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紅
(張家口廣播電視大學,河北張家口075000)
《茶經》英譯中中國美學的傳承與發揚
孫曉紅
(張家口廣播電視大學,河北張家口075000)
《茶經》是一部集科學性與藝術性為一體的茶學著作,行文優美,內容深刻,富有極強的古典美學價值,通過翻譯這座橋梁將該作品傳播至國外,可以有效促進我國傳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本文介紹了中國美學的內涵并概括了《茶經》中所蘊含的美學特色,從質樸美、形色美、辭格美和意境美四個方面,分析了《茶經》的英譯及其對傳統美學的傳達。
《茶經》;英譯;中國美學;美感
《茶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學專著,被譽為“茶葉的百科全書”,它系統介紹了茶的歷史發展和技藝原理,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極具美感的文化藝術,為我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該作品是“茶圣”陸羽在各大茶區細致觀察并總結茶葉的生長規律、加工過程、烹煮方法、茶具選擇等基礎之上而完成的,強調茶學信息的準確傳達,彰顯出顯著的科學價值。同時,陸羽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為靈感源泉,語言形式簡潔工整,思想內容深刻飽滿,情感意象豐富多彩,實現了形色美、辭格美、意境美的完美融合,體現出無與倫比的美學價值。通過翻譯這座橋梁將《茶經》傳至海外,無疑能夠促進我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美學認為,審美活動即是要在現實存在的物理世界之外,通過想象構建出一個奇妙的意象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審美形態以適應內心對于“美好事物”的期許,這些形態集合起來就是我們所說的審美客體,而人則是極具主觀能動性的審美主體。由此可見,中國美學的核心在于意象,根本在于人們通過超理性的精神活動搭建出符合其內在期望的意象世界來照亮現實世界,讓現實世界充滿生機與活力。
當然,意象并不是獨立于客觀現實的存在,它源于現實而高于現實,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產物,它所呈現的無一例外都是經過人腦加工的物體。意象世界也并非能夠脫離現實而存在,它是人們基于客觀世界的主觀創造,因為有山的存在,我們腦海中才會有樹林蔥郁、鳥聲啁啾的遠山意象,繼而才會有歷代詩人、詞人的杰出創作。概括來說,中國美學的根本理念在于,人們所生存的世界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的世界,更是一個充滿生機和美麗的世界,是一個人們可以自由參與的世界,是人與自然有機融合的世界,是一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萬物大同”的世界。
受傳統美學的影響,我國的文學創作在用詞搭配、意象選擇上都頗為謹慎,行文簡潔流暢,詞句前后呼應,意象綺麗多姿,意義悠遠深重,常有字字珠璣、鏗鏘有力之感,令閱讀成為一個美學享受的過程,也對我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形成了較大挑戰。經過長期的研究探索和實踐操作,翻譯與美學不斷交織,相繼出現“辭旨文雅”、“信達雅”、“化境”、“形美、音美、意美”等學說,為我國翻譯美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所謂翻譯美學,就是要探究翻譯的美學意義和藝術價值,針對不同文本提出相應的審美標準,實現高效的語際轉換。該理論認為,翻譯表面上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實質則是譯者對原文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美學分析,進而通過創作或再創作把原文的美呈現在譯文之中的動態藝術審美與創造的過程,它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這四種審美活動,以感知為起點,以想象為關鍵,以情感為推力,以理解為目標,從音、形、意、情等多個方面突出原作與譯作之美。
《茶經》全書共計三卷十類,僅七千余字,可謂惜墨如金、言簡意豐,它科學而系統地介紹了茶葉的發展歷史、種植方法、烹制手段、沖飲技藝等,將飲茶這一日常行為提升至藝術審美的高度,讓茶成為文化美學的載體,有效推動了茶藝的形成和茶文化的發展,是我國文學藝術領域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大中華文庫編撰組曾給出如下評價:《茶經》是關于茶學知識與經驗的高度概括性總結,科學系統而又如詩如畫。
對陸羽而言,茶的各個方面都散發出迷人的美感,包括茶葉的香氣、形態、味道,烹茶的方法、技藝,品茶的器具、感受等,既有外在的物態之美,也不乏內在的精神之美,這都是陸羽內在品格及情感的外化,正如林一順在《茶經寫作藝術論》中所說,《茶經》中浸潤著陸羽的理想品格與審美標準,深刻地展現出陸羽對于飲茶及修身的美學體驗。從行文上來看,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計十個篇章,內容涵蓋茶葉、茶具、茶藝、茶俗等各個方面,具有典型的技術文體特征,形式上緊湊利落,彰顯出十足的形式美感。每個章節之中則靈活運用對偶、比喻、排比、遞進等修辭手法,令文章質樸簡潔之余不失生動活潑,打造出自然靈動之美。另外,陸羽還創造性地使用了“連珠”、“松風”等茶藝術語,開創了我國茶藝審美標準的先河,進一步豐富了《茶經》的美學意蘊。
我國翻譯的一般標準在于“傳情達意”,“傳情”即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在各個層面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所針對的是藝術性與文化性較高的文本,“達意”即準確無誤地傳達原文的概念意義,所針對的是實用性與科學性較強的文本。《茶經》是一部實用性、藝術性與文化性兼而有之的集大成之作,譯者既要看到其準確的技術性描述,也要看到其卓著的藝術性表達,因此,站在翻譯美學的角度,譯者不但要保留《茶經》作為茶學技術專著的科學價值,還要傳遞它作為文化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以下,筆者將從質樸美、形色美、辭格美、意境美四個方面,分析《茶經》英譯對中國美學的傳承與發揚情況。
首先,從遣詞造句來看,《茶經》可謂極盡簡單明了,不求文采華麗,只求陳詞達意,透露著淡淡的質樸美。它是一部記載茶學技術信息的科學作品,在表達方式上傾向于客觀說明,站在客觀準確的立場上對茶葉、茶具、茶器等進行描述,這與我國道家學說中“道法自然”的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翻譯時,譯者應當牢牢把握這種樸實無華、簡單清透的表述方式,努力做到“達意”,將原文信息完整而準確地傳達出來。
例如,《茶經》中有一段文字專門介紹茶的來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英譯為:“Tea trees are the fine tress native to the southern China.The height of it varies from one or two feet to tens of feet.In the area of Bashan and The Three Gorges,the thickest tea tree is so huge that only two adults can hold it together,and people can only pick leaves after cutting its branches.”鑒于文本的技術性很強,藝術性較弱,譯者便維持了原文的質樸風格,對文本的意義進行原樣傳達,并未使用任何修辭手法,簡單易懂,清新質樸。
其次,《茶經》將茶葉本身以及與茶相關之事視為一種審美活動,通過積極能動的主觀想象,把茶的色、香、味、形等以超出茶學理論客觀描述的形式表現出來,著重表現茶道藝術中茶湯色澤與茶具色彩的搭配及其所帶來的心理愉悅感,將泡茶、飲茶上升為一種內外兼得的審美感官體驗。
例如,“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益茶。”英譯為:“In contrast,snow white bowls from Xingzhou kilns will set off the tea soup a reddish hue.Likewise,tea bowls from Shouzhou have a yellowish shade,against which the tea inside will turn purple.Worse still,the brownish color of the bowls from Hongzhou will result in a murky tea soup. Those unpleasant colors doom porcelain wares from there kilns unsuitable for tea bowls.”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將六種色彩并列,呈現出鮮明的視覺審美效果,也反映出他本人的美學理念,表達出茶道藝術追求真、善、美的本質。同時,文本采用了排比與對比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干脆利落,層次美感鮮明,英譯則通過一系列邏輯連接詞,將宛若潑墨山水畫般“散點透視”的原文轉化成為一個仿佛西方油畫“焦點透視”的邏輯整體,展現出英語語篇的科學嚴謹,在形色之美的構架上與原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再次,眾所周知,漢語是意合型語言,強調直觀審美,帶有較強的感性色彩。漢語語篇多使用各種意象與修辭形式,在音、形、意上極具感情色彩,行文嚴謹精悍而不失藝術欣賞性。《茶經》即是這樣一部講求辭格美的作品,以比喻、對比、遞進等手法,對茶葉及茶具的質地、色澤、搭配等方面給予了生動的說明。
例如,在第一篇章中,陸羽對茶樹的外形特征進行了如下描述:“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英譯為:“The appearance of tea trees looks like gourd.Its leaf seems like Gardenia jasmine and the flower resembles Rosa Alba.The seeds are like palm trees’and its carpopodium is like lilac’s.Tea trees’roots look as if it were that of Juglans regia.”陸羽通過六組比喻,對茶樹的色、香、味、形等特征進行分析,分別用瓜蘆、梔子、白薔薇、棕櫚、丁香、胡桃來描述茶樹的外形、葉子、花朵、果實與根蒂,非常生動形象。在進行英譯時,譯者與作者站在同一審美認知水平上,充分挖掘原文的物質美與精神美,在辭格的運用上忠實于原文,幾個喻體形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再現。同時,譯者在用詞上考慮了中西方的差異,對其進行了適當的歸化處理,使之更符合英文的措辭習慣,適應了英語讀者的語篇接受能力。
最后,我國茶道藝術講究思想境界的提升,意欲通過飲茶活動實現對心靈的洗禮與凈化,讓飲茶人朝著高潔、質樸、淡泊、優雅的方向發展。在《茶經》中,陸羽把茶的客觀外形與主觀想象相結合,讓茶從物質客體升華成為一種精神審美享受,極具境界美感。
例如,陸羽在“之煮”中寫道:“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墮于鐏俎之中。”英譯為:“Hua resembles jujube flowers drifting on the ripples of a pond,or the new duckweeds nestling over a winding pool,or floccular clouds curling in a serene sky.Metaphors to the thin marrow Mo could be green duckweed floating on a river,or a chrysanthemum petals perching on goblets and saucers.”在上述語篇中,作者以清新灑脫、詩意滿滿的心境描述了茶湯沫餑的形態,分別以漂浮的棗花、翠嫩的青萍、麟麟的浮云、水中的綠錢、飄落的菊瓣等色彩鮮明、生動活潑的形象來比喻沫餑的各種狀態,搭配以靜態的水池、幽潭、天空等,將沫餑的變化勾勒成一幅動靜相宜、賞心悅目的圖畫。此外,陸羽以自然之物來比喻茶,淋漓盡致地反映出他對自然的熱愛與親近,以及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內在追求,與我國傳統文化中“回歸自然”的思想不謀而合,體現出深刻的自然美、內涵美與意境美。在英譯中,原文的意象及其勾勒出的美好畫面都得到了保留,并以“drifting”、“nestling”等幾個動詞恰到好處地把相關意象靈巧生動地連結起來,突出了原文動靜結合的生態之美,使原文的意境與內涵得到了完美再現。
《茶經》是一部集科學技術性與藝術審美性于一體的作品,既注重技術信息的傳遞,也注重語言美感的表達。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當全面深入地分析原文的美感,透徹分析作者的審美層次和審美情趣,在符合英語語篇行文習慣的前提下,尊重原文的文化性、獨特性及審美性,最大限度地將原文的質樸美、形色美、辭格美和意境美再現出來,實現理性與感性的統一,達到傳情與達意的效果,最終促進我國傳統美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發展。
[1]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3]大中華文庫.茶經續茶經[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林一順.茶經寫作藝術論[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86-89.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HB16JY080)。
孫曉紅(1982-),女,河北張家口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翻譯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