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東(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廣西南寧 530226)
廣西茶葉與坭興陶聯動發展策略研究
汪曉東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廣西南寧 530226)
本文選擇聯動發展的分析視角,通過廣西茶葉與坭興陶產業之間的關系,具體考察廣西茶葉的歷史淵源以及影響坭興陶產業的發展因素。當前中國面臨的許多產業發展問題都是由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問題在特定的歷史與空間場域共同作用下生成。例如廣西茶葉歷史悠久且品質特殊,其制作工藝堪稱一流。但由于交通及地理位置等諸多的限制,其產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本文認為需要樹立生態立省的戰略,從而加強基礎產業建設地穩步推進,提升政府的文化決策力、資源整合分配與多元管理能力,推進廣西茶葉與坭興陶產業的協調發展。
廣西茶葉;坭興陶產業;聯動發展策略
廣西茶葉的歷史淵源流長,最早可追溯至戰國到秦漢末年。1999年新修的《廣西通志》也認為“廣西茶葉早在秦漢之間即有栽培,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源遠流長,至唐大盛……”[1]。廣西雖早有野生茶樹的種植經歷,但由于知識文化等諸多限制,后由楚人或秦人借軍事或政治行動之名將茶葉帶入廣西境內,至此茶葉與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俗等均發生了密切聯系。廣西茶葉在經過外來統治者的茶葉知識技術的啟蒙后,茶葉的價值也以此為縣城地名的形式間接予以認可,宣告了繼荊楚、巴蜀后廣西成為新的茶葉發展地域。在唐代,廣西茶葉的發展達到了鼎盛繁榮的時期。據此史料可以得出結論:廣西象山一帶的茶葉在屬于全國八大茶區之一的嶺南茶葉中占有一席之地,足以說明以象山為代表的廣西茶葉在唐代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兩宋時期,由于宋與北方少數民族(遼、金、西夏等)戰爭頻發,經濟重心隨之南移,加之被宋廷派往廣西的官吏如季師中、陳堯史等都對廣西實行勤于農事、墾荒開渠等農業鼓勵政策,西南的茶馬互市使茶葉的需求量大幅提高,修仁茶借由李綱、鄒浩等名人之手成為廣西茶葉中的名品。閑人墨客都對修仁茶贊譽不絕:“北苑龍團久不嘗,修仁茗飲亦甘芳。夸研斗白工夫拙,辟瘴消煩氣味長。江表露芽空絕品,蜀中仙掌可同行。從容飯罷何為者,一碗還兼一炷香”[2],“茶選修仁方破碾,簦分吳洞忽當筵。君漠遠矣知難作,試取一瓢江水煎”[3]。這一系列因素更進一步促使廣西茶葉走向了新的繁榮期。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對廣西采取賦稅折銀征收的經濟政策,這使廣西境內商品流通速度大幅提高,具體可體現為茶葉貿易的日益頻繁以及規模較大的茶葉經濟帶、茶產區的形成。平梧道茶業經濟帶轄梧州、平樂、桂林三府主要是生產綠茶。嘉慶五年《廣西通志》卷之九十二輿地略十三物產四:“浮州府,西山茶,出桂平西山。龍山茶,出貴縣龍山”。卷之一百四山川略山:“貴縣,龍山,縣北五十里……山產茶,沙江出焉”[4],潯江流域茶產區所生產的桂平西山茶和覃塘毛尖茶其有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等優勢,其品質和聲譽均為尚品。左右江道土茶山茶經濟帶因其種植栽培和制作技術較為落后,故其茶葉的出產量較為稀少,大多以本地消費為主。自明清以來,隨著茶葉生產技術的提高,茶產量日益劇增,茶葉貿易逐漸頻繁,廣西茶葉進入鼎盛時期。
坭興陶,古稱越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學名紫泥陶。《欽縣志》載:“欽州陶器諒發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5]。回顧這1000多年的歷史,坭興陶歷經唐朝的興盛,宋、元、明時期的萎縮,直至清朝道光年間藝術陶的突顯,促使其進入一個發展的鼎盛時代。距今100年來,欽州坭興陶作品屢獲殊榮、揚名海內外。
2.1 制約廣西茶葉發展的因素
2.1.1 廣西茶葉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程度較低,缺乏科技競爭力。廣西茶葉是以小規模家庭作坊為主的經營管理模式,生產設備陳舊、衛生條件缺乏標準、生產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低端、市場競爭力薄弱、經濟成本較高、經濟效益堪憂。因廣西茶葉的科研起步較晚,茶農和茶企人員的科研能力弱、科研領域狹窄、創新技術匱乏。這最終導致廣西茶葉在國內茶行業缺乏核心影響力。
2.1.2 產業發展不均衡,缺乏品牌效益。具體體現為:茶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和茶葉品種發展不均衡。廣西茶葉大都以綠茶為主,其他品類的茶葉如紅茶等發展速度緩慢,茶農和茶企人員對其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廣西茶葉未形成自有包裝和銷售渠道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市場份額占有率低;例如廣西歷史名茶,如南山白毛茶、覃塘毛尖、開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等,基本未形成產業化或基本處于失傳狀態,這些均給廣西茶葉的發展造成巨大的阻礙。
2.1.3 綠色壁壘。近年來,歐盟的農藥檢測標準越來越嚴苛,其中2008年頒布最新的農藥殘留標準(EC149/2008)中顯示新增MRL標準170多種,截止目前為止歐盟所制定的食品MRL標準共計886個之多。面臨嚴苛的農殘指標要求,廣西茶葉出口量劇烈下滑,新的“綠色壁壘”隨即出現。這對廣西茶葉產業發展設置無形的屏障其所面臨的農殘問題和衛生質量問題,則越來越成為需要攻克的難關之一。
2.2 影響坭興陶發展滯后的因素
2.2.1 投入資金有限,缺乏必要的發展規劃。欽州坭興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是具有特色的傳統民族工藝美術品,但地方政府和當地百姓對其缺乏重視,對其投入的資金和科研技術力量嚴重不足,未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去扶持發展坭興陶產業。
2.2.2 技術人才匱乏,綜合素質較低。技術資源是第一生產力。坭興陶最早是由壯族傳承而來的民間傳統工藝,經過時間的錘煉和藝人的推陳出新,使其具有陶土特別、窯變神奇、浮雕精美等特征。目前,坭興陶產業面臨著人才短缺、技術薄弱等問題,坭興陶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制陶理念與技術的創新。
廣西茶葉和欽州坭興陶均屬于具有“廣西元素”的特色產業,如可將兩者聯動發展,必然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坭興陶茶具實乃茶具中尚品之作,具有不含毒性、保持茶色香味俱全等特征,廣西茶葉具有歷史悠久、風味醇正等特色;二者的聯動發展可使其取長補短,共同構成文化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3.1 企業
規模經營,實施品牌戰略。廣西茶葉和欽州坭興陶產業需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品牌效應,如利用國內外各大展銷博覽會的契機,攝制廣西茶葉和欽州坭興陶產業的專題紀錄片,為兩者的聯動發展增加故事性和趣味性,特別是要將其與欽州港、劉馮文化、名人墨客所記錄的茶葉史相結合,共同打造茶葉和坭興陶的綜合效應,不斷擴大兩者的品牌文化元素。積極營造茶文化和坭興陶文化氛圍,其中囊括標志性塑像雕刻、產品展示一條街等內容。廣西茶葉與坭興陶產業文化群可聯通桂中、桂東、桂東北、桂南、桂北等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對廣西茶葉和坭興陶進行藝術創意設計和開發經營,創立文化符號形成文化產業鏈,打造具有“廣西元素”的文化品牌,實現產業發展與傳統文化傳承共同推進。
3.2 區域
整合與開發廣西茶葉和坭興陶產業文化資源。工業技術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廣西茶葉和坭興陶文化作為廣西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可能失傳或消亡的傳統制作技藝必須加強挖掘、整理和研究,尤其是對年事已高的傳統制作工藝大師的保護和研究勢在必行,以保護傳統制作技藝的原汁原味。增加經費投入,加大對廣西茶葉和坭興陶文化保護力度,可借鑒國內外傳統文化先進保護理念,盡快建立廣西古茶古陶歷史文化生態村,打造廣西古茶古陶遺址公園或博物館,建設“千年古茶古陶城”,最大可能性地復原制茶制陶的作坊、窯房等,展示傳統古茶古陶的生產制作流程,進行體驗式的參觀與展示,最終達到兩者的有效保護和利用。加強廣西茶葉協會與坭興陶協會的互動,建立聯動合作,共同建立品牌效應。行業協會需建議學校-企業-政府-市場等機制,加強產學研結合,制定各行業的經濟管理技術標準,制定廣西茶葉和欽州坭興陶的冠名許可標準,對于違規行為依照相關法規條例進行處罰。整合高校的科研資源,建立古茶古陶研發中心,力爭以新技術材料為支撐點,健全古茶古陶的新技術研發基地,建立對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職中專等應用型技術學校的人才培養基地,提高其科研質量和教學水平。
3.3 社會
加大循環經濟的科技研發力度,促進廣西茶葉和坭興陶可持續發展。通過科技創新,確立茶葉和坭興陶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控制農藥及其他污染源的之用,提高廢棄物的循環使用效率。政府應因地制宜,建立有關循環經濟的地方性法規和標準條例,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風尚。一定要加大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倡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倡導規模經營,建立茶葉園區,將零星的傳統工業作坊有機統一,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積極應對“綠色壁壘”。
鑒于此,筆者認為,首先有意識地整合廣西茶葉和坭興陶產業聯動發展,更好地推進循環經濟產業的建立;其次,當今廣西的產業發展要到地域邊界的束縛,有效整合兩者產業優勢;最后,文化產業的區域集群化意識在現今需重新被加強,把握機遇、創新規劃,整合資源、全面發展。
[1]廣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廣西通志·農業志四[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306.
[2]關立勛.中國文化雜說·茶酒文化卷四[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523.
[3]鄒浩.道鄉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4]謝啟昆,胡虔.廣西通志[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1800.
[5]陳德周.欽縣志[M].中華民國三十五年石印本.欽州市地方志辦公室藏.
2017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
汪曉東(1981-),男,江西南昌人,碩士,講師、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廣告設計、包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