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麗
(1.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2.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鄭州大學),河南鄭州 450000)
茶文化視域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
彭 麗1,2
(1.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2.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鄭州大學),河南鄭州 450000)
我國有著豐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體系化的茶文化元素,結合茶文化體系的價值作用,不難看出其能夠引導學生在形成全面價值理念的同時,形成完善的價值體系。本文擬從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狀況分析入手,結合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和傳承價值,通過融入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用的具體要求,從而探究茶文化理念影響下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思路。
茶文化視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價值理念
通過對高校學生思政教學實踐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不難看到由于缺乏對學生自主意識的有效培養,加上忽略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融入,從而大大影響了學生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際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其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價值作用形成片面認知。因此,從培養學生綜合全面素養的視角看,完善教學理念培養,激發學生的自我探索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就極為必要。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已經實現了全面、系統化的發展與完善。在思想政治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更能激發自我,積極參與整個教學活動中。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學生缺乏應有的探索意識和自我學習理念,很容易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出現厭煩、不積極等一系列現象,如果學生不能及時有效調動自身參與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很容易影響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理想效果。結合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學體系化開展這一背景,從激發學生學習意識和提升學生主動性視角出發,其必然能夠彌補以往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的問題和不足,從而實現理想的人才培養效果。
高校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無論是學生自身的思維觀念,還是其價值理念,都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并且影響其終生成長。而高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其生活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而其生活理念也出現了全新變化,特別是學生接觸到的信息內容也得到了極大豐富,但是多數高校學生缺乏應有的把控能力和篩選能力,從而對其思維理念成長造成了相應片面影響。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價值作用,創新思政教育方法,完善思想教育元素,就極為必要。
隨著當前思政教學體系不斷成熟,如今整個課堂教學活動更為全面化、系統化,尤其是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增加。但是想要實現思政課堂教學活動高效開展,就需要確保學生參與過程的全面性,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和全面完善的思維理念,通過豐富教學體系,融入合理的教學元素,從而實現思政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不僅如此,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隨著當前高校教學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機制不斷成熟,如今高校學生群體的思維狀況和學習特點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如果在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無論是具體的教學效果,還是教學方法,其與客觀實際應用之間都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元素,優化思政教學機制,極為必要。而結合我國茶文化體系的價值理念和內涵,如果能夠將傳統茶文化體系中的價值元素與高校學生培養活動具體結合,其必然能夠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我國有著豐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內涵,在整個茶文化體系內,我們不僅能夠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更重要的是在該文化體系傳承發展過程中,也有著一系列值得我們傳承應用的精神元素。因此將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相結合,其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思想理念,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也逐漸引導學生形成了全面完善的思維觀念,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的最佳效果。
結合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不難看出無論是具體的教育理念,還是實際上的教育方法,都與當前學生培養活動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整個思政教育活動中,缺乏與實踐元素的融入,多數學生缺乏積極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大大影響了學生參與整個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影響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理想效果。
我國茶文化體系中所具備的物質元素和精神元素都是當前對該文化機制進行傳承發展的重要內涵,認知茶文化體系的價值作用,能夠幫助我們有效應用茶文化元素,同時也符合當前多元文化發展背景下對傳統文化進行全面傳承的基礎要求。當然,更關鍵的是在整個茶文化體系中,其深厚的歷史沉淀,能夠在豐富教學元素的基礎上,深化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效果,從本質上優化學生培養的最佳效果。結合高校學生培養的具體要求,應用傳統茶文化理念,能夠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理想效果。
思政教學是整個高校學生培養體系中極其重要的教學內容,無論是具體的思政教學理念,還是思政學科的實際作用,都是當前學生培養過程中所必須充分重視的學科。尤其是隨著學生綜合素養理念培養日益成熟,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已經成為整個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結合思政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實際狀況,可以看到,想要實現有效性,就需要充分做到:
在思政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將學生思政素養培養與整個教學活動相結合,尤其是要結合學生培養的具體目標,豐富思政教學元素,從本質上實現思政課堂教學活動的最佳效果。實現思政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需要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通過培養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從而營造良好的思政課堂教學氛圍。
當然,思政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不僅是要培養學生掌握豐富的思政知識,養成良好的思政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在參與思政課堂教學活動中,要能夠保持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思政課堂中的理念提升和價值作用,很容易使得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認為較為空洞和枯燥,以及缺乏應有的元素融入,就很容易使得學生在參與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講述的內容,與整個教學活動要求之間存在極大差距,從而影響整個思政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想應用效果,不僅要充分注重教學元素的豐富與完善,同時也要從當前整個時代的客觀背景入手,創新教育方法,從而實現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尤其是可以將我國傳統茶文化體系中的價值理念內涵借鑒融入到整個思政教育活動中,必然能夠優化高校學生培養的最佳效果。
結合對茶文化理念的價值作用認知,想要實現高校學生思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在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必要的思政意識和完善的價值理念,尤其是要強調學生認知自身在參與思政學習過程中價值作用,通過理清思政教育的具體特點,從而實現學生培養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質性融入。當然,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明確教學目標、清晰教學定位,更重要的是要從學生培養的具體要求出發,制定完善、系統化的教學計劃。結合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可以從思想內涵培養、茶文化理念融入等方面,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最佳效果。
從思想內涵培養角度看,在思政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思維理念和價值規范,通過向學生講述具體的思政理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價值作用,從而提升學生參與思政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理想效果。當然,除了學生要具備必要的價值意識外,學生還必須掌握全面完善的價值規范。可以說完善的價值理念及規范是確保整個思政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和關鍵。結合傳統思政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當前高校學生思想內涵培養過程中,要充分注重優化教育機制,深化思政教學體系。
當然,相對于傳統的思政教學活動而言,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具備對思政教育活動開展價值的全面認知,以往思政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其缺乏實踐元素的有效融入,無論是對學生成長的引導,還是整個教育理念的完善性,都存在相應問題和不足,尤其是實踐性的相對缺失,從而影響了學生對思政教育活動開展的準確認知。因此,想要培養學生形成必要的思政學習理念,就需要:
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健康、規范化參與思政教學,學生參與思政活動的心態決定了學生的狀態,也是有效提升高校學生參與思政教育活動的重要方法。其次,要結合相應茶文化素材,引導學生認知自我思想理念提升的價值。對于學生培養來說,直觀上的教學素材,更能引導學生認知到優化自身價值理念的重要性。最后,要將學生健全的思維意識培養納入到整個思政課堂教學活動體系當中,通過切實有效開展思政教育,從而實現思政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尤其是將茶文化理念綜合融入到整個高校思政教育活動中,其必然能夠實現傳統茶文化與學生培養時代要求的全面深化。
應用好茶文化體系中所具備的精神內涵,能夠在豐富學生培育體系的同時,創新和優化整個人才培養效果,從而實現理想的教學價值。茶文化體系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關鍵,成熟的茶文化體系內涵不僅包含了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極其優秀的內核部分,更重要的是其在今天,仍然極具傳承價值,也就是說如果能將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與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相融合,其必然能夠在創新教育方法的基礎上,實現學生培養的最佳效果。
[1]李春榮.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5):118-125.
[2]劉春明.基于文化自覺視野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4(11):121-123.
[3]聶竹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2):132-134.
[4]陳鐵步.傳統文化視域下我國高校學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以儒家文化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112-115.
[5]吳春燕.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題與創新[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6(13):42-45.
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協調機制創新研究”(編號162400410158)。
彭 麗(1983-),女,河南駐馬店人,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