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輝
(保定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河北保定072650)
淺論中華茶文化視域下音樂教育研究
劉曉輝
(保定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保定072650)
中華茶文化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具備豐富的內涵,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也越來越重視中華茶文化的教育價值。素質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可以有效的豐富音樂教學,增強音樂教學的感染力。音樂屬于人類的共同語言,毫無疑問,站在中華茶文化視域下對音樂教育進行研究,無疑是對中華茶文化進行繼承與發展最有效的方式與舉措。
中華茶文化;音樂教育;研究
當代大部分學生都并不重視學校開設的音樂課程,他們普遍認為音樂課程對他們沒有太大的意義。事實上,音樂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情操,以使其成為和諧溫婉的人,而并非為了將學生培育成優秀的音樂家。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而中華茶文化的融入能夠給予音樂教育以靈魂。為此,筆者對音樂和中華茶文化之間的關聯進行了介紹,同時對音樂教育與中華茶文化之間的共性進行了分析,并對中華茶文化視域下音樂教學活動的實施進行了探討,以期為我國音樂教育的開展提供一些參考。
茶是中華民族的國飲,其擁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且其文化內涵也是非常豐富的。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的茶葉最初是始于上古神農年代,直至唐朝,中華茶文化才漸漸開始成為一種潮流[1]。唐代的陸羽被世人稱作茶圣,其是最早對茶事進行編著的人,直至現在,其編著的《茶經》仍是一部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茶學典籍。隨著歷史的不斷前進,中華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在宋朝,茶文化已經深入到了百姓之中。在唐宋兩代時期,茶文化深深的影響著我國的教育行業和文人。我國古代許多文人編著的詩詞歌賦都是用來頌揚茶文化的,例如,黃庭堅譜寫的《鷓鴣天·湯詞》、蘇軾譜寫的《行香子·茶詞》以及白居易譜寫的《宿杜曲花下》等都有提及到茶和我國多種古典樂器的聲樂與應用。由此可見,我國古代人就已經習慣于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品茶。透過諸多的茶詞與茶事,不難發現,茶與音樂一直都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以至于一提及茶,人們就會想到音樂,特別是我國的文人,而與茶相關的往往都是我國的古典音樂,因為中國人一直秉承著“茶宜凈室、宜古曲”的觀念。
我國的音樂最早始于炎黃時代,我國有許多民間傳說都是與音樂相關的,通過那些傳說,我們可以發現,早在很久以前,我國就已經有樂器了。我國傳統音樂具有較高的造詣,其不但是我國古代人們智慧的一種表現,同時也充分反映出了我國數千年的文明史。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第一部古琴是由伏羲氏制造而成的,黃帝比較熱衷于彈琴,而炎帝則比較擅長編曲,從上古時代開始,人們就比較喜歡音樂。而據《茶經》記載,我國的茶葉也正是在這個年代被發現的。所以說,中華茶文化與音樂的歷史淵源很深[2]。
在最初時期,音樂只是被用作人們品茶時調節情緒的一種背景,以增進人們的精神體驗,讓人們能夠更好地對茶文化的內涵進行品味。隨著茶文化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普及,茶和音樂之間的關聯也變得更加密切了。近代不斷興起的采茶戲、茶舞以及茶歌等,利用中國古典音樂,非常藝術地呈現出了我國勞動人民種茶、采茶的勞作場面,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例如,當代廣為注會的一首茶歌就是《挑擔茶葉上北京》,其將現代音樂和中華茶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為中華茶文化和現代音樂的結合指明了方向[3]。除此之外,最能表現中華茶文化的一種方式就是茶藝表演,在表演茶藝的過程中,往往會根據環境和茶品的不同來選取相應的音樂與之匹配,音樂的融入,不僅能夠使茶藝表演內容變得更加多樣化,而且還能為表演茶藝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2.1 精神內層的共性
無論是欣賞音樂表演,還是欣賞茶藝表演,都是人們追求精神世界的一種表現。中華茶文化和音樂都能帶給人們精神內層的享受。音樂與茶文化都可以培養人們的情操,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多樣化[4]。人們在欣賞茶藝表演或音樂表演的過程中,可以釋放出內心的情緒與壓力、放松身心,使心靈變得清靜平和,進而得到更高的精神體驗。每個人在觀看茶藝表演或音樂表演時的體會都是不盡相同的,音樂表演和茶藝表演都能激發人們無限的想象,所以,中華茶文化和音樂在精神內層是存在共性的。要想深入的了解音樂所蘊含的情感,就必須對故事的發生背景加以掌握,同時必須具備無限的創造能力與想象力,而通過掌握中華茶文化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創造能力及想象力。因此,在開展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中華茶文化與音樂之間在精神內層的共性,利用中華茶文化知識來幫助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
2.2 信息傳遞形式的共性
音樂是傳遞聲音的一種介質,其把各種語言背景、各種文化背景以及各個區域的音樂元素藝術的整合在一起,之后再將其呈現給世人,讓人們感受那些音樂文化。音樂沒有種族之分和國界之分,人們通過旋律與音符就可以體會到創作者的創作目的,繼而與創作者在情感上達成共鳴。例如,中國人民在欣賞貝多芬的《命運》時,盡管大多數對音律并不精通,甚至可能都分不清何種音樂是通俗的,何種音樂是高雅的,然而,透過音樂旋律的跌宕起伏,我們好像也能領悟到命運的反復無常,這就是音樂的神奇之處,其不必言說,人們便可感悟到其中所蘊含的情感。我國古代名曲《梁?!芬彩且粯?,其所闡述的是一段我國盡人皆知的悲慘愛情故事,當將其呈現在世人面前時,全球民眾都能體會到其所表情的無奈與哀傷之情,從而引起所有人的共鳴[5]。
茶香承載著茶文化,其是一種可以感受到的茶文化,與音樂相同,其不受信仰、種族以及國界的限制,也無需任何言語表達就能被所有人所領悟與接納。美侖美奐的茶藝以及千滋百味、沁人肺腑的茶香深深受到亞洲人的熱愛。熱愛茶道的人們利用各種風格的茶具以及各類品種的茶葉,通過茶香把茶文化傳達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在茶藝競技過程中,茶藝表演者是無法利用語言來將對茶的領悟精確的定義或是描繪出來的,但其卻可以深深的感受茶香中所蘊含的茶文化。品茶者也是如此,他們無需茶藝師們的任何言語解說,只需用心去品味與領悟,都能感受到其中所表達的茶文化,而且不同的人對茶文化的感悟都會不一樣。
因此,從信息接受與傳遞的層面來說,音樂與中華茶文化是存在共性的,它們都不會因信仰、種族以及國界而受到束縛,都能直擊人們的內心深處,引起人們的心靈共鳴,慰藉人們的精神和心靈。因為中華茶文化與音樂之間具有相同之處,在理解方面可以互相進行轉移,所以,在對中華茶文化與音樂進行學習時,可以互相借鑒,以便讓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的學習和理解抽象的音樂文化,全面提高音樂教學的效果,同時也可以培育學生的想象力以及欣賞音樂的能力,加強學生對中華茶文化的認識與掌握。
3.1 學唱民歌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較多民族的一個國家,而民歌既屬于我國各個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國音樂界的一顆璀璨的明星。民歌是中國廣大人民在日常的勞作與生活中創作而成的一種藝術,民歌不但將中國各個民族的風土民情充分的反映出來了,而且也將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充分的反映出來了。民歌源自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因為民歌通常都是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勞作,所以,民歌不僅容易傳唱,也比較容易理解。在中華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我國文人和勞動人民也編寫出了許多的茶歌。學生在對茶歌進行學習與傳唱的時候,不僅能夠了解到更多的中華茶文化,同時,通過音樂的形式也能使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多樣化。譬如,宋祖英所演唱的《古丈茶歌》就是一首比較經典的茶歌。古丈是一個茶葉產量較高的地方,當地的茶農在采摘茶葉時常常會即興創作,通過唱茶歌的形式來抒發自身的情感。老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根據茶歌的創作背景來為學生解說中華茶文化,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華茶文化,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的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
3.2 鑒賞音樂
因為茶藝與音樂在諸多方面都存在著相似之處,所以,增強學生鑒賞音樂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學會領悟茶藝表演中所蘊含的特殊美感。在對鑒賞音樂作品進行選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主要選取那些知名作曲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來進行鑒賞。同時,還應當主要選取中國的音樂作品,尤其是我國古典音樂、戲曲以及民歌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鑒賞我國的采茶戲曲。在鑒賞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盡可能地把某些不必要的音樂專業知識忽略掉,盡量拓寬學生對音樂的遐想,以使學生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他們的精神世界能夠得到有效的豐富,繼而使學生在欣賞茶藝表演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體會到茶藝表演中所蘊含的茶文化。與此同時,通過增強學生鑒賞音樂的能力也可以有效的提高音樂教學的效果。
3.3 音樂實踐
音樂教育的開展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如何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音樂教育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其中,學唱民歌與鑒賞音樂僅僅是音樂教育的前兩個部分,音樂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音樂實踐,學唱民歌與鑒賞音樂都是為了給音樂實踐奠定基礎。音樂實踐屬于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在音樂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身的想法與情感投入于其中,并利用自己的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想法、抒發自我的情感,讓學生能夠實現自我突破,從具體事物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全面的提升自我的精神層面。在音樂實踐過程中所經歷的現實體驗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音樂鑒賞能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更好的對茶藝表演中所蘊含的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加以掌握與了解,進而更深入的了解并傳承中華茶文化。
通過對中華茶文化與音樂之間的關聯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中華茶文化與音樂的歷史淵源,而且它們之間的融合更是渾然天成、相得益彰,音樂可以有效的提高人們品味茶文化時的精神體驗,同時,音樂教育也可以中華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而中華茶文化則可以使音樂的文化內涵、感染力以及魅力得到有效的增強,有效的提高音樂教學的效果。因此,對中華茶文化視域下的音樂教育進行探討與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王思思.音樂教育開拓大學生創新思維的研究——以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為例[J].才智.2016(32)
[2]劉曉輝.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6 (2):79.
[3]仇博.淺談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多元文化視野[J].黃河之聲.2016 (15):26.
[4]張迦.淺析非藝術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J].戲劇之家.2016(24):237.
[5]高偉,丁肇來.音樂教師教育專業視域中的鋼琴教學之文化多樣性觀照[J]北方音樂,2011(9):36-37.
劉曉輝(1979-),男,河北保定人,學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