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遠娜
(南昌師范學院,江西南昌 330000)
采茶戲戲曲音樂傳承與創新研究
涂遠娜
(南昌師范學院,江西南昌 330000)
采茶戲是我國戲曲音樂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曲種,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征和深深的民族精神烙印,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勞動創作的結晶。但隨著歷史的前進與社會的變遷,采茶戲也面臨著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展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采茶戲的內容進行分析,并探索采茶戲如何在當今信息時代的背景下更好地傳承與創新。
采茶戲;地方文化;傳承;創新
我國傳統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種類豐富,其中的采茶戲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與內涵。采茶戲最早出現在我國的清朝時期,距今大約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是我國從事茶葉活動的群體在共同交流學習下創作的曲種,采茶戲從創作之初就得到了廣大勞動群眾的喜歡,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迅速地傳播,當今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區,并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采茶戲發源于我國的江西贛州地區,是當時從事茶葉生產的廣大勞動人民的創作成果,同時也是我國獨特的茶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它主要敘述和描繪了當時社會的采茶、賣茶以及喝茶的情形,刻畫出了當時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寫照,同時也體現出了我國勞動人民辛勤勞作、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作者將通過以下內容對采茶戲戲曲音樂的特征進行分析:
1.1 種類繁多
采茶戲在我國雖然只有短短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卻從贛州地區迅速地傳播到了我國長江中下游和嶺南等地區,并迅速地融入當地的地方特色文化,形成了琳瑯滿目的采茶戲曲種。其中在國內最為有名的就是江西贛州的采茶戲、湖北黃梅的采茶戲、廣東粵北的采茶戲以及廣西壯族的采茶戲等。
1.2 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因為采茶戲流傳比較廣,形成了上文所述的不同地域特色的采茶戲。但無論各地采茶戲區別如何之大,其所表達的宗旨仍然是不變的,都是以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采茶生活為現實原型進行創作的。同一首采茶戲流傳到不同的地方就會被不同的地方的勞動人民加上本地特有語言文化進行再創作,進而形成了不同的演繹方式。以江西贛南采茶戲為例,這里是采茶戲的發源地,這里的采茶戲極具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文化色彩。贛南采茶戲主要描述的就是贛南人民在當時采茶情形時的真實寫照,茶農們往往根據眼前的所見所想,即興演唱起來,內容雖平白直敘,但感情往往真摯熱烈。另外在贛南采茶戲中,還有一些別的動作表演,這些不光有贛南人民的勞動生活寫照,還有對動物形態的模仿。當然這也與贛南獨特的地理環境相關,贛南地區多是山區,茶農在去采茶的路上或者茶園里采茶時,往往會碰到一些野生動物的出沒,贛南人民經過自己獨特的創作,就把動物的動作形態融入到采茶戲中,使得采茶戲的演唱更加豐滿,更加貼近現實,進而通過一場戲就能把自家文化真真實實的展現在觀眾面前。贛南采茶戲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贛南方言,贛南方言獨特的腔調與韻味,使得贛南采茶戲更具有神韻。但是獨特的地域文化也使得這些采茶戲只能在本地觀眾中舉辦活動,因為方言和地域文化將會使其他地方的觀眾很難理解。所以曾有人提議將采茶戲中的方言改變為大家都能理解的普通話,但是這種說法一經提出就遭到了眾多文化學者的反對。因為文化的本身就包含了地域色彩,如果把其中獨特的部分抹去,那地域文化也就無從談起了。
1.3 采茶戲與采茶舞的相輔相成
眾所周知,戲曲與舞蹈是分不開的,有了舞蹈,更能增加戲曲的舞臺渲染力,更能有一種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采茶戲與采茶舞也是相輔相成的。采茶舞比起其他的舞蹈有兩個特色:首先就是服飾,采茶舞中男演員一般都是頭戴黑色彩繡頭圈,腰間部位會纏繞著紅腰帶,腳穿黑布鞋,但是不同類型的角色又會穿著不同類型的服裝,而女演員一般都是頭戴紅色彩頭圈,腳穿繡花鞋,也有穿紅色大襟衣,青色長褲等,這個也是視不同類型的角色而定;第二個就是舞臺道具,采茶舞中的道具一般有花籃、花傘、彩扇等,伴奏的樂器為笛子、嗩吶為主,同時再伴有以鑼、鼓、鈸為主的打擊樂。采茶戲和采茶舞的結合使得觀眾更能體會賞心悅目的感覺。
1.4 內容故事幽默風趣
采茶戲幽默風趣這一特點,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第一個就是語言上,采茶戲的語言都是地方特色方言所演唱,因此演員們往往會在語言上進行下功夫,使用一些幽默風趣的話語,去表現一場生動形象的農間采茶生活寫照。第二個就是動作上,由于采茶戲的一大部分動作都源自于對動物的模仿,因此動作上的幽默風趣,也使得采茶戲的內容更加豐滿,表達更加形象。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采茶戲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盡管在2006年被列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者就以下三個方面對采茶戲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
2.1 后繼無人的窘境
現代社會的發展轉型,也使得人們在這一進程中變得愈發浮躁,無法靜下心來進行潛心研究。眾所周知,采茶戲是一種特殊的地域文化,它需要人們對它進行長時間的探索與研究,進而發現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作,這是一段極其艱苦的過程,需要從業人員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心血。然而浮躁的社會無法產生大量的采茶戲創作與傳承人員,使得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離去,采茶戲后繼無人的現象也愈發嚴重
2.2 戲曲內容的陳舊與觀眾價值觀念的轉變
采茶戲誕生于封建時期,雖然所描述的都是當時的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但不免會傳達出一些過時的封建思想,而這些傳統的封建思想又極大的受到了當代觀眾的抵制,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采茶戲在當代的傳播與發展。此外還有當代觀眾消費模式的轉型以及價值觀念的轉變對采茶戲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電影、演唱會的興起,使得以前作為傳統娛樂項目的戲曲的地位逐漸衰落。
2.3 宣傳的力度不夠
早在采茶戲誕生之初,就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由于現代文化的沖擊,導致了傳統文化沒落的同時,采茶戲的影響效應也越來越低。產生這一鮮明對比的原因之一就是,相關部門領域對采茶戲的宣傳力度不夠,未能經常舉行大型采茶戲的演出活動,使得采茶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被當代觀眾所遺忘。
在當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即使是文化方面的內容,仍然適用“叢林法則”的生存狀態。因為只有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創新,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因此,對于傳統的采茶戲來說也是如此,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對內容進行不斷地創新發展,此外還需做好其他方面的輔助工作。作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采茶戲的發展與傳承進行分析:
3.1 對以往的內容進行改編并創作
采茶戲在當代社會知名度下降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內容的陳舊過時,所表達的思想不符合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因此必須對以往過時的內容進行更新創作。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一系列農民集體發家致富的熱潮,因此,采茶戲的創作者可以從當代社會大眾的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進行加工創作,豐富采茶戲關于描述現代社會方面的內容,進而贏得現代社會觀眾的歡迎。此外,還可以在采茶戲的創編過程中加入其他曲種的相關內容,進行融合創新,比如可以引進西方的曲種中的和聲等相關內容,或者我國其他地方曲種中的腔調唱法等內容,進而達到中西合璧相互交融的地步,實現傳統的采茶戲音樂與當代社會發展的協調。
3.2 加大宣傳力度與政府資金支持
當代社會是一個營銷社會,誰在宣傳方面做得好,誰就會取得較大的知名度,戲曲文化方面也不例外。因此,采茶戲必須要抓住當代社會發展的這一趨勢,充分利用當代社會網絡、電視、報紙、期刊雜志等一切新聞媒體,對采茶戲的宣傳進行造勢,提高采茶戲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知名度。另外還可以舉辦采茶戲下鄉活動,比如舉辦大型的采茶戲音樂演出活動、開展大型的采茶戲知識講座活動以及采茶戲文化節等。當然上述活動的舉辦一定少不了的就是政府的財政資金支持。另外政府資金支持不光要花在活動的舉辦上,還要對表演采茶戲所需的設備進行更新換代,以便能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此外還要對從采茶戲創作的藝術家進行補貼和發放慰問金,正是他們無私的奉獻,才使得采茶戲能夠廣為流傳下來。
3.3 進行后續人員的培養
有句俗話說得好,21世紀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當然文化戲曲領域也是如此。因此在當前的采茶戲發展進程中,應著重對人才進行培養,以防止出現像現在這樣青黃不接的現象。那么應如何培養采茶戲的未來接班人呢?因為采茶戲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應注重從孩童時代就對未來的采茶戲人才進行培養。在采茶戲比較興盛的地方開辦相關小學教學活動,對一些有天分的孩子從小進行表演訓練,還可以對一些有濃厚興趣的社會人員開展不定期培訓活動,并開展相關內容的講座教學。此外可以舉辦采茶戲的大型比賽,給那些有天分有激情的后輩人員一些施展本領的舞臺和空間。
3.4 把握好戲曲與群眾之間的關系
戲曲和群眾的關系,就像是舟和水的關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群眾就像是水,而戲曲就是水里面的舟,如果一種戲曲得到了群眾的認可,那么它將永遠的流傳下來,如果一種戲曲得不到群眾的認可,那么它也會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下。因此戲曲的創作一定要符合群眾的口味,這樣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
采茶戲是是我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塊瑰寶。雖然其傳承與發展在當代社會經濟和消費轉型的迅猛沖擊下受到了巨大的阻礙,但仍然憑借其頑強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在當代中國戲曲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但無論如何,現代觀眾消費模式的轉變對其巨大沖擊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如何應對這種沖擊,使得采茶戲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能更好的傳承下去,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努力反思,并采取自己的實際行動拯救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
[1]劉洪忠.淺談贛南采茶戲的創新與發展[J].中國戲劇,2010(3):72-73.
[2]董曉梅.粵、贛兩地采茶戲唱腔音樂研究—以粵東北和贛南為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4(2):5-7.
[3]黃東陽,賴曉芬.客家采茶戲音樂發展與傳承的思考[J].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5(2):24-25.
[4]歐陽紹清.贛南客家采茶戲研究現狀及啟示 [J].大舞臺,2012(2): 158-160.
[5]朱黎明.江西采茶戲的起源與流派[J].農業考古,2011(5):201-212.
涂遠娜(1983-),女,江西南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舞蹈與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