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西京學院,陜西西安 710123)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茶文化屬性對寫實油畫的影響研究
李光
(西京學院,陜西西安 710123)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廣泛的吸收外國文化為己用,這一過程中所吸收的不僅僅是西方的經濟模式、建設方法、思想理念等,還有許多的西方藝術文化形態,其中西方油畫創作也進入了我國繪畫領域并逐漸生根發芽,成為了我國繪畫領域的主流分支之一,寫實油畫其創作內容與表現對象都建立于社會發展的實際上,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的寫實油畫創作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當寫實油畫進入中國繪畫市場之后,難免會與傳統的理念有著一定的隔閡,二者也必然會相互影響在時間的磨合下最終合二為一。本文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茶文化屬性對寫實油畫的影響,并且從政治、經濟、文化的角度探討其影響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傳統茶文化屬性;寫實油畫
改革開放從開始到深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寫實油畫是對社會進行描繪的繪畫形式,因此也會隨著改革開放過程而不斷產生改變。寫實油畫的改變是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但是并不是由一個單一的因素造成的,政治、經濟、文化不斷作用于寫實油畫中,使其繪畫理念發生變化。改革開放之后寫實油畫的題材從“都市風情”轉變成了“卡通藝術”與“艷俗藝術”,在這些變化中寫實油畫的表現角度、材料運用、表達內容都有了許多的變化。這一過程可以從政治為主導、政治經濟均衡、經濟為主導這三個階段來進行闡明,然而,無論在哪個階段,都可以發現中國傳統茶文化屬性作用于寫實繪畫之中,對我國寫實油畫藝術創作帶來深遠的影響。
1.1 以政治影響為主導的寫實油畫
在文革時期被極左思想與“四人幫”所摧殘殆盡的文學藝術在改革開放期間春風吹又生,油畫也恢復了現實主義品質。寫實油畫在這一期間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從改革之后的政治開放、經濟復蘇中尋找到了新的靈感,也就是“鄉土寫實繪畫”。
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雖然逐漸開始復蘇,但是變化并不明顯,而改革開放的政策也主要集中于農村中,因此,寫實油畫的重心主要是集中于農村,其內容也大都是不同農村的風土人情面貌,這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我們把這一時期稱之為以政治影響為主導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的代表作品有我國著名的畫家羅中立所畫的《父親》,這也是鄉土畫派能夠體現這一特殊時期的重要作品,還有陳丹青所畫的《西藏》等,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還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農業國家,對于鄉土農村的寫實油畫創作尤為大量。在繪畫題材中,除了反映農村風情之外,還有對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反思,人們通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打破文革時期所建立的美術創作禁區,以創新為主導將社會思考作用于繪畫當中,通過對浮夸風、“四人幫”、極左主義等錯誤思想的批判,將其與民族和個人聯系在一起,使寫實油畫創作進入了新的境界。
1.2 傳統茶文化屬性對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寫實油畫的影響
傳統茶文化在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文革時期,老百姓們也時常以喝茶為樂,因此,茶文化在文革時期也沒有受到特別的針對,可以說其在中國的地位根深蒂固,其對于中國的影響源遠流長。改革開放初期即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這段時期,中國的藝術市場開始逐漸的成形,寫實油畫不斷的發展成長并且于茶文化逐漸產生了良好的兼容情況。
在這一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茶元素寫實油畫就是羅立中的《父親》,羅立中用嚴謹的構圖、細膩的筆觸、濃厚的油彩描繪出在80年代的一位老農民的面龐,在這幅畫中老農民的形態占了全圖的80%,但是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應當是老農民手中端著的那一碗茶,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即使是在最勞累最辛苦的時期,哪怕只是坐下來小憩片刻,喝一口茶也是一種享受。《父親》這幅寫實油畫表達了羅立中對于勞動人民的敬重與贊美,全圖沒有華麗的色彩也沒有宏偉的場景,僅僅是樸素、嚴謹的描繪依然能顯出其高尚的品格,這一點與我國的茶文化屬性十分吻合,樸素但不失真誠,憨厚但不失高雅。
從整體來講,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寫實油畫市場還未成形,其并不被經濟所影響,則是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反映,這是因為當時中國在政府的帶領下逐漸走向了正確的道路,即使依然處于一種艱難的時代,但是藝術家們所思考的都是更好的一方面,這一點從《父親》《西藏》中所蘊含的生命力量就可以看出來,而這一點也是茶文化屬性贊頌生命最好的體現。
2.1 政治與經濟均衡的寫實油畫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具雛形,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開始萌芽,在這一時期的寫實油畫除了被政治影響還逐漸根據社會經濟情況的變化而產生了改變。
一方面,在我國對外開放的政策下,國外的許多藝術文化與信息涌入我國,讓人們大開眼界的同時思想與認知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寫實油畫藝術在這一情況下隨著著名的“85藝術思潮”而變得更加成熟?!?5藝術思潮”是在1985年與1986年我國大批的非官方藝術團體大量的涌現出來,其中大部分的成員都是從藝術學院畢業,具有相當扎實的藝術基礎功底與世界性的藝術眼光,對于西方的美術發展有著較多的認識,其作品也更加具有西方藝術傾向。
另一方面是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在工作閑暇之余的娛樂手段也越來越多,相應的寫實油畫所表現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使改革開放之后1985至1995年這段時期整個寫實油畫變得多姿多彩,內容更具有廣泛性與國際性。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寫實油畫越來越朝著多元化發展,創作空間與形式進一步的擴大,這也是這個時期寫實油畫最顯著的特征。
2.2 傳統茶文化屬性對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寫實油畫的影響
在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影響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的寫實油畫朝著多元化的發展,但是縱觀這一時期的寫實油畫作品,依然能夠發現許許多多受到傳統茶文化屬性影響的內容,尤其是在90年代新生代藝術家的眼光從西方文化再一次匯聚到了中國現實社會中,并尋找其中的傳統文化風采,與80年代的鄉土風情有所不同的是這一次新生代藝術家將眼光放在了都市生活中。
傳統茶文化的含義并不是守舊、古板,而是通過不忘初心的方式極具包容性的理念。當中國社會主義經濟不斷成形,新生代的寫實油畫藝術家們看到了都市中蒸蒸日上、繁榮昌盛的一面,也看到了在浮華的外表現,以傳統茶文化屬性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理念。這樣優秀的理念吸引著藝術家們的目光,使藝術家們拋去了在80年代中期的那種理想主義,轉而更加關注中國傳統美學和諧、真實的一面。
3.1 以經濟影響為主的寫實油畫
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與社會穩定和諧、繁榮富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景遼闊,在這樣的背景下,主要影響寫實油畫的重心從政治轉移到了經濟上。人民的素質大幅提高,思想、眼光越來越具備全球性,中國寫實油畫從一開始政治被動逐漸走向了市場,各式各樣的展覽讓寫實油畫不斷發展,內容的題材也從鄉土到都市、從理想到現實、從華麗到樸素、從流行到復古等等,形式包羅萬象,這也是我國社會繁華的印證。就如畫家鐘飚的《麥田守望者》、《兩個人的車站》、《從唐朝出發》等題材跨度時間長并且內容寬度也極大。由經濟影響為主導的寫實油畫更加受到市場歡迎,也讓部分的藝術成為了商業的附屬產品。
3.2 傳統茶文化屬性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寫實油畫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在以經濟為主導的寫實油畫中,依然有部分的畫家堅持自身的原則,不走商業路線,其中以鐘飚為代表其作品都具備著深厚的藝術理念,就如《從唐朝出發》這幅油畫其蘊意在于讓人們找回初心,放下華麗的外表與焦躁的包袱,一步一個腳印回首傳統文化,畫出自己的藝術性格。這一點與傳統茶文化屬性不謀而合,在紙醉金迷的都市生活中,放下糾紛與斗爭安安靜靜地品茶,找到自己最初出發的目的從頭審視問題,這樣才能不會迷失在茫茫人海與金錢當中。讓藝術與生活之間互相結合,用透過外表看本質的目光以及探究式的思考方式促進寫實油畫達到新的高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寫實油畫經歷了從政治為主導、政治經濟均衡、經濟為主導這樣三個階段的變化,在這樣的變化過程中傳統茶文化屬性的影響不斷的作用于其中,雖然寫實油畫是從西方引入我國,但是通過其與我國傳統茶文化的融合使我國的繪畫藝術領域更加開闊,這對于我國繪畫市場與畫家來說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1]邵大箴.走向自覺——“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美術歷程回顧與思考[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8(3):1-7.
[2]殷雙喜.啟蒙與重構:20世紀中央美術學院具象油畫與西方寫實主義[J].美術研究,2015(5):20-31.
[3]費春.淺議超寫實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及影響 [J].寧夏社會科學, 2014(6):139-143.
[4]尚輝.尋求東方文化品格的中國油畫——中國油畫藝術展的歷史敘述[J].美術觀察,2012(9):62-67.
[5]王勝利,王遠.《油畫人物寫生》教學研究——兼論關于寫實性油畫的理解與認識[J].中國美術,2011(5):84-89.
[6]蔣永青.中國當代藝術的邏輯起點——新時期以來“語言寫實主義”的實踐輪廓[J].文藝研究,2011(3):22-32.
[7]黃平.論中國寫實油畫的現實主義之路[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6):171-173.
[8]鐘華.從中國主題性繪畫風貌談新時期油畫現實主義精神[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92-96.
[9]張祖英.中國油畫發展現狀及對寫實油畫當代屬性的思考[J].美術學報,2010(1):25-30.
西京學院科研基金項目“改革開放30年中國油畫發展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130220)。
李 光(1981-),男,山東菏澤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