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娟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南鄭州 450099)
采茶音樂的文化內涵解讀
朱麗娟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南鄭州 450099)
在我國流傳千年的茶文化體系當中,采茶音樂和采茶戲是緊密相連的。茶音樂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通俗易懂,音樂的基調歡快、節奏輕快,采茶音樂展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勞動的熱愛,以茶事為主是采茶音樂的核心內容,民俗性、民族性是采茶音樂鮮明的特點。茶音樂不同的形式為中國茶文化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采茶音樂展現出了各地的民俗風情各不相同,主要普及和發展在福建、廣西和廣東等地,不同地域具有自身的很多特點,繼承了中國茶文化思想內涵,屬于中國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通過研究采茶音樂的文化內涵,希望能夠為茶文化理論提供自己的見解。
采茶音樂;茶文化
1.1 采茶音樂的概述
采茶音樂是地方茶文化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豐富了中國茶文化的形式!采茶音樂極具地方特色,純樸自然,地域文化內涵極為豐富。采茶音樂包括采茶舞音樂、采茶戲音樂、采茶歌等等,是對與采茶文化相關的一類音樂的總稱。需要結合采茶戲、采茶舞一同分析研究采茶音樂的文化內涵,需要將采茶戲、采茶舞同采茶音樂聯系在一起,中國采茶音樂并不是單獨存在的。以茶歌為主的采茶音樂,最初出現在中國福建龍巖一帶,當地將采茶音樂與舞蹈相配合的這種舞蹈稱之為茶舞,優美動聽、旋律悠揚,而當今的采茶燈舞蹈表演形式是由此歷經了多年的歷史流行發展起來。湖南與采茶音樂有關的是當地的民間舞蹈和歌曲。比較流行茶歌的是中國南方地區,茶歌的存在普遍處于種茶的地方,從全國范圍來看,主要流行在我國江西省贛南山區一代。采茶歌能夠自成體系,逐漸成為了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流傳和普及這茶文化,增添勞動樂趣,消除勞動中的苦悶,緩解疲勞。人們勞作時演唱歌曲,采茶音樂的形式以小調為主,采茶的勞動環境與其他勞動存在顯著區別,采茶歌是在人們生產勞作中演唱的歌曲,是采茶音樂的代表。孕育和流行采茶音樂的地區,在歡度節日時,為了表示自己對美好生活向往,表演茶舞,演唱茶歌,是釋放情緒的手段,將采茶音樂視為緩解疲勞的方法。
1.2 采茶音樂與茶文化的聯系
采茶音樂應當將新時代特征賦予其中,還要與時俱進,要注重傳承傳統民俗文化,采茶音樂的發展應當依托茶文化語境,給人完美的藝術享受。想要使得采茶音樂的辨識度大大提升,需要融合地域特征,,使得人們喜愛和歡迎,不會受到地點與時間的約束,人們記憶起來十分容易,曲調與歌詞相對簡單,采茶音樂曲調抑揚頓挫、歌聲婉轉輕快。為了實現弘揚和傳承茶文化的目的,弘揚和傳承采茶音樂,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了解采茶音樂,應當充分考慮年輕人的審美特征及需求,創新采茶音樂。作為民間藝術的采茶音樂,應當根據人們對音樂的需求發生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及審美觀念不斷發生變化,時代的迅速發展,人們更加注重內在本質需求,采茶音樂創新過程中,使其順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需要對采茶音樂進行創新。為了傳承我國茶文化,實現采茶音樂全面發展的同時,展現當地的文化習俗及風土人情,通過運用多種手法,增加采茶音樂的實質內容,給聽眾帶來更優質的聽覺享受,要豐富采茶音樂的形式和內容,在發展采茶音樂過程中,增加音樂的感染力與表現力。
想要推進采茶音樂的發展,一般來講需要吸收其他地區的音樂文化,采茶音樂的發展具備地域特征,秧歌與采茶戲對于采茶音樂的影響重大,秧歌與采茶戲都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生產、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富有一定的精神內涵,能夠讓人產生愉悅之感,具有自由的表現形式,對音樂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采茶戲是茶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充分展現了人們辛勤勞作的采茶過程,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它是以人們的采茶生活為中心,起源于贛南,秧歌與采茶戲的完成融合推動了采茶音樂的發展。采茶戲對采茶音樂具有深遠影響,是以音樂戲劇形式存在,茶音樂的旋律和小調根據地區的不同等存在一定差異,采茶音樂具有廣泛性的特征,產生在茶精神文化產生的背景下和古人在了解茶、認識茶的過程中。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崇尚禮儀風范、道德和情操,具有強大的思想內涵,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隨著歷史的發展,茶文化也在不斷積累與發展,融合了道家、佛教和儒家等諸多優秀思想。
2.1 采茶音樂中的道家文化
陸羽創立茶道思想時,茶的品性和人性在茶道中實現了高度統一,融合了淳樸、淡雅、質樸的茶的品性和靜、清、虛的人性的重要特征,都在茶的品格中展現的淋漓盡致,也展現了道教中返璞歸真、淡泊、寧靜的神韻,人是宇宙的精靈,茶吸取了天地靈氣,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是茶道的靈魂。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表現了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展現了道家的重要思想,達到身心自由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順應自然,符合大道,這是道家所主張的,最終趨于和諧穩定,陰陽兩氣相和生成萬物,自然與人是一個整體,在茶音樂中都得到了體現。中國茶道思想內涵進一步豐富體現在儒家與道家的互補,實現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又補充了儒家其他的思想。
2.2 采茶音樂中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對中國茶道精神內涵產生直接影響,茶文化發展與茶葉生產以及茶音樂的推動佛教功不可沒。佛教精神和茶自身質樸、清淡、純合的自身性質有著相似之處。佛教當中推崇頓悟成佛,以達到禪的境界,保持自身在虛靜狀態中,不借助各種東西,不追求各種東西,不受各種東西的禁錮,佛教思想所追求的是純和境界。飲茶和坐禪都能夠展現出相同的境界,飲茶對于清心修行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幫助自身醒腦提神和驅除心魔,佛教修行的一種主要方式是坐禪。飲茶能夠幫助人存在節制,維持心境,保持不亂,讓人有樂趣,佛教教導人與人相處要心胸豁達,重視日常中自我修行,倡導有即無、無即有,佛家思想所提倡的是自身領悟。因此可以看出禪學與茶道精神有著密切聯系,都具備潔身自好的觀念,具有清寂、精神與和敬、學習的態度,讓人保持明心見性,用茶的雨露澆灌人們心中的一切雜念,佛家思想的宗旨是普度眾生,也能夠在茶文化和茶音樂中體現出來。
2.3 采茶音樂中的儒家文化
采茶音樂和茶文化的高度發展主要融入了儒家思想,中國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儒家思想十分相似的,要求人能夠鍛煉意志,培養自身高尚的情操及高風亮節的精神,實現大同的理想,協調人機關系的最好方式是茶。儒家思想中做任何事情要掌握好度,適宜、適當和適度是萬物的根源,也是“和”思想的核心,也是茶道當中的思想和精神。茶文化的形成是“中道之和”這一主張是陸羽在闡述茶時所提出,這種思想在茶道精神在儒家思想中也是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同茶道文化一樣禮之用、和為貴,人和社會間及人與人之間關系上,要控制自身的欲望,在自身關系處理過程中,要保護自然親和自然,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1 茶戲
茶戲吸收了戲劇的精華,非常具有地方色彩,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有倒茶戲和順采茶,倒茶戲是從十二月向正月唱,正茶戲是從正月向十二月唱,十二月茶歌最具代表性,可以釋放情緒、消除疲勞,平時的勞作中茶農喜歡唱山歌,民歌曲牌、民間小調為主,便是茶戲的特征。以贛南采茶戲為例,大約有300首左右茶戲曲,民歌曲牌是三腔一調。第一是路腔,也有稱之為湖南調,因為部分的曲牌來自湖南,獨有的鑼鼓經屬于贛南采茶戲中的打擊樂點子。第二是燈腔,主要是燈彩音樂曲牌,有贛南的擺字燈大堂花鼓、九龍山摘茶劇目中的全部音樂等等。第三是茶腔,其曲牌一般都是轉變自贛南的山歌等民進歌謠,都適用茶腔曲牌,是贛南采茶戲中音樂的主要腔調。
3.2 茶歌
徽州當地有專門的藝術團體表演采茶燈,演員們十分婀娜多姿,臺上也如仙氣飄渺,姑娘們忽聚忽散,不斷變換,舞蹈動作豐富,舞蹈道具為依托白色茶花,茶音樂翩翩起舞,她們都會打扮成茶姑的模樣。采茶音樂存在的形式不是單獨一種的,通常可以結合茶戲、茶舞和茶燈等形式產生和呈現。由于地區不同,茶舞名稱也存在一些差異。茶歌是茶燈的創作基礎,將實際的勞動場景極為生動的表現出來,一邊歌一邊舞,女左手提籃子,男持一錢尺當作扁擔,舞蹈者腰間系綢帶,男女共舞。茶燈表演中很多動作都以茶葉生產為基礎的,載歌載歌,人們在熟悉的茶燈表演中以茶的生產方式,在茶歌基礎上進行舞蹈創作。
最能夠代表中國采茶音樂的內涵和發展特點是茶歌,也是采茶音樂的主要形式。茶歌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西晉時期,人們常常以茶作為創作的對象,他們創作靈感受到刺激,在飲茶的過程中,加上詩人和文學家都熱愛飲茶,因此茶葉就是中國文人吟詠的對象。茶歌一步步發展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歌形式,形式更加完善,內涵不斷豐富,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不僅僅是屬于傳統民歌形式,繼承了茶歌最開始就是茶農對自己勞作的一種詠唱的模式,還衍生并孕育出茶戲這種極具特色的地方劇種。例如古徽州的采茶燈,茶燈與茶音樂有著不解之緣,是當地茶文化的代表,茶文化可謂一朵奇葩,豐富著當地民俗文化。大別山的鋤茶歌十分有名,非常受歡迎,普及速度很快,情理交融,情感真摯,演唱方式流暢、自然、質樸,也是中國茶歌的普遍特點,是極具生活氣息的表達方式。鋤茶歌是一首愛情歌曲,能夠讓人們范受到其中的濃情蜜意,常有生活氣息。茶歌的創作的源泉是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大多以歷史典故,涵蓋了歷史悠久的茶歌歷史,但是又十分符合當代人們的欣賞標準,內容通俗易懂,歌曲韻律歡快,將當代茶農的生活情況作為歌詞的創作內容,歌曲原來的歌詞在當代被人們進行了改編,依舊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六安人民為了表達對茶的熱愛,流傳著《采茶》的歌曲,表達了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對采茶勞動喜愛,對自己故鄉的深情所在,也都能夠從歌詞以及舞蹈動作中能夠感受到,極具江淮鄉情,這類民間藝術形式還會做很多舞蹈動作,人們在唱茶歌的時候,根據茶歌的歌詞改編了很多舞蹈動作,表現出了六安人民對于采茶歌是十分熱愛的。
[1]賈丹妮.采茶戲中的舞蹈與音樂元素內涵分析[J].福建茶葉,2016 (1):222-223
[2]陳媛,黃玲.茶文化視野下江西采茶戲的價值與發展[J].農業考古, 2014(5):168-171.
[3]孫效祖,李林浩.茶——茶歌·茶舞·茶戲——淺談中國茶文化與江西民間藝術之淵源[J].農業考古,2014(2):120-126.
朱麗娟(1976-),女,河南汲縣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