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妍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湖北武漢430415)
關聯理論視角下我國茶文化的英譯對策分析
任妍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湖北武漢430415)
本文首先就關聯理論的概念和相關原則進行了簡要說明,并對現階段我國茶文化翻譯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接著就關聯理論視角下我國茶文化的英譯對策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夠有助于茶文化的翻譯工作。
關聯理論;茶文化;英譯對策
我國茶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其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值得現代人加以傳承和發揚。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茶文化的發展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將茶文化翻譯成地道的英語不僅可以宣傳推廣我國的茶文化,還有助于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1.1 關聯理論的概念
“關聯理論”源自英文“relevance theory”,是國外學者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觀點。他們認為,對于語言交談的雙方而言,聽話方在接收說話方的語言信息之后需要在大腦中對該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這其中就涉及到認知推理過程。由此也不難發現,關聯理論與認知學、語言學中的某些觀點有著相似之處。當然,隨著關聯理論的不斷豐富,人們也開始嘗試著用關聯理論看待翻譯過程。翻譯工作雖然是譯者所完成的,但是譯者需要對原文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想法加以理解,并按照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將譯文呈現在讀者面前,事實上這其中的原作者、譯者和讀者是相互關聯的,同時原文和譯文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從關聯理論著手對翻譯過程進行解讀,可以幫助譯者認識到翻譯過程的完整性。以下就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翻譯原則進行簡要說明:
1.2 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翻譯指導原則
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翻譯原則主要包括三點,即“認知語境”、“明示推理”和“最佳關聯”。首先,就認知語境來講,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假設可以視作語境,認知語境受認知范疇的影響。通常來講,聽話方要想理解說話方的話語內容,就需要從固有認知語境出發對談話時的認知語境進行分析,借此理解說話方話語中的語境意義。當然,延伸到翻譯領域,譯者在翻譯前需要對原文的翻譯內容進行理解,從認知語境出發理解原文內容,并將其轉換成可供讀者接受的目的語形式。其次,明示推理可以拆分成“明示”和“推理”兩部分。“明示”表示說話方向聽話方傳達言語信息的過程,而“推理”表示聽話方從交際目的出發對言語信息進行分析理解的過程。同樣地,如果讀者想要很好地理解譯文,就需要對譯文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再次,說話方在信息明示過程中往往會受交際雙方喜好的影響,這就使得說話方的言語信息有著一定的針對性,這其中就涉及到“最佳關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同樣應該尋求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最佳關聯,這樣才能夠使譯文真正為讀者接受。
近年來,受到譯者責任意識不高、譯者的翻譯水準偏低等因素的影響,國內很多譯者在將我國茶文化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讀者對譯文的理解。很多譯者習慣性地將翻譯過程看成孤立的語言轉換過程,并未意識到讀者對于譯文的閱讀也應該劃歸于整個翻譯過程之中。這種孤立性的看法很顯然與關聯理論是相悖的。為了針對性地擬定相關翻譯策略,我們有必要對茶文化的英譯情況進行分析。我國茶文化的英譯問題主要表現為這樣兩個方面:
2.1 譯文忽略目的語表達習慣
本文中所說的“茶文化英譯”意指將我國茶文化文本內容由漢語翻譯成英語的過程。其中,英語就是目的語,漢語便是源語。需要指出的是,漢語和英語兩種表達方式存在較大差異(比如主動句在漢語中多見,被動句在英語中常見),很多譯者在翻譯茶文化內容時容易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導致譯文讀起來不太地道,很多英語母語人士通常會稱這類英語文本為“中式英語”(Chinglish)。譯者對于目的語表達習慣的忽略,就會在較大程度上拉低“信息明示效果”,使目的語讀者無法真正讀懂文章內容。
2.2 直譯與意譯運用不當
茶文化文本記載著我國悠久燦爛的茶文化歷史和豐富多樣的茶文化藝術形式,這就意味著我國茶文化有著深刻的內涵和底蘊。對于茶文化的發展史,譯者通常會采用直譯的形式進行翻譯,當然這對于記錄茶史和描述茶文化的文字是可被接受的,比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及“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等皆可以按照字面表述進行翻譯。但是有些茶文化詞匯不能單從字面進行理解,這些詞匯本身有著一定的歷史故事或背景來源,而這恰恰是很多譯者所忽視的問題。比如說,很多譯者將“人走茶涼”直譯為“The tea cools down as soon as the person is gone”(人一走,茶就涼了),這種翻譯并未確切將該成語背后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淡”之義闡釋出來。
隨著關聯理論的不斷豐富,其逐漸被應用到語言交際和翻譯等領域,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針對上述所說茶文化翻譯問題,本文從關聯理論出發對我國茶文化的英譯對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認知語境原則:貼合讀者認知背景
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事實上體現出兩種文化的差異。國外讀者如果沒有一定的漢語文化背景知識,他們在理解茶文化內容時就會顯得“吃力”。由于文化上的差異,讀者就可能因為“文化缺省”而對譯文內容感到不解,這就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盡量貼合讀者背景,將原文中的部分內容換一種表述方式。對于一些社會文化背景的內容,譯者可以適當地進行刪減,當然刪減處理也要把握好“度”。比如說,茶博會官網中有這樣一句“套路玩得深,誰的春茶真”,其中的“套路”就不用照著字面翻譯出來,我們可以將其翻譯成“inauthentic”(不真誠的、不可靠的)。
3.2 明示推理原則:必要時采用補譯法
為了便于讀者對譯文進行理解(分析推理),譯者在翻譯時還應該對一些重要的茶文化信息進行補充說明(明示),這樣可以使讀者更大程度地認識原文信息。比如說,在對《茶經》進行翻譯時,譯者還應該對茶經中出現的人物進行簡單介紹。比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句,譯者在翻譯時就可以利用注釋或者括號對“神農氏”進行補充說明,將其翻譯為“Shennong,also known as the Emperor of the Five Grains…”當然,除了茶文化名人之外,對于一些重要的茶文化遺址、茶文學作品、茶史變遷等內容也可以進行補譯。
3.3 最佳關聯原則:必要時對原文進行調整
在翻譯時,譯者也應該遵循“最佳關聯原則”。對于一篇文章來講,其中存在核心信息、修飾信息和邊緣信息等,譯者應該盡量保留核心信息,并對一些邊緣或者不必要的修飾成分進行刪減。我們知道,國人寫作時喜歡用各種詞語進行修飾,有時還喜歡用兩個意思相近的詞語修飾同一個詞,這當然可以表達強調之義和加深修辭的程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章表述繁冗的問題。譯者可以適當刪減,保留核心信息,使譯文讀起來更加簡潔流暢。
[1]呼媛玲.關聯理論視角下中國英語的翻譯[J].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60-62.
[2]王青,周冠辰.基于關聯理論視角下的英語翻譯策略[J].金色年華(下),2013(4):42-46.
[3]文巧瑩.關聯理論視角下的英文語境翻譯[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44-145.
[4]曹智娟.淺析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翻譯方法[J].魅力中國,2010(33):265-265.
[5]王丹,王曉紅.關聯理論及其應用[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04-106.
任妍(1983-),女,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