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麗
(冀中職業學院,河北定州073000)
我國傳統采茶音樂的繼承與發展
閆麗麗
(冀中職業學院,河北定州073000)
采茶音樂是中國傳統采茶文化的一部分,是基于民族采茶文化發展起來的,最初的采茶音樂,就是茶農在勞動的過程中傳唱的音樂,他們借助哼唱民間小調的方式,緩解身心的疲勞,歌頌美好的生活。這種民間小調隨著茶文化的發展,其形式也逐漸豐富起來,演唱也更加規范化,進而形成了傳統采茶音樂。在當代社會,采茶音樂依舊是一股清流,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當代人民應該繼承和發展的藝術形式。本文針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進行幾點研究。
傳統采茶音樂;繼承;發展
采茶音樂與采茶戲不可分割,中國戲曲歷史悠久,戲曲種類豐富,其中戲曲音樂都興起于民間。最初,農戶在采茶的過程中,以小調、彩燈音樂為演唱形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茶歌,從茶歌又演變為茶戲,正是因為這些特色,使采茶音樂區別于其他音樂形式,成為茶文化傳承發展中的重要部分。在未來發展中,采茶音樂形式與內涵也會不斷創新和豐富,研究傳統音樂的發展歷史,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繼承。
采茶音樂是對與采茶文化相關的一類音樂的總稱,包括采茶歌、采茶戲音樂、采茶舞音樂等等。采茶音樂主要是在我國江西省贛南山區一代流行,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有種茶的地方,就必然有茶歌的存在,一般在中國南方地區,比較流行茶歌。當然,采茶歌是采茶音樂的代表,它是在人們生產勞作中演唱的歌曲,勞動強度、勞動環境與其他勞動存在顯著區別,因此,采茶音樂的形式以小調為主,開始的時候,人們勞作時演唱歌曲,主要為了緩解疲勞,消除勞動中的苦悶,增添勞動樂趣,但是隨著茶歌的普及和流傳,演唱茶歌逐漸成為了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并開展自身體系,采茶音樂以茶歌為主,特點旋律悠揚、優美動聽,通常茶音樂都是與舞蹈相配合的,當地將這種舞蹈稱之為茶舞,這種藝術形式最初是在中國福建龍巖一帶出現,并流行發展起來,歷經了100多年的歷史,發展為今天的“采茶燈”舞蹈表演形式。在湖南很多當地的民間舞蹈和歌曲,都與采茶音樂有關。比如“地花鼓”就是從“采茶調”發展而來的。這些孕育和流行采茶音樂的地區,不僅將采茶音樂視為緩解疲勞,釋放情緒的手段,而且在很多重要的節日中,他們也會通過演唱茶歌,表演茶舞,表示自己對美好生活向往,以這樣的形式歡度節日,所以說,中國采茶音樂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說到采茶音樂,必然要與采茶戲、采茶舞聯系在一起,研究采茶音樂的文化內涵,也需要結合采茶舞、采茶戲一同分析。在傳承中國傳統采茶音樂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確其發展歷史,摸清其發展脈絡,這樣才能夠更好促進其發展。下面對我國采茶音樂的整體發展歷程進行分析:
1.1 唐朝之后,茶文化進入了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宋元兩代,在中國很多地區開始逐漸興起“唱茶”的習慣,這是在采茶劇的基礎上形成的,甚至有些作品直接使用《采茶歌》這個名稱作為曲名。從現今保存下來的資料來看,以“南呂”曲調為基礎的采茶音樂較多,比較具有代表的有《閨中聞杜鵑》、《夏日》等等,這些曲目都是以連套為主的唱法,宋代的時候,形式更加多元化,開始出現了一些散曲作品。但是現存的元曲詩文已經不多,基本沒有流傳下來,也不能作為依據對當時的采茶音樂旋律和形態進行研究了。進入元朝之后,采茶歌逐漸普及到民間,現有的記載中,并沒有元代的曲譜,只有清代相關的曲譜。元曲散曲的“采茶歌”只是詞,是沒有調的。在《九宮大成》中的記載,則是有調卻沒有詞。但是詞與元散曲之間的區別很大。通過對《九宮大成》中高大石調正曲《采茶歌》及南呂《采茶歌》的對比發現,在明清乾隆之前就已經有“采茶歌”曲牌,之后《九宮大成》中很多內容被從新編輯,能夠確定我國在9世紀到18世紀之間,已經有4000多首茶類歌曲,但是何時創作、創作的內容是什么,卻并且記錄全面。
1.2 當代的很多學者,對《九宮大成》進行研究,發現“采茶歌”與清明時代的采茶戲進行對比,并證明了兩者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這種聯系是傳承的關系。在研究中國采茶歌的過程中,很多學者發現,不同地區由于文化環境、民俗、民情的不同,所形成的采茶歌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20世紀中后期,為了要搜集編輯《中國戲曲志》的素材,相關學者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普查采茶劇的起源與發展,也就是這個時期,中國采茶音樂的歷史逐漸被梳理清晰。
1.3 在理清中國采茶音樂的發展歷程后,江西在采茶歌、采茶舞、采茶戲歷史中的地位也被奠定了。在當代茶歌、茶舞已經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采茶戲。采茶戲就是采茶歌的基礎上形成,人們在田間地頭,哼唱民族小調,歌曲非常短,一般只有四句,而后逐漸完善發展成為了一種聯唱的形式,又被命名為“十二月采茶歌”,也就是能夠從一月一直唱到十二月,由于采茶歌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采茶歌開始被民眾與當地的民間舞蹈融合在一起,并逐漸走入了中國傳統節日,在元宵節的時候,這種形式被引入到燈彩中,以采茶燈方式為群眾表演,這個時候墳童扮成采茶女,每個隊伍的人物約為8-10人,同時需要2名長者,他們手握花籃,一邊唱歌、一邊跳舞,歌詞的內容都是以茶事為主,這個時候的采茶歌就是從傳統民族歌舞演變而來的。
茶文化在中國歷經了4700多年,其中經歷了無數朝代的更迭,以及文化的變遷,直到今天才成了獨具中華民族特色,以及世界影響力的中國茶文化體系。可以說,中國茶文化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歷史積淀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最閃耀的明珠。采茶音樂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形成并發展起來的。采茶音樂的價值在于,它是中國勞動人民自發創造的,是完全基于民族、民俗、民情基礎上形成的茶文化形式,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易于傳唱。同時,采茶音樂又兼具了中國戲曲的特點,是極為獨特的文化藝術類型,作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我們,有責任將中國傳統文化一同傳承下去。
2.1 強化茶文化交流與發展,為茶音樂傳承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茶音樂傳承中承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是茶音樂發展與成長的土壤,因此不管是各區域文化部門,還是教育部門,都應該積極承擔起茶文化普及與教育工作,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應該積極引入茶文化,通過茶文化的滲透與普及,逐漸完成當代教育與茶音樂的結合。比如,目前很多學校,在體育教育中就開始引入采茶戲、茶燈歌等形式,并將其改編為當代學生十分喜歡的健身操,通過這樣的結合,不僅將中國傳統茶文化,茶音樂傳承了下來,還對當代教育起到了一個良好的促進作用,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完美結合的典范,即豐富了當代教育課堂內容,陶冶了學生情操,實現了原本學科教學品質的提升,也推動了中國傳統茶音樂的傳承,使現代學生更加了解茶文化,熱愛茶文化。
2.2 茶音樂與茶藝、茶道的結合
同樣是茶文化有機組成部分,茶音樂還能夠與茶道、茶藝相結合,這樣的組合,可以更加凸顯茶文化的特色,也更加便于地方群眾接受,根據每個地區的文化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音樂,這種方式也能夠是茶音樂走出地方,在其他地區內被熟知,從而達到茶音樂傳承與交流的目的。
2.3 茶音樂與當代素質教育學科的結合
2.3.1 與體育教育的結合
茶文化與現代體育運動相結合,是多年來我國體育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結晶,它具體表現在,采茶舞的改編、茶文化傳統民族項目在體育課堂上普及,茶道、茶藝與體育賽事的結合等等。同樣的,將茶音樂進行改編,融入體育游戲或者是健身操之后,也可以豐富體育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引入了這些茶音樂以后,我國體育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學生通過欣賞各種茶藝表演,進行茶音樂相關的體育運動,會更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以及體育精神,教學環境更加輕松,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不管是身體素質還是道德品質都會得到提升,這就是現代體育素養的回歸,學生不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參與體育活動,而是發自內心,源于興趣和熱愛去參加體育運動,并能夠從這些傳統體育項目中獲得心靈的感悟,只有做到了這些,才算是實現了體育教育的意義。
2.3.2 與音樂教育的結合
以《又是八月桂花開》為例,此歌曲充分展現了人民群眾的情感,同時也展現了當地的區域文化色彩,茶音樂改編之后,在當代音樂構建中包括節奏韻律、高音材料以及結構組織等方面也有了更具時代性的發展。在此曲中,洋溢著十分濃厚的新區風格,歌曲的結構、韻律方面也是創新的典型,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新茶燈歌作品的節奏韻律,還是以順分型節奏為主,但是在逆分型方面的使用已經有了突破,因此目前順分與逆分相結合的歌曲很多。兩者的揉合有效強化了作品節奏的豐富性,為時代的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樂句組織上,突破了傳統茶燈歌單一,整齊的韻律,引入了樂句和長短句的結構,從而突破了音樂結構上的平衡感,極具時代感與韻律性。
中國茶文化歷久悠久,這是因為茶文化形式多元化,內涵豐富,在茶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茶文化形式不斷創新和變化,其內涵也在不斷完善。到了今天,茶文化的形式與內涵,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取向和要求,這與中國人民對茶文化的傳承發展密不可分。本文研究的是采茶音樂,作為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它起源于近代,研究采茶音樂的發展與繼承,能夠推動茶歌、茶舞、茶戲的普及,同時也能夠促進區域經濟文化的繁榮,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面,也同樣具有非常巨大的現實意義。
[1]張婷.新時期采茶戲音樂的繼承與發展研究[J].福建茶葉,2016(3):337-338.
[2]章樂貝.探析龍巖歌舞《采茶燈》中茶文化之精髓“和”[J].福建師范大學,2013(6):13-15
[3]王愛生,夏冰.談贛南采茶戲音樂的繼承與發展[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8):258-259.
[4]蔣燮.贛南客家傳統采茶戲《睄妹子》的音樂文化考察與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2014(4):24-26
[5]張莉恩.壯族采茶戲的生存現狀及其保護與發展研究[J].廣西大學,2014(7):48-50
[6]李明溪.采茶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研究[J].福建茶葉,2016(3):301-302.
[7]許濤.采茶戲的音樂特點論述[J].福建茶葉,2016(3):380-381.
閆麗麗(1982-),女,河北定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