比之下,黃庭堅更執(zhí)著于欣賞茶的功效和品茗的舒適暢快,他這么稱贊茶的功效“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品茗后又常說“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伴隨茶葉的普及和茶書的不斷涌現(xiàn),茶詩在自身的成長歷程上又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明朝建立初期便對文人才子采取較多的壓迫政策,而明初就實行廢除團茶而鼓勵散茶的政策,茶葉的加工程序和時間被大大簡化,飲茶活動開始簡約化,此時許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才子便將身心投入到各種各樣的藝術(shù)生活中,其中茶事活動便占一個部分,此時茶道精神漸漸成型,民間在飲茶中又不斷傳播茶文化的和諧簡約思想,飲茶中又融入了許多追求簡約自然的哲學思想。
3.1 茶詩覆蓋內(nèi)容巨大
明代茶文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茶詩占極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因為明代創(chuàng)造的茶詩數(shù)量龐大,此時多數(shù)文人才子皆愛茶,他們的日常詩詞創(chuàng)作中常常會提到“茶”的字眼和飲茶行為;另一方面,明代的茶詩的涵蓋內(nèi)容極廣,無論茶葉還是水源、茶品還是茶人、茶禮或茶趣都有涉及,可謂對于茶事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無所不包。在詩詞作品中,文人又對茶葉的制作和飲茶行為等方面進行闡述,在制茶技術(shù)的廣泛傳播和文人引起的模仿效應(yīng)下,茶文化又一次在全國范圍內(nèi)得以傳播。
3.2 對茶品質(zhì)的追求
不同于明代以前的茶詩的一點是,明代茶詩明顯體現(xiàn)了飲茶者對于茶葉品質(zhì)的追求;此前各個時代的茶詩中經(jīng)常提到的是“茶”這樣的字眼,而明代茶詩中常常出現(xiàn)的是“龍井”和“虎丘”等具體茶種的字眼,原因在于明代散茶的風行,簡單加工后的散茶因為添加的佐料較少,所以更能很好地保留茶葉的本真純香,茶的原汁原味促進了飲茶者對于茶葉品質(zhì)的追求。同時,明代茶詩中體現(xiàn)出的對茶葉品質(zhì)的追求不止于茶香,在茶色、茶味方面同樣有詳細生動的描述,由此不難看出茶色和茶味等茶品質(zhì)同樣是當時茶人所追求的。
3.3 茶詩體現(xiàn)文人的精神追求
在明代的特殊政治環(huán)境下,很多文人才子都將自身精力寄托在藝術(shù)活動中,在這些活動中他們也將自身的精神追求一一傾述,而在明代中后期發(fā)生的文學思潮活動中,很多文人也受其影響,確立了自由抒發(fā)和不拘一格的精神追求,他們開始追求一種純真返璞和身心解放的精神境界,飲茶又與儒釋道眾多哲學思想相融合,愛茶的文人又卷起了當時的“茶人”風潮,他們常常聚在一起品茶交流,通過飲茶品味人生,以此來達到更高的生命境界,這種追求在明代的眾多茶詩中是很常見的。
唐伯虎位居吳中四大才子之首,他不但在作畫和書法上具有高超的造詣,在詩歌創(chuàng)造方面也極具才華,流傳至今的詩句也廣傳四海。選取唐伯虎的茶詩為例來研究明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一方面因為唐伯虎才華出眾且嗜茶如命,另一方面因為唐伯虎雖有巨才,但一生顛沛流離,終生不得志,這也是當時多數(shù)文人處境的一個映射。選取唐伯虎的茶詩作為研究對象,雖然不能全面包含明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但能體現(xiàn)當時文人精神追求的大致脈絡(luò),這種普遍性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對于我們理解那個遙遠的時代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1 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中獲得解脫
唐伯虎在自己的畫作《事茗圖》上題詩:“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賞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簡樸直率的文字描繪出一幅仲夏品茶的悠閑畫卷,看似悠然愜意,但實則心中郁郁難歡,正如明代王稚登所說“紗帽籠頭對竹爐”,仕途中備受打擊的唐寅內(nèi)心有著狂傲和順從、閑適和求仕的種種矛盾。而唐寅這個戴著“紗帽”飲茶的形象,文人那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歷歷在目,茶不但承載了文人心中的精神追求,也成為文人心中矛盾的解脫方式。
4.2 回歸本真
《品茶圖》中唐伯虎所題茶詩是“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青芽。烹蒸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娛自嘉”,直率的詩句一反古詩所提倡的含蓄保留,像唐寅又說“午后昏然人欲眠”,而后便去飲茶提神,每一句詩都像作者對日常生活的簡單記錄,字字句句都是作者肺腑之言,從中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恬靜簡單、風雅本真,道家所提倡的“虛”、“靜”和“返璞歸真”成為了文人精神追求的一個方面,他們又將這種追求帶入生活,進而影響茶事活動、茶詩。
4.3 靈魂的升華
唐伯虎對于宜興茶葉非常鐘情,曾做一首《陽羨茶》以表其譽,“清明爭插河西柳,谷雨初來陽羨茶”兩句可以看出作者對茶的喜愛,此時退出追逐功名富貴道路的唐寅終日隱居,詩中的“二美四難俱備足,晨雞歡笑到昏鴉”,可見作者生活回歸閑適自在,“笑”對生活對他的饋贈,無論是歡樂還是痛苦,隱居時與茶相伴,內(nèi)心不再為功名所羈絆,而以一種享受的態(tài)度看待人生的每個遭遇,在淡泊中追求心靈的釋懷和靈魂的升華,品茗中體味人生,這種精神追求在明代是常見的。
以明代茶詩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明代政治的特殊性,加上此時茶文化在傳播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故明代的茶詩可謂達到輝煌水平;而選取唐伯虎作為特定目標進行分析,是因為他的才華出眾且個人經(jīng)歷具有當時文人的普遍性。透過塵封的歷史來發(fā)掘當時那個時代人們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一方面讓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加深,另一方面了解前人的得失和歷史的得失,也對我們當代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
[1]邵美玲.淺談明代茶詩與明代文人的精神生活[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7):79+81.
[2]魯燁.明代詩歌中的茶文化[D].江南大學,2011.
[3]劉軍麗.明代茶詩與文人茶的藝術(shù)精神 [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 2014(1):12-15.
[4]林玉潔.明代茶詩與明代文人的精神生活[D].中南大學,2012.
咸陽師范學院科研“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視野下的唐寅思想與詩歌研究”(課題編號:10XSYK325)。
吳 波(1979-),女,遼寧鐵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