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91)
漢語言茶詞語的現代化解讀與分析
劉哲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91)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古人飲茶,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時期,但簡單的種茶和飲茶,并不能代表茶文化,茶文化的形成與中國的文人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唐代茶圣陸羽《茶經》第一次提出了茶道。在隨后的歷史中,茶與漢民族的生產生活聯系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漢語言茶詞語并對具體的社會文化生活進行描述。在新時期,全球化,不僅帶來文化的多元化,還推動著多元化社會的形成,一些茶詞語開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呈現出漢語言茶詞語的現代化特征。
漢語言;茶詞語;現代化;分析解讀
中國的茶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在我國古代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存在,中華的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源遠流長,不僅包含著物質文化,同時也包含著深刻的對精神世界的認識,對我國的書法、詩歌、繪畫、宗教等藝術形式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描述“茶”的詞語。語言反映社會,是社會活動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不僅反映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反映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因此詞語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新時期,全球化、現代化不斷深入,一個更加多元的社會,許多的茶詞語開始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從而呈現出現代性。
我們現在常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出自宋代詩人吳自牧的《夢粱錄·鲞鋪》,在元代武漢臣的元曲《玉壺春》中也有具體的應用。在古代茶作為普通人家重要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而存在,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位置。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普通百姓為了生活而奔波,其目的就是為了這七件事。我們通過“柴米油鹽醬醋茶”在詩詞和元曲中的表現,可以看出當時古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到了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除夕口占》:“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淡無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北憩F了當時其生活和精神上的狀態,表現了自身對生活狀態的不滿和精神上的苦悶。清朝陳錫路《黃奶余話》:“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件都變更,柴米油鹽醬醋茶。”表現了對昔日安逸生活的回味和向往,以及對現在困頓辛苦生活的不滿。
到了現代,“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被廣泛地應用于文學作品中,周爾復反映建國初期上海的小說《上海的清晨》,表現了上海尋常人家為了生活而奔波的事情,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里,人們為尋常的生活必需品所累也就是必然的事情,“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點家底早已典盡當絕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人們生活必需品日益得到滿足,物質生活不斷提高,更加追求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品質提高,現階段“柴”已經被天然氣、電力取代,“米”不僅有江南的優質大米還有東北的大米,甚至是越南的大米,都進入到人們的餐桌。“油鹽醬醋”的相關產品的種類越來越多。在飲茶上更加注重飲茶的質量,不僅關注茶對身體的必要性,也注重飲茶時的享受,更加注重“品茶”。柴米油鹽醬醋茶現階段在含義上不斷地擴大,成為生活必需品的代名詞。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柴米油鹽醬醋茶,小小菜籃子……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在新時期,柴米油鹽醬醋茶更是突破了生活必需品的含義,已經延伸為關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大小小事。人們現在再說“柴米油鹽醬醋茶”,已經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追求生活的質量。
2012年,中央電視臺曾經做過一個民眾調查——你幸福嗎?,此項調查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調查發現新時期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的幸福感是存在缺失的,人們在追尋幸福時,有時候卻讓幸福從身邊溜走,當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之后,人們開始思考生活原本的意義,卻陷入到迷茫、無序的狀態,產生生存上的空虛。生活的快節奏,人們行色匆匆,對于親情和友情缺少了更多的關注,追逐名利,錢越來越多但是感情卻越來越冷漠,幸福被自己丟棄,卻不知道何時能夠想起,溫情被爭吵取代。歌手王力宏《柴米油鹽醬醋茶》:“柴米油鹽醬醋茶,一點一滴都是幸福在發芽……活得那么復雜。”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柴米油鹽醬醋茶已經突破了物質層面、提升到精神層面。電視劇《大生活》,講述了人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卻在其中講述了大生活的真諦,把具體的親情化作米、愛情如柴、性情淡如茶,一個小人物在踏踏實實的生活中,感受著溫暖和幸福。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一些人為了所謂的理想去奮斗,忽略了家的存在和意義,把家當作一個驛站,來去匆匆。家是愛的港灣,是一個人存在和奮斗的意義所在,我們開始奮斗時往往是為了家,卻在奮斗的路上遺忘了最初的目的,家是人生的歸宿,一個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家才是真正幸福的家。我們在追逐這幸福,其實幸福就在這平淡之中。在新時期,“柴米油鹽醬醋茶”已經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意義。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古人飲茶,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時期,但簡單的種茶和飲茶,并不能代表茶文化,茶文化的形成與中國的文人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唐代茶圣陸羽《茶經》第一次提出了茶道。茶與漢民族的生產生活聯系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漢語言茶詞語來對具體的社會文化生活進行描述。
粗茶淡飯其中“粗”和“細”是相對的,“中國的歷史是一部戰爭史”,常年的戰爭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粗茶”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選擇,用柳葉、棗葉等樹葉加工而成,在新疆地區,因為自然條件的原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茶樹,人們選擇野生植物充當茶葉進行飲用。在我國傳統制茶區域的粗茶一般指的是采摘時間較晚,比較粗老的茶葉,與新茶相比,味道比較苦澀,口感上存在瑕疵。
范大成在《萬州》中有“土茶甚苦,不簡枝葉,雜茱萸煎之。”陸游在《浣花女》中也有“當戶夜織聲咿啞,地爐豆秸煎土茶”的句子。宋代是我國歷史上茶文化相對成形的時期,很多的茶詞語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僅種茶比較多,在范圍上相對較廣,而且制茶工藝也比較精良。但是在我國古代,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及優質茶葉的產量相對較低,底層百姓很難飲用到優質的新茶,一般都是價格低廉的粗茶。
在飲食上,“淡”與“濃”是相對的,具體的表現為食物的味道不強烈,我們有一個詞語叫做“淡而無味”就是形容這種感覺。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油鹽的缺少,食物的沒有味道是常見的事情。清代小說《七俠五義》:“智爺他乃公子出身,如何吃過這樣的粗糲淡飯……”;在元雜劇《蘇子瞻風雪貶黃州》中:“……吃的是粗羹淡飯黃齏……”;宋代大文豪在被貶之后也有:“布衣蔬食”之言。表現人們的生活狀態困苦不堪。鄧友梅:“一連氣的粗茶淡飯……”,歐陽山《苦斗》:“吃一碗粗茶淡飯”。
因為“粗茶”和“淡飯”兩個詞語都是對人們困頓生活的深刻表現,所以在漢語言詞語上可以逐漸地貼合,并最終形成一個成語來表現人們的生活狀態?!冬F代漢語詞典》中對“粗茶淡飯”的解釋是:簡單的,不精的飲食。
另外,儒家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因此中國人十分重視禮節,不管是普通的飯菜還是精心準備的菜肴,我們都會謙虛一下,這是一種謙虛的說辭,明代小說《醒世恒言》之中“君子既在窮途,若不嫌粗茶淡飯……”中的飯菜就是精心準備的,但是主人還是會謙虛地說“粗茶淡飯”
新時期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不愿意“粗茶淡飯”,生活質量的提高也帶來了一些“富貴病”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傳統的飲食理念開始得到我們的重視,我們開始重視粗糧,開始重視“粗茶淡飯益養生”,發現傳統的飲食理念有著一定的科學道理,只是在一段時期內被人們所忽視。在“富貴病”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開始更加地注重飲食的健康,重新走回到“粗茶淡飯”的飲食中來,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兩者是有根本性的不同的,一個是為了填飽肚子的無奈,而另一個是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具體的內涵上兩者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在新時期,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于飲食和身體的認識不斷加深,“粗茶淡飯”有了更為科學化的解釋,它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植琛苯涍^科學的研究發現了新茶所不具備的保健價值;另外“淡飯”強調少油鹽,強調食物的多樣化?!按植璧垺睂τ诘鞍踪|、營養的攝入滿足身體的需要即可,可以增強體質益養生。但是片面地強調“粗茶淡飯”也是不科學的,人體需要的營養跟不上,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詞語是社會的再現,我們對古代的了解,通常是通過文字實現的。歷史中會用“粗茶淡飯”形容一些清官的生活方式。因此“粗茶淡飯”還有著生活簡樸的含義。古代文人通常向往一種恬淡閑適的生活。黃庭堅《四休居士詩序》中:“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北憩F的并不是一種對生活的不滿,恰恰相反,是在向往這種生活方式。在這里“粗茶淡飯”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理念,寧靜淡泊的精神需求。新時期我們強調“粗茶淡飯”的理念,不僅指引我們的物質生活態度,也給我們的精神做出指引。
新時期,社會快速發展,世界一體化趨勢加強,物質的相對充裕以及多元文化的進入,導致部分年輕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向以個人為中心和享樂主義傾斜,這違背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初衷。在新時期賦予“粗茶淡飯”新的時代內涵,有益于指導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向。
“三茶六禮”是我國傳統婚嫁習俗的重要內容。在古代定婚時需要“下茶”,結婚時需要“定茶”,在夫妻兩人同房時也需要“合茶”?!傲Y”具體包括婚嫁習俗中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在古代只有完成“三茶六禮”,婚姻才算是明媒正娶。我國古代《禮記》和《儀禮》中對此都有論述“……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
現在“三茶六禮”這一我國傳統婚嫁習俗的重要內容,更多的指代生意、交易、合作等,更多地應用到商品交易行為中。我國作為一個禮儀之邦,很多時候在生意中會重視一些禮節,這是在所難免的,交流溝通是完成商品交易的重要基礎,友好的氛圍,可以增加兩者的合作意向,“三茶六禮”的禮節就成為必不可少的行為。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過分地注重GDP的增長,社會整體風氣出現利益化傾向,出現婚喪嫁娶的鋪張浪費行為,在這一時期“三茶六禮”更多的代表鋪張浪費的行為,但是隨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對鋪張浪費行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隨著胡錦濤同志“八榮八恥”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不斷完善,對“三茶六禮”我國傳統婚嫁習俗做出了具體的引導,對官員“擺酒席”做出具體的規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婚喪嫁娶的鋪張浪費行為。
漢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它是那么的美好,茶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飲品,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中,誕生的茶文化同時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在新時期,全球化、現代化的發展,茶詞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生命力,呈現出現代性。
[1]王若珺.漢語言審美價值的弱化與社會生活的現代化進程——以漢語詩詞為例[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8,10(5):60-63.
[2]賈曉鴿,柳甲榮,楊玉明.解讀古詩詞曲中的茶文化英譯[J].福建茶葉,2016(4):364-365.
[3]周媛媛,詹旺.《紅樓夢》茶文化詞語的翻譯效果評析[J].福建茶葉,2016(1):225-226.
[4]林更生.與醍醐甘露抗衡——古茶書解讀之廿三[J].福建茶葉,2013(5):52-53.
[5]胡文彬.茶香四溢滿紅樓——《紅樓夢》與中國茶文化[J].農業考古,1994(4):243-270.
劉 哲(1980-),女,河北冀州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國漢語言文學及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