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
(河南工程學院發展規劃處,河南鄭州 451191)
淺析陸游詩中的茶文化
王延
(河南工程學院發展規劃處,河南鄭州 451191)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其一生詩作著述頗豐,而詩作中的茶詩也頗多。陸游的茶詩中蘊含了豐富的茶文化。并且這類文化不僅有物質層面的,更有精神層面的,不僅是陸游見多識廣表象的表現,更是陸游豐富內心世界的展示。
陸游;茶詩;茶文化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其一生所著詩作,涵蓋面廣泛,不僅包括堅持抗金的內容,還抒發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和壯志未酬悲憤的內容,甚至在陸游中晚年以后,創作了更多描寫田園風光、日常生活的內容以及一部分愛情詩。這些詩作的內容涉及到南宋前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即便是與“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第七件相關的“茶事”有關的詩作也有很多首。這些詩作中蘊含著豐富的茶文化內容。不僅有物質層面的,更有精神層面的,不僅是陸游見多識廣表象的表現,更是陸游豐富內心世界的展示。而陸游的人生閱歷以及其豐富的內心感悟無法抒發正是陸游茶詩創作的源泉。
陸游,不僅是一個愛國詩人,更是一個滿懷壯志的才子。然而,滿懷的壯志并不一定都能實現,這也導致陸游一生感悟頗多,詩作頗豐。
1.1 雖為才子但仕途不暢
陸游,出生于江南名門望族。當時江南有三大著名藏書家族,其一就是陸游家,因陸游父親陸宰藏書豐富而出名。而且,其祖父、父親皆是當時著名的文人,陸游祖父陸佃師從王安石,精通經學,陸游的父親陸宰,通詩文、有節操,陸游的母親也是出身名門的宰相之女。這些家庭淵源都為陸游成為才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且,陸游本人也師從毛德昭等人,據《老學庵筆記》記載,毛德昭治學嚴謹,“苦學至忘寐食,經史多成誦”。正是這種種原因促使陸游在參加鎖廳試時就被主考官取為第一,奠定了陸游才子的名聲。但這并沒有為陸游帶來好運,反而成了陸游仕途不暢的導火索,因為陸游此次的名次取在秦檜孫子秦塤之前,這讓秦檜心內頗不舒服,甚至以權勢阻礙陸游的仕進之路,導致陸游仕途不暢。直至秦檜病逝陸游才得以進入仕途,但擔任的都是一些地位低下的小官,而且,陸游的主戰思想和當時朝廷內部一些官員的主和思想相矛盾,這也是導致其仕途不暢的原因之一,一生之中,屢次調任、貶官、罷官、辭官,有很多時候擔任的都是地方清閑官職,這也讓陸游有精力作詩。
1.2 愛國之情難付諸行動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但是南宋偏安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南宋統治者的心理狀態決定了陸游空有愛國之情卻難以付諸行動。這些從陸游的生平也可以略窺一二。陸游在初入仕途以后,就積極為北伐獻策,但卻有人認為這是陸游“結交諫官、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舉動。導致陸游在之前被貶官的前提下又被罷官。而且,雖然陸游有一段時間的幕府生涯,但這段能夠實現其愛國之情的軍事實踐活動僅僅有八個月,這不足一年的時間是不足以實現他的愛國壯志的。而后,陸游繼續在宦海中沉浮著,雖然經常以滿懷熱情上書言事,志圖恢復或建議皇帝廣開言路、慎獨多思,或建議皇帝厲行節儉、以尚風化,但這些進步性觀點在腐化的朝臣們看來卻是不合時宜的,主和派群起而攻之,朝廷最終以“嘲詠風月”為名將其削職罷官[1]。陸游因此更加郁郁寡歡,留戀山水之間,心思在入世與出世間徘徊不定。
正是陸游坎坷的人生讓陸游有更多的時間能夠徜徉于自然山水之間,了解更多關于茶文化的內容,寫出更多關于茶文化的詩作。
2.1 表層茶文化
2.1.1 宋朝茶類齊全
通過對茶詩的創作不僅表明了自己對名茶的喜愛,更說出了宋朝名茶種類齊全的特點。在陸游的詩《建安雪》“建溪宮茶天下絕,香味欲全須小雪”這一詩句中,飽含對建溪名茶的稱贊,而詩句“蘭亭酒美逢人醉,花塢茶新滿市香”讓人們感受到了花塢茶的芬芳。
陸游的茶詩中其實還提到了很多宋朝名茶,如蒙頂茶、安樂茶、茱萸茶、壑源春、葉家白等,陸游的茶詩中,對茶文化中豐富的茶葉種類的突出提倡,為如今的學者研究古代名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也讓現代人明白了宋朝茶文化的多姿多彩,僅從茶葉種類一方面就能表現出來。
2.1.2 茶具種類多樣
宋朝茶文化倍受推崇不僅表現在茶葉種類的豐富,更表現在宋朝茶具種類多樣,材質眾多,豐富多彩。陸游的詩句“茶磴無聲看霏雪”一句首先就涉及了尋常茶道茶具的特點。
另外,陸游的詩中,還出現了很多有現代不常用甚至已經絕跡的茶具,比如,《建安雪》“雪飛一片茶不憂,何況蔽空如舞鷗”句子中所敘述的茶具是能夠將團餅茶碾成茶末的“茶磨”,《村舍雜書》“雪落紅絲磴,香動銀毫甌”提到的茶具則是“茶甌”,《池亭夏晝》“小礎落茶紛雪片,寒泉得火作松聲”既提到了磨茶時茶屑紛紛落下如雪花的優美畫面,也提到了專用于烹茶燒水的茶灶。而且,在陸游的茶詩中,茶灶出現并不是一次而已,在《夏臼湖上》《泛湖》《春雨》等詩作中,都提到了茶灶,這說明在南宋時期,茶灶已成為喜歡品茶的文人雅士方便自己使用的隨身攜帶之物。茶具對于文人雅士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喝茶那么簡單了,更重要的是茶道精神、茶文化以及香茗帶給人爽心悅目感覺的多重結合。
所以,從陸游茶詩中的茶的表相文化,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宋朝人烹茶飲茶的獨特用具,亦可以映襯出古今茶道的異同。
2.2 內在茶文化內涵
在陸游的詩中,不僅提到了宋朝很多茶文化的表層內容,更通過表達陸游的內心感悟,表現了宋朝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2.2.1 以茶對友表情真
在陸游的茶詩中,有很多和朋友有關的茶事,其實,在陸游對這些茶事的描寫中,已經表明了宋朝人對茶葉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茶葉以及茶文化的運用可以用來表示自己對朋友的真情實意。比如陸游在茶詩中對點茶場景、點茶技藝有很多描寫。如《四月旦作時立夏已十余日》中描寫了“爭葉蠶饑鬧風雨,趁虛茶嫩斗旗槍”的斗茶、點茶活動中妙趣橫生的場景,而無論是斗茶還是點茶,都是需要和朋友一起完成,與朋友合作交流的,所以這些句子中表明了宋朝茶文化中有“以茶對友表情真”的精神內涵。而在陸游另外的茶詩中也有此反映。比如“石鼎烹茶火煨栗,主人坦率客情真”等句子就表現了陸游和他的朋友們以茶聯絡友情的生動情景。
2.2.2 以茶明志表淡泊
陸游是愛國主義詩人,他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入世做官,通過仕途實現自己的收復中原的壯志。但是他并不是一個汲汲于名利的官場中的腐敗分子,因此,在遭受別人的迫害和誹謗的時候陸游也不反駁,而是用自己所創作的茶詩來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思想。而中國茶文化中確實有道家思想中淡泊名利的成分。比如茶文化中“和、靜、清、寂”的思想就在陸游的茶詩中有所表現。《示客》中“一點昏燈兩部蛙,客來相對半甌茶”,《觀梅至花涇》中“春晴閑過野僧家,邂逅詩人共晚茶”,《行飯至新塘夜歸》中“凄迷籬落開寒菊,鄭重比鄰設夜茶”等等句子,在表明和別人的深厚友誼的同時也突出了自己待客淡泊明志的特點。所有浮躁的心情在遇到茶的時候都能用淡茶的清香沖淡[2]。
陸游的心理特征與中國茶文化中的精神內涵有不謀而合的部分。
3.1 入世與出世矛盾心理
正是上文中提到的陸游一生雖然多才但卻仕途不暢的現象導致陸游此生內心矛盾,充滿了道家的入世與出世的矛盾。這種心理其實是暗合著中國的茶文化的。在漢朝,茶葉就成為了佛教坐禪文化的專用滋補品,茶葉的這一功用也為茶文化中淡泊明志、出世的內涵奠定了基礎。茶文化流傳到宋朝,雖然斗茶、賜茶等文化形成了更明顯的特點,但茶文化中的出世思想并沒有消失,只是宋朝人把茶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多樣化了。所以陸游的茶詩中也有茶文化的這一內涵,但是,陸游本身特有的愛國性格又導致他在淡泊自處的同時也渴望入世為官。所以,其心理上就呈現出了入世與出世的雙重矛盾心理。這在陸游的茶詩中也有一定的表現。如《七月十日到故山削瓜渝茗愉然自適》詩的內容是:
“鏡湖清絕勝吳松,家占湖山第一峰。瓜冷霜刀開碧玉,茶香銅碾破蒼龍。
壯心自笑老猶在,狂態極知人不容。擊壤窮閻歌帝力,未妨堯舜亦親逢。”
這首詩作于詩人在家鄉之時,根據內容可知,詩人首先歌頌了家鄉山水之美,為自己能夠享受優美的自然風光而感到高興,也為瓜香茶味而陶醉。但詩人在詩中并不僅僅為了表明自己的陶醉心理,因為接著他便自嘲起了自己人雖老但壯心不已的心境,表明詩人雖然年老,但還有努力為收復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的雄心壯志,渴望繼續出世做官,實現抱負的心態。
3.2 糾結與超脫的復雜情緒
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包含著“儒、道、佛”三教的文化內涵,這三種文化內涵雖然起源不同,但都提倡“超然物外”的超脫特性。儒家注重修身養性、安貧樂道,道教注重與自然合二為一,佛家倡導隨緣任運、心不執著。所以在不斷的茶文化熏陶中,陸游內心也接受了“儒、道、佛”三教的文化內涵,比如他的茶詩《飯昭覺寺抵暮乃歸》:
“身墮黃塵每慨然,攜兒蕭散亦前緣。聊憑方外巾孟凈,一洗人間匕著擅。
靜院春風傳浴鼓,畫廊晚雨濕茶煙。潛光寮里明窗下,借我消搖過十年。”[3]
這首詩雖然傳達出了詩人希望脫離塵世,超然物外,用方外凈土洗盡人間煩惱,在茶煙雨霧下逍遙十載,但首句即點明了自己其實是早已身墮黃塵了的,也就是說從根本上來講,他是不可能真正超脫于物外的,可見其內心仍然糾結不安,而這種糾結從他的遺言詩《示兒》中也能表現出來,他至死都糾結在收復中原的愿望中不能自拔。
陸游的詩:感情豐富,意味雋永。他的茶詩更像其人一樣,性典雅、情懇切。因為他是在詩中以茶為依托來表達自己的感悟,建筑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而今人通過對陸游茶詩的研究,不僅能看出宋朝茶文化中的表層內容,更能提煉出宋朝茶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甚至可以從中略窺陸游受茶文化影響而體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可見陸游茶詩的價值之大。
[1]錢仲聯.劍南詩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陸羽.茶經[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孔凡禮,齊治平.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陸游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王 延(1981-),男,河南濟源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