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朱桂銀
(1.河北城鄉建設學校,河北石家莊050031;2.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91)
中國民族音樂與傳統茶文化的協同創新研究
張賢1,朱桂銀2
(1.河北城鄉建設學校,河北石家莊050031;2.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91)
本文首先從三個方面對協同創新的基本內涵進行簡要概述,并就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與傳統茶文化開展協同創新的主要動因進行具體分析,然后據此對中國民族音樂與傳統茶文化的協同創新機制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夠促進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和茶文化的傳播。協同創新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三點: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的有效匯聚;學科的交叉化、分工的跨專業化;治理主體的合作化。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與傳統茶文化開展協同創新的主要動因在于:兩者文化來源的同一性;創新途徑的一致性;文化品牌集群的必要性。中國民族音樂與傳統茶文化的協同創新機制可以嘗試三類策略:舉辦國際性茶文化節和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節;合理融合茶文化旅游與民族音樂;培養茶文化與民族音樂復合型人才。
中國民族音樂;傳統茶文化;協同創新
在人類文化史上,“現代性”指的是18世紀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帶來的所有物質生產力、制度創新、新型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綜合。整體來看,人類現代性的產生是以西方社會價值觀、文化形態、制度吸引力、物質水平等為牽引和先導的一種樣式,因此包括我國茶文化、傳統民族音樂在內的傳統文化都面臨著很大程度上的“適應現代性”的問題,我們可以稱之為“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命題。內在性地來看,無論是傳統民族音樂還是傳統的茶文化,都是在千百年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代表著我國傳統社會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以及審美立場的一種文化共同體。文化意義上的“現代性”講究整體性、同一性、標準性,所以在現代性流行的幾百年中,西方社會主導的文化幾乎成為世界文化的通行范式和評價標準,文化的多元性、個性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們所抹殺。我們認為,在一個帶有“后現代性”的社會形態中,當前加強對包括傳統民族音樂、傳統茶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既是彰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更是在一個“跨文化交際”頻密的時代開展文化話語權爭奪的重要機制;借助于“協同創新”這種形式,我們可以將民族音樂的弘揚和傳統茶文化的創新進行有機結合,用更好的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
當前在任何一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協同創新”都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和廣泛得到運用的治理機制。后現代主義者認為,當前我們處于一個后現代社會,這種社會形態的特點是專業分工的過于細化、社會治理主體的碎片化、風險來源的多樣化、文化行為的多元化等。作為一種應對這種社會形態的對策,近些年來人們提出了“協同創新”的治理思路,它的基本內涵包括這樣幾點:
2.1 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的有效匯聚
在現代性的視角中,社會效率、產業效率和文化效率的產生來源于精細化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分工,因為有效的分工可以充分地調動起不同資源稟賦的主體的比較優勢,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社會分工格局,促進社會產出的增長。然而,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這種高度依賴分工的生產模式帶來了“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的問題,體現在營銷方面就是“生產性營銷”已經難以適應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同時,原來圍繞著這種專業化分工開展的創新資源分配模式也面臨著諸如重復建設、分工有余而合作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面臨著風險來源多元化的問題時,原來的分散化的、專業化的資源配置已經難以適應“復合型風險”的局面。因此,作為一種治理對策,我們需要將創新資源、創新要素進行一個有效的匯聚去整體性地治理后現代社會的風險問題。
2.2 學科的交叉化、分工的跨專業化
經濟全球化時代、跨文化交際時代,創新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和體系,而不再是封閉的科學分工;作為實現資源有效聚集的一種具體機制,在知識動員的方式上協同創新講究“學科的交叉化、分工的跨專業化”。協同創新本身并不否定學科分化、社會分工、專業分工這種形態,而是強調通過一些整體性的機制、整合性的機制來實現對分工的有效整合。我們看到當前任何一個領域的裂變都在朝著這種協同創新的趨勢在發展,原來那種基于專業分工的流水線的串聯式生產方式正在被“分享經濟”下開放的并聯式生產模式所顛覆。同時,作為一種對風險來源多樣性的回應,人們開始動用多學科的智慧、跨專業的視角進行方案的設計。
2.3 治理主體的合作化
協同創新本質上無論采取何種協同方式,歸根到底都需要借助于人的組織才能實現,這就是協同創新的本質所在。外在地來看,協同創新表現為知識、資源、行為等各類要素的有效聚集,但是本質上體現出來的是“以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創新平臺、非營利性組織等為輔助要素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網絡創新模式”。因此,我們看到諸如“XX領導小組”、“XX協調委員會”、“XX產業聯盟”這種多元治理主體形成的合作組織成為當前協同創新開展的最重要組織載體。
在“一帶一路”戰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的過程中,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傳統茶文化都面臨著“現代性突圍”的共同問題,它們協同創新的實施存在著深刻的文化動因:
3.1 文化來源的同一性
在農耕文明社會,社會分工、專業分化并不是一個明顯的過程,例如在傳統音樂和傳統茶文化的文化邊界意義上兩者就不存在著很明顯的芥蒂,傳統社會中的茶文化和傳統音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或者說它們是人們生活世界的一種共時態存在和有機耦合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茶文化音樂既是傳統音樂的組成部分又是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們在體驗茶文化、欣賞茶藝(如茶曲、茶音樂、采茶戲等)、實踐茶道等過程中也往往離不開傳統民族音樂,因為這兩種文化藝術形式都來源于人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整體。
3.2 創新途徑的一致性
協同創新的本意并不是將毫無關聯的兩個要素生硬地歸結到一起進行創新,而是因循著一定的相關性原則,將可以形成有效的合作關系、降低交易成本或者本身具備高度同質性創新途徑的兩種要素進行匹配開展創新的過程。就傳統的音樂來講,它的本質反映出來的是我國傳統農耕文明形態下那種儒家文化提倡的內涵式發展、天人合一的審美享受、價值理性優先于工具理性的倫理體系;同時,茶文化本身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世界貫徹這種倫理體系的一種行為方式,在這一點上講,這兩者的創新本質上構成了“產業集群”,可以合并同類項在創新途徑上實現一種交易成本的節約。
3.3 文化品牌集群的必要性
后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視角和信息閱讀方式是碎片化的,對于文化品牌來講,其影響力的形成往往是借助于特定的集群形式來實現的。例如,我國景德鎮地區的旅游品牌之形成就是借助于景德鎮陶瓷的品牌形成的;同樣的道理,作為中華文化優秀的基因,武術文化、茶文化、民族音樂文化、中醫文化、飲食文化等都可以作為一種品牌集群來綜合性地而不是孤立地、碎片化式地展現給世界,這些文化品牌的整體性、協同性創新更加有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傳統茶文化都是適應農耕社會慢生活節奏的藝術產物,都是勞動者在生活實踐中創作出來的藝術結晶,都代表著一種內斂式的文化修為,同樣地也都面臨著現代性轉型、走向世界、走向國際的時代任務。作為這種轉型的可行路徑,協同創新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4.1 會展經濟:舉辦國際性茶文化節和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節
會展經濟,也被稱為展覽經濟,是分享經濟的一種實現方式,近些年來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從區域性走上國際性、從地方品牌走向國際品牌的重要平臺。會展經濟本身也是多要素協同、多資源匯聚、多主體參與的協同創新形式。借助于國際性的茶文化節、民族音樂節,一方面可以將弘揚茶文化、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共時態的國際化推廣;另一方面又可以壯大我國傳統文化的創意產業發展,為文化的協同創新提供有力的經濟基礎。
4.2 體驗經濟:茶文化旅游與民族音樂的融合
作為一種協同創新形式,產業融合、產業整合是一種重要的協同途徑。當前無論是我國茶文化還是民族音樂文化在面對外國人時面臨的共同問題之一是“博大精深”讓人“諱莫如深”,如果不是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中華茶文化和民族音樂發生的特定生活情境,人們往往不會對這種藝術產生內在的親和力。因此,在當前我國茶文化旅游產業日益壯大的背景下,完全可以將民族音樂產業與茶文化旅游產業進行融合發展,讓消費者在體驗中獲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感知。
4.3 人才經濟:茶文化與民族音樂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協同創新最為本質的特點是人的創新。在長期的專業化、分工化教育理念下,人才的培養模式都是定位于“專才”,在短時間內這種專才教育或許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面向一個講究協同創新、跨專業創新的背景下,復合型人才是承擔協同創新的最關鍵載體。對此,我們建議可以在高等專科學校或者高等院校中試點開展諸如雙學士、雙碩士之類的教育,鼓勵學生們跨專業選修相關課程,鼓勵學生開展跨學科的學術研究,從而為促進我國傳統茶文化和民族音樂文化的協同創新奠定人才基礎。
[1]孫立坤.整體性治理中政府與NGOs間信任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王海建.協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路徑[J].探索,2013(1):139-140.
[3]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2):162.
[4]吳艷坤.對中國會展經濟發展的認識與思考[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2(5):57-59.
[5]孫麗娟.傳統茶文化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福建茶葉, 2016,38(9):394-395.
張賢(1981-),女,河北邯鄲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人力資源管理。朱桂銀(1978-),女,吉林蛟河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