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云
(濰坊科技學院通識學院,山東濰坊 262700)
宋代詠茶詞的情感內涵與藝術化表現
常懷云
(濰坊科技學院通識學院,山東濰坊 262700)
宋代茶文化的繁榮以及文學的發展直接推動詠茶詞的興盛,對后來的茶文化、傳統文學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以宋代詠茶詞作為研究對象,在探索詠茶詞發展過程中,分析詠茶詞的情感內涵及藝術化表現,旨在為讀者還原宋代文人飲茶生活的圖景,進一步理解中國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宋代;詠茶詞;情感內涵;藝術化表現
宋代茶文化的繁榮以及文學的發展直接推動詠茶詞的興盛,“以俗為雅、雅俗貫通”文學主張,提升了宋代詠茶詞的文學地位,進一步促使飲茶從日常生活方式提升為高雅的社會文化。宋代詠茶詞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不僅表現出宋人以茶達禮傳情的風尚,展現精美絕倫的制茶工藝,更表達宋代文人如黃庭堅、蘇東坡等人在清風皓月、啜香飲露的優雅之中感悟人生的情懷。由于宋代國力的落魄,文人將士眼看著疆土被人侵占,但卻無力改變事實,因此,宋代詠茶詞中包含著思念家鄉之情、孤獨無奈之苦、離別相思之愁、飲茶之樂、脫離凡俗之追求。詞人運用比喻、夸張、用典等藝術手法將情感傾注于詩詞之中,不僅深化詠茶詞的文化內涵、情感意境、審美追求;而且使其一直以高雅的姿勢立足于宋代文壇,甚至對后代的茶文化、傳統文學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宋代詠茶詞的興盛得益于茶經濟、茶文化與宋代文學的發展。一直以來就有“茶興于唐,盛于宋”一說,隨著唐代社會經濟、文化等快速發展,飲茶文化隨之繁榮,唐后期文人隊伍的發展使得飲茶逐漸凸顯出文人氣質,為宋代詠茶詞的興盛作好前期準備。宋代茶文化發展到達鼎盛時期,首先由于宋代重文輕武的社會思想,使整個社會呈現出政治、軍事等衰退,經濟、文化的繁榮,作為商品經濟之一的茶業經濟規模逐漸擴大,形成東南和四川產茶大區以及由此發展而來的兩大茶政體制。宋政府順應茶葉經濟發展需求出臺、完善相關的茶法,如商專賣體制、茶馬貿易制度等等使得茶葉成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如宮廷茶文化、市民茶文化以及文士茶文化等。茶葉經濟發展客觀上說明社會茶葉需求的旺盛,也推動茶藝、茶道、茶器具、茶禮俗等發展,為詠茶詞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雖然宋代社會一度動蕩不安,進而影響社會心理普遍呈現出焦慮、無奈,但是茶以其獨特的精神意韻,彌合了人們內心的創傷與無奈。因此,無論社會環境如何惡劣,人們依舊沉浸在閑情逸致中品味茶的清閑高潔、寧靜雅致,在飲茶中表達自己內心的苦悶、思鄉、寂寞、惆悵等等情感豐富了詠茶詞的情感內涵。
宋代詠茶詞興盛的另一個原因:宋代文學的發展。一是宋代詠物文學的發展為詠茶詞發展鋪平了道路,首先,宋代相對寬松政治、人文環境以及優裕的生活環境,使得文人的視野轉向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地關注花鳥魚蟲以及日常瑣事,客觀上促使詠物文學的發展。在這樣的文學背景下,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茶葉,必然會成為宋代文人詠物言志的對象。二宋代酬謝唱和之風的盛行,帝王、文人雅士之間經常舉行文人集會,如茶會、金谷園會、蘭亭雅集等等已成為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集會中文人們相互比拼才藝、相互和唱等等,大多數也會選擇身邊之物為題材。[1]三宋代詠物文學的發展也得益于宋代文人將士官場失意,使其成為文人將士寄情言志的載體,所謂“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2]茶的素養清高、韻高致靜精神內涵自然成為文人追求高貴品質,如歐陽修《雙井茶》借茶喻世、蘇東坡《葉嘉傳》以茶明志、以茶寄情等等均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情感。由于上述因素的影響,宋代詠茶詞呈現出時代的特征,包含著宋代文人豐富的思想情感。
2.1 宋代詠茶詞的情感內涵
2.1.1 思鄉之情,離別之苦
中國人骨子里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眷念,“落葉歸根”就是說的這個意思,思鄉之情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文人筆下的傳統主題,詞人多以“酒”、“月亮”等抒發對家鄉的思念,宋代飲茶成為詞人抒發思念家鄉的重要載體。如黃庭堅《看花回·茶詞》,表現了作者仕途不如意,屢遭排擠、打壓兩次遭貶謫,使其有家不能回的無奈、落寞、傷感。作者的故鄉是有名的茶鄉,因此其飲茶之時,接觸與家鄉相關的人、事、物等,無不勾起他對家鄉、對親人的無盡思念。
離別之苦也是古往今來詩人常常抒發的情感,詞人將于朋友、親人、知已等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寄托于茶詞中,如劉過的送別詞《臨江仙.茶詞》:“紅袖扶來聊促膝,龍團共破春溫……離情凄咽更休論。銀鞍和月載,金碾為誰分。”[3]上片詞人描寫于朋友別離的歡聚場景,不由得流露出離別的惆悵。下片詞人希望借助飲罷香茗兩腋清風生之舒爽來掩蓋別離的感傷,但卻依舊難舍難分,可見詞人與友人之間深厚的情誼。
詠茶詞中還有不少表現男女愛恨情癡、相思離愁,如黃庭堅《阮郎歸·茶詞》刻畫女子思念自己心上人的愛情故事,“烹茶留客駐金鞍……別郎容易見郎難,有人思遠山……,一杯春露莫留,殘與郎扶玉山。”該首詞從煮茶留客兩人相遇,因茶結緣,互生歡喜,緊接著一句別郎易見郎道出女子的相思之苦,“一杯春露莫留,殘與郎扶玉山”刻畫出女子捧茶勸郎、殷勤待郎的一片溫心,也是女子對情感的期待,希望男子不要辜負她,但同時思念之凄苦縈繞女子心頭。
2.1.2 豪情壯志之理想
宋代山河幾遭外人侵犯甚至于國破家亡,葛長庚一改含蓄婉約的詠茶詞之風格,用春茶生長之勢比喻戰場上的瞬息萬變。葛長庚《水調歌頭·詠茶》“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香無限,飛起綠塵埃。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詞中“搗碎”、“煉作”、“碾破”、“飛起”等極具動態的詞語既然形象地突出茶葉制造的研、造、焙等過程,又暗示出百萬雄兵齊在戰場的拼殺撕博。下片詞人凝練“汲”、“烹”、“試”煮茶之過程,借助飲茶有清神醒腦之功效,這一切的描述實則是襯托出詞人戰爭勝利后的豪情壯志,難平內心心潮澎湃之心情。
2.1.3 報國無門之氣憤,壯志難酬之無奈
北宋滅亡后,南宋處于內憂外患之中,朝中能士均被小人所陷害,衷心報國之將士均受到排擠流放,因此南宋詠茶詞充滿了悲歡離合、感時傷世、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等深層情感,也折射出特定時代特殊文化心理。如王質《驀山溪·詠茶》“枯林荒陌,矮樹拂鮮葉。不見雅風標十二分,山容野色。……含光隱煌,塵土埋豪杰……世只兩名花,芍藥相,牡丹王,未盡人間舌。”首先描寫山野間的茶葉生長形態、氣質,進而突出茶葉侵泡之后的色香味俱全,其實是為比喻詞人生于山野但不乏才氣。下片的開頭借茶喻世,表達朝廷用人機制的問題,世間有才干的豪杰卻不為所用,實則暗喻自己的遭遇。最后的“芍藥相,牡丹王”實則是諷刺朝廷中中看不中用、尸位素餐的達官顯貴,滿朝百官如果都只有紙上談兵本領,南宋的滅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詞人看透社會現實,但卻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只能借茶抒情排解自己的惆悵。
2.1.4 拒絕同流合污,追求超凡絕俗之精神意境
茶葉與生俱來的清雅、高尚的品質在宋代詞人筆下多一份文人追求,詞人們在作者中描寫自己與茶的瀟灑閑遠生活,抒發自己清美高潔之本性,超凡絕俗之精神,淡薄自在、曠達安逸之態度以及內心追求寧靜、平淡的人生。如姚述堯的《如夢令》中用“清絕”表現茶的清香雋永,同時也是詞人高尚人格的體現,隱喻詞人內心渴望擺脫出功名利祿的束縛,追求內心高潔的思想情感。[4]又如吳潛的《滿江紅》:“算百年一夢,誰榮誰辱,喚客烹茶閑話了,呼童取枕佳眠足。[5]趙師俠的《沁園春》:“茶甌,醒困堪求。粗茶飽飯安居可以休。”從這些詞中我們能感受到詞人在困頓的現實生活中,內心追求生活的閑適淡雅,超凡絕俗之精神意境。
從上述簡要分析茶詞所蘊藏的情感內涵中,我們發現茶已經成為一種情感媒介,在詞人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無論是喜是憂都離不開茶的陪伴,因而使得詠茶詞在宋代成為人文抒情言志的文學體式。
2.2 宋代詠茶詞的藝術化表現
宋代詠茶詞情感內涵的展現,不僅通過華麗優雅的辭藻,形象生動的藝術手段,而且借助于靈活多變的詞結構。如前所述葛長庚《水調歌頭·詠茶》、劉過的《臨江仙.茶詞》、黃庭堅《阮郎歸·茶詞》等等詞中語言之優美深深地表達出詞人內心不同的情感。此外,比喻、夸張、用典等藝術手段形象生動地闡述了主題思想,如黃庭堅的《品令·茶詞》中用茶味的濃香比喻萬里歸來的友人,這種跨越時空的比喻賦予茶與人心靈相通,也表達詞人與友人的深厚情感;又如“清風兩腋”的典故頻繁出現在茶詞中,表達飲茶后的舒爽之感。
此外,靈活多變的結構更加便于詞人情感的表達,如毛滂《玉樓春》采用今昔對比的結構突出詞人當下的狀況,強調了其寂寞孤苦、無所慰藉的感傷之情;李之儀《滿庭芳》采用虛實對比的結構豐富詞的意境,詞中“金扉玉榜,何日許重游”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朝廷重任,也更加突出詞人壯志難酬的凄涼。
宋代詠茶詞既是傳統文學的一部分,也是宋詞中獨特個體,其不僅折射宋人飲茶風尚、社會發展,而且表達了宋代詞人豐富的情感內涵與精神世界。因此,研究宋代詠茶詞對于再現宋代文人飲茶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為讀者進一步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提供一個平臺。
[1]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132.
[2][梁]劉總著文心雕龍·明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2.
[3]唐圭瓊.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2152.
[4]吳啟桐.宋代詠茶詞研究[D].延邊大學,2012:25.
[5]朱德才.增訂注釋全宋詞(卷一)[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748,78.
常懷云(1964-),女,山東壽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