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狄更斯作品中的茶文化
張雨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其創作深受英國茶文化影響,常借助茶文化元素塑造人物形象、促進故事發展。本文介紹了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茶文化的由來及特征,分析了狄更斯與茶文化的歷史淵源,并從渲染家庭氛圍和刻畫人物形象兩個方面,闡釋了狄更斯作品中茶文化的意義所在。
狄更斯;作品;茶文化;維多利亞時期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意志、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具有極強的表意功能,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十七世紀中期,茶葉傳至英國,以其獨特的藥用價值獲得了上層社會的關注,加之凱瑟琳皇后酷愛飲茶并首創貴族飲茶娛樂,茶葉曾一度成為“萬金難求”的奢侈飲品。后來,隨著茶葉貿易的不斷擴大,茶葉逐步進入尋常百姓人家,中國茶文化也在英式文化的影響下發展成為英國茶文化,它以高貴、優雅的下午茶文化為代表,對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文學等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英國,茶葉擁有“靈魂之飲”的美譽,被贊為“繆斯之友”、“眾神之甘露”,不僅是詩人創作的靈感源泉,也是小說家、散文家播種耕耘的肥沃土壤。在英國茶文化的熏陶下,與茶相關的情景頻頻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中,與人物的性格、生活、經歷緊密融為一體,令作品的羽翼更加豐盈。作為維多利亞時代最為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一代文豪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中自然也少不了茶文化的身影。
維多利亞時期即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時期,時間通常被定義為1837年至1901年,它是英國工業革命發展的頂點,也是大英帝國走向世界巔峰的時刻,英國的經濟貿易量占據全球貿易份額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將英國推向“日不落帝國”的寶座。資產階級工業革命的順利進行促進了英國經濟、科技、文化和藝術的共同繁榮,文化藝術水平的提升則促使英國人民更加看重生活的品質與品味,更加注重個人的修養與完善,于是,人們格外追求那些對身心健康有益、能夠突出個人精神層次的事物與活動。茶葉作為一種飽含文化色彩的綠色健康飲品,自然就引起了英國人民的關注。中國是茶葉原產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與出口國,以往茶葉一般是經由商人少量帶入英國,新航路的開辟以及中國諸多通商口岸的開放都大大增加了茶葉貿易量,茶葉漸漸成為一種大宗消費產品進入英國市場,而英國也頗為神奇地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茶葉消費國。
維多利亞時代又被譽為“英國下午茶的時代”。關于英國下午茶的由來有這樣一種說法,按照英國的餐飲傳統,午餐比較簡單,晚餐較為豐富,且兩餐之間間隔較長,一般午餐在十一點左右進行,晚餐經常要到晚上八九點鐘,人們就難免會在下午感到饑餓難耐。相傳維多利亞女王的好友、公爵夫人安娜為了打發無聊漫長的下午時光,就會在下午三四點鐘邀請貴族女性到家中做客,用上好的茶葉和精致的點心來招待她們,一邊聊天敘舊,一邊品嘗美食,既能增進朋友之前的感情,拓展社交圈子,了解最新消息,又能夠填飽肚子,享受愜意的午后時光,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很快這一做法就在貴族社會流行開來,貴族式的下午茶文化開始形成。十八世紀中后期,茶葉大量進入英國并在平民百姓中迅速普及,成為“國民飲品”,下午茶文化也在整個英國社會流行起來。
由于下午茶文化在形成之初就帶有濃厚的貴族色彩,強調高貴的品質與優雅的氣質,所以在英國人民看來,下午茶就是一種圍繞茶葉而成的藝術形態,對于茶葉、茶具、穿著、舉止、飲茶環境等的運用和搭配都有較高的要求,從而彰顯人們的文化藝術品位。他們選取上好的中國紅茶沖泡以后,加入適量的牛奶、蔗糖等輔料來適應飲茶人的口味,所使用的茶具大多為成套的中國瓷器或者銀質茶具,擺放在華麗雅致的餐桌之上,飲茶的地點大都為富麗堂皇的客廳、美麗大氣的庭院、修剪整齊的草坪,或是人們家中光線最好、布置最佳、格局感最強的那一間。對于茶點,人們會根據季節和喜好的不同來隨意選擇,可以是餅干、蛋糕、曲奇、水果、果脯、肉脯等。當然,為了彰顯主人的藝術品位,有條件的還會以古典音樂作為背景,以淡雅的花香來點綴飲茶環境,等等。飲茶時,人們身著正裝,比較典型的衣著是男士穿燕尾服,女士著晚禮服戴禮帽,談吐優雅,舉止端莊,紳士風度與淑女氣質展露無遺。
狄更斯是英國繼莎士比亞以后最為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他生活在維多利亞黃金時期。當時,英國經濟發展迅猛,資本積累急速擴張,財富差異日益擴大,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也越來越深。狄更斯以筆墨為利器,通過豐滿的人物形象和生動的社會故事,以幽默的語言和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十九世紀英國社會的真實面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腐朽,抨擊了資產階級的丑陋與虛榮,同時表達了對備受壓迫的無產階級的無限同情和憐憫。狄更斯非常關注英國底層“小人物”的生活情況,前所未有地將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把下層勞動人民的不幸生活展現在讀者面前,既表現出作者的樂觀主義態度,又對社會的發展敲響了警鐘,預示著無產階級反抗、革命的可能性。
在這段歷史時期,英國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在經濟、文化上都開啟了嶄新的篇章,英國人民所創造的經濟價值與日俱增,文化生活日漸豐富,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茶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茶文化也在這一時期發展到頂峰。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幾乎每一位十九世紀的英國作家都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刻影響,他們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運用了茶文化元素,狄更斯也不例外。
據統計,在狄更斯成名作及代表作《匹克威克外傳》中,“茶”字的使用次數多達八十余次,還有很多對于英國茶會場景的描述,比如對“花園茶座”的描寫:“茶盤端來了,七只茶杯和茶托,面包和牛油也是同樣的數量”,十分細致地列出了茶具的數量和茶點的種類。他的作品大都是對非正式的平民茶會的描述,比如女人們坐在長條凳上,一邊閑聊一邊喝茶,又如街邊露天茶座里茶杯茶碟叮叮當當作響,人們聞著茶香蜂擁而至,扔下六便士托起一杯茶,坐在那里津津有味地聽著人們談論這樣或者那樣的奇聞異事,不時發表自己的所感所想等,真實體現了下層人民的市井生活,也讓人們對貴族飲茶方式以外的平民茶文化有所了解。
飲茶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國人民的生活習慣,茶文化則是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精髓與寶藏,是狄更斯創作的靈感源泉,狄更斯曾多次在其作品中提及茶文化,而茶文化則對故事的整體架構和情節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具體而言,狄更斯作品中的茶文化主要肩負著以下兩個職責。
一方面,狄更斯以茶文化來象征溫馨美滿的家庭氛圍。一壺熱茶,幾個茶杯,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有說有笑,這就是狄更斯所向往的美好家庭生活。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狄更斯的家庭遭遇。他年幼時家境貧寒,父親鋃鐺入獄后,身為長子的狄更斯年僅十歲就擔負起養家的重任,卻未能得到母親更多的關愛,未曾體會到家庭生活的溫暖。結婚以后,又因與妻子凱瑟琳觀念不合而以分居告終,溫馨的家庭生活漸行漸遠,但他又不甘于此,便通過文學創作來彌補現實生活的遺憾,所以,對于美滿家庭的追求始終是狄更斯創作的主題之一。
《大衛·科波菲爾》這部小說是以狄更斯的真實生活經歷為依據而創作的半自傳體作品,作者用第一人稱講述了主人公大衛坎坷而又圓滿的一生。大衛還未出生就沒了父親,從小與母親和女仆相依為命,后來母親改嫁,繼父拒絕與他一起生活,便不顧母親的反對將他送往女仆的哥哥佩克提家中寄養。佩克提是一位家境貧窮卻心地善良的漁民,大衛進入他那間由漁船改造而成的房間時,一進門便看到了桌上簡單粗糙的茶具,茶具上印著五彩繽紛的圖案,讓這個清貧的家庭顯得熱鬧而溫馨。簡單的歡迎儀式過后,大衛與佩克提一家人圍著火爐喝茶、吃茶點,與他們談心、說笑,這是大衛從未體驗過的溫暖與安逸,這讓他明確了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庭生活。后來,大衛的母親不堪繼父的折磨離開人世,繼父則將未滿十歲的大衛送去做童工,吃盡了各種苦頭,但是,每每想到與佩克提一家喝茶談心的情景,靈魂就好像有了寄托,生活也頓時充滿了希望。就是在這種對美滿家庭生活的回憶與向往之中,大衛終于克服重重困難,迎來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董貝父子》也是如此,通過茶文化來表現家庭的溫暖與和美。主人公圖爾德也是英國下層社會的典型代表,他在外辛苦賺錢養家,每次回到家中都疲憊不堪,但只要與孩子們坐在小小的茶桌旁分享熱茶,看著孩子們在他的身旁嬉戲打鬧,身心的疲倦都一掃而空,一家人圍坐在茶桌旁,一邊喝茶一邊交流著一天的所見所聞,生活雖然貧苦卻其樂融融,能夠帶給家人幸福和希望。由此可見,狄更斯以茶作為和諧家庭的象征,通過茶來表現家庭生活的溫暖和安逸。
另一方面,狄更斯以茶文化來突出人物的社會地位,以一種間接而自然的方式令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英國茶文化是以社交為主要目的的文化形式,擁有一套成熟的社交禮儀和行為規范,對于茶葉的質量和茶具的搭配都有嚴格的要求,所以,通過人們日常使用的茶葉與茶具,能夠較為容易地判斷出這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財富情況。在小說《董貝父子》中,狄更斯就很好地運用了英國茶文化的這一特點,將人物的社會地位和性格特征無限放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這部作品中,狄更斯嚴厲抨擊了資產階級的冷酷無情、貪得無厭的本性,同時也贊揚了無產階級小人物心地善良、慷慨大方,卡特爾船長就是其中的代表。卡特爾船長來自社會底層,他有兩只珍藏的銀質茶匙和錫制茶罐,這是他最珍貴的寶貝,也是他向朋友們炫耀財富的利器。但是,為了幫助朋友的舅舅還清債務,他決定將這些自己視為珍寶的茶具抵押變賣,當他拿著這些茶具向富有的董貝先生借款時卻遭到嘲笑,因為上流社會根本就不會使用這些陳舊、變形的茶具。小說中反復出現對這些茶具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卡特爾船長的下層社會地位,同時又突出了他熱情善良的性格特征。后來,佛羅倫斯被董貝趕出家門,好心的卡特爾船長毫不猶豫地收留了她,用心為她布置房間,并特意把他珍藏的銀質茶具放在梳妝臺上做裝飾,彰顯出他對“外甥女”的重視與疼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這部小說中,狄更斯對卡特爾船長的人物形象塑造基本都是圍繞著茶具而進行的,行文自然而意義深刻,同時也說明了茶文化對于刻畫人物性格以及突出人物社會地位的重要作用。
總結來說,維多利亞時期是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茶葉作為日常生活飲品早已融入到英國人民生活的點滴之中,茶文化既為上層貴族社會提供了良好的社交場所,也為下層人民提供了增進親情與友情的溫馨平臺。對于狄更斯而言,茶文化是他的創作靈感,也是故事進展、人物塑造的重要推進力。他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了茶文化的相關元素,令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故事內涵更為深刻,同時也體現出他對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可以看做是狄更斯對于自己坎坷童年的一個交代。
[1]王虹.當代英國社會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趙瓊.淺析英國茶文化與英國文學[J].劍南文學,2013(10):418-419.
張 雨(1976-),男,陜西蒲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