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茹(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以茶文化為例談中國文化的翻譯與傳播
高小茹
(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翼",其翻譯與傳播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具有積極的推進意義。本文探討了茶文化翻譯與傳播的時代背景,而后從利用國際漢語教學平臺、抓好茶學作品編撰與翻譯、促進茶葉貿易與茶文化旅游開展、加強國際茶學組織合作以及創新茶文化宣傳途徑等五個方面,分析了茶文化以及中國文化翻譯與傳播的實踐路徑。
茶文化;中國文化;傳播;翻譯;實踐路徑
茶起源于中國,擁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相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茶文化。茶文化是儒釋道精神、中醫藥理學以及農耕文化哲學的結晶,凝聚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以和為貴、回歸自然、萬物化一、寧靜致遠的文化精髓,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我國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我國文化形成、發展和傳播的重要依托,也是中華民族傳承與延續的文化保障,通過對外翻譯活動實現我國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是增強我國文化影響力、推進我國文化國際性傳播的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與世界市場緊密接軌,隨著茶葉商品貿易的不斷擴大,茶文化在國內外掀起了研究熱潮。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大外交活動中多次提到茶文化,指出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要抓住時機,積極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宏偉戰略目標。許嘉璐先生針對我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出了“一體兩翼”的學說,其中,“一體”即中華民族宇宙觀、價值觀、倫理觀、審美觀的內涵意義,“兩翼”分別為中國醫學和中國茶文化。許嘉璐認為,茶文化是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無數種文化形態之中最全面、最系統、最具體、最切身也是在世界其他地區具備一定影響力的,能夠以其獨特的魅力彰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品格,茶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既是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我國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
縱觀歷史,茶自古以來就是代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和平友好使者,承載著茶文化的精神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激發了各地人民的飲茶興趣,同時也催生出一系列各有千秋的茶文化形態。我國早期茶文化的對外傳播路徑大致是與絲綢之路(或是茶葉之路)相輔而行的。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歷史、放眼未來,提出“一帶一路”的文化戰略構想,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貫通古今、連結中外,賦予古老的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生態一體化、軍事和平化的時代,中國茶文化應當積極運用其國際化屬性及其“自然”、“和諧”的文化內涵,全面貫徹“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努力發揮茶文化在建設美麗世界、和諧世界的過程中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增強我國傳統文化的張力,促進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與發展。
古往今來,文化交流都是兩國之間政治、經濟交往的先行兵,“一帶一路”的設想也要倡導“文化先行”的理念,從人文領域抓起,做好我國文化的翻譯和傳播工作,在世界范圍內大力弘揚以茶文化和中醫藥文化為典型代表的中華文化,通過強有力的國際人文交流,實現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
第一,要利用好國際漢語教學這一平臺,將茶文化乃至中華文化作為中國文化教學的核心內容,幫助外國友人更好地理解我國文化。漢語的國際推廣一直都是我國文化軟實力搭建的重要部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漢語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漢語熱”實現了全球性的持續升溫,作為中華文化推廣的重要基地,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成立起來。迄今為止,全球已有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近五百所孔子學院以及七百多個孔子課堂,借助這一平臺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外國學生人數已經超過一個億。2014年,世界上第一所以茶文化傳播為品牌特色的孔子學院在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大學成立,同年,孔子學院總部與國家漢辦正式授權浙江農林大學為漢語國際推廣茶文化傳播基地。可見,我國茶文化傳播已經跳出了單純依靠書籍翻譯的傳統模式,開創了有效互動、多維發展的新型傳播路徑。在各孔子學院中,國家漢辦可以通過巡演、巡講和巡展等多種趣味性強、參與度高的宣傳項目積極推廣茶文化,比如將國內的“全民飲茶日”發展成為“世界飲茶日”,在央視國際漢語大賽“漢語橋”節目中,將茶文化納入考核范圍,實現茶文化宣傳的常態化發展。另外,為了保障文化教學的準確性與嚴謹性,國家漢辦應當促成國內外漢語國際傳播基地之間的聯動模式,打造一支文化素養高、漢英水平好、交際能力強的國際師資隊伍,定期開展茶文化系列培訓,培養國際中高級茶藝師與品茶師,展現茶文化的獨特魅力。還要充分發揮國內外文化合作院校的作用,在可控范圍內擴大留學生招收以及中國學生輸出的規模,以教育交流的方式促進文化的對外傳播。
第二,要注重茶文化書籍的編纂與翻譯。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相關的文化專著卻為數不多,人們能夠想到的往往只是有“茶文化百科全書”之美譽的《茶經》、《續茶經》,以及當代作品《中國茶文化經典》、《茶人三部曲》等,與詩詞歌賦、書法藝術等文化形式相比,可謂是寥寥無幾。所以,茶文化相關組織和機構應當積極號召國內外茶學專家盡快整合國際各大博物館和圖書館中與中華茶文化相關的材料,貫通世界茶文化歷史,研究探索中國茶文化與世界茶文化的共通性與差異性,編著一部以中國茶文化為核心或源泉的世界茶文化大全,增強外國讀者的文化認同感。針對對外茶文化教學,相關教育專家應當努力開發出一套系統、完整的茶文化教材體系,以文化性、時代性和趣味性為主要特征,編著多語種、有特色的茶文化圖書,注重茶文化與各國本土文化的接軌,促進相互認知與理解。與此同時,中國翻譯家協會應當看到茶文化翻譯對于我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意義,積極培養一批優秀的茶文化翻譯人才,充分利用現有文化研究成果,篩選出一系列優秀的茶文化作品進行翻譯和推廣,優先宣傳那些在國外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茶書畫、茶詩詞以及茶文化作品,比如上文提到的《茶經》、《續茶經》等,以加速茶文化的傳播,還可以對我國民間流行的茶戲、與茶文化相關的戲劇作品如《茶館》等通過準確的、接地氣的翻譯搬上外國舞臺,以外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對茶文化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展現,積極推進外國人民對于茶文化的理解和認可。此外,在信息網絡技術急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運用好網絡傳播平臺,由一支國際化的茶文化團隊搭建具有較強權威性的茶文化國際宣傳網站,整合散播在網絡上的茶文化資源,建立茶文化網絡資源庫,開發茶文化網絡課程,錄制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網絡學習資料,形成針對國內外各大茶學研究機構的多語種、多維度的文化傳播平臺。
第三,要以茶葉貿易為依托,以茶文化旅游為特色,大力推動茶文化的國際傳播。茶葉是茶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數世紀以前茶文化進入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主要渠道。如今,我們仍然要好好利用這一渠道,依托我國豐富且優質的茶葉資源,打造自主品牌,保證茶葉品質,不斷擴大茶葉貿易,通過茶葉包裝與宣傳文字,大力提升茶葉的文化性、民族性與歷史性,增強我國茶葉產品的文化特色及附屬價值,提高市場競爭力,使茶文化與茶葉貿易在相輔相成之中迅速發展。另外,旅游業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旅游合作能夠以休閑娛樂的方式向外國游客展示我國文化的歷史與內涵,促進外國游客對我國文化的理解,因此,茶文化大花園也應當借助旅游業的肥沃土壤,努力開發生態茶園觀光游、茶文化歷史探索游、茶文化基地學習游等諸多形式與路線,挖掘茶文化之中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打造具有古典絲綢之路特色的精品茶文化旅游項目,加強游客對古今茶文化的全面理解。以杭州茶文化旅游為例,杭州是我國名茶西湖龍井的故鄉,被譽為“中國茶都”,在茶文化國際推廣的大背景下,杭州市政府及茶文化組織以龍井品牌活動為載體,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城市與港口結為茶文化宣傳的姐妹城市,積極打造茶文化專線旅游品牌,定期開展茶文化宣傳與交流互動,開設茶藝館與茶文化體驗館,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元素,打造4D茶文化宣傳影院,大力培養高素質的茶文化旅游人才,充分運用茶文化旅游資源,積極開發既實用又有收藏價值的茶文化相關產品,逐步把杭州打造成為“世界茶都”,成為我國茶文化對外宣傳的一大基地。
第四,要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以及國際優秀茶文化研究機構的深度合作,集合各國茶文化愛好者與專家學者,借助國際茶文化專刊與學報等平臺,共同探索和創新茶文化國際交流與推廣的新型模式。對內,應當加強對中華茶文化的保護與挖掘,鼓勵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研究,提高文化傳播的實力與水平;對外,應當加強中外茶文化的比較研究,積極吸納各國茶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與各國茶學研究組織形成體系,齊心協力打造茶文化國際交流的良好氛圍,在“一帶一路”的相關區域輪流舉辦國際茶學研討會,積極發揮各國茶學研究人員的聰明才智,增進交流、集思廣益,做到“天下茶人一家親”,共同探索出一套切合實際、操作性強、認同感高的茶文化傳播及對外翻譯方案。要注重培養一支國際化的茶學研究隊伍,做好新老交替的任務,加快培養年輕茶學研究專家,提高他們的外語應用水平,同時保障各國研究人員的定期合作交流,利用重大節日、活動、慶典、名人等對茶文化進行自然的文化宣傳,建立人文交流的長效機制。另外,我們應當認識到海外僑胞對于茶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目前,世界各地都有華人的身影,他們對我國文化擁有透徹的認知和深刻的認同,是我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一支特殊力量,特別是來自福建、廣東等地的僑胞,他們對茶文化的理解甚至高于很多國人,因此,我們要積極發揮海外僑胞的文化宣傳力量,政府及相關文化組織要加大統籌與協調服務的力度,為茶文化的國際傳播營造良好的人力與物力環境。
最后,要積極探索茶文化傳播及對外翻譯的嶄新模式,實現文化發展道路的創新與變革。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適應時代的變遷,積極主動地進行創新與變革,才能夠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對于茶文化的國際傳播也是如此。我們要以茶文化為宣傳活動的靈魂和主心骨,嘗試打造一種強調互動、交流與體驗的文化活動與培訓模式,把茶文化以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與演繹形式傳遞出來,創新茶文化的藝術呈現形態。例如,大型舞臺藝術表演《中國茶謠》把茶文化所蘊含的豐厚歷史底蘊轉化為生動明朗、不分國界的藝術表演作品,以其震撼的視聽效果和動人的故事脈絡吸引了國內外觀眾的目光,讓他們對茶文化有了別樣的認知和體驗,甚至可以推動他們去主動了解中國茶文化,毋庸置疑具有極大的傳播潛力。另外,我們還可以借鑒好萊塢電影、百老匯音樂劇以電影和戲劇表現西方文化的方式,以影像為傳播載體,更加自然地傳播茶文化。例如,我國廣電總局與茶文化研究組織共同錄制的《茶葉之路》、《天賜普洱》、《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專題影視作品走入國際舞臺后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良好反響,這都是我國茶文化借助影像之力加速傳播的成功實踐,為后續更多更好的作品開發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也為我國茶文化的復興之路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
[1]余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農業考古,2005 (4):7-18.
[2]張琳潔,龔淑英.茶的物質屬性和茶文化的思想背景[J].茶葉,2003, 29(4):230-232.
[3]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發展現狀及主要趨勢分析[J].農業考古, 2004(2):107-111.
高小茹(1982-),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