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通遼職業(yè)學院師范教育系,內(nèi)蒙古通遼 028000)
我國音樂教育在茶文化學科教學中的作用
劉冰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通遼職業(yè)學院師范教育系,內(nèi)蒙古通遼 028000)
眾所周知,音樂可以打動人并且使人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而作為一門藝術,音樂教育的目的也絕不僅僅是為了去培養(yǎng)一些專業(yè)人才,而是為了豐盈人的內(nèi)心世界。茶文化的起源雖然和音樂并不相干,但是,古往今來,音樂早就已經(jīng)和茶文化骨肉相連。音樂給予茶藝以靈感,茶藝賦予音樂以內(nèi)容,二者相互促進,才使得我國的茶文化學科教學更進一步。本文首先就茶文化的起源做了大體的概述,就音樂教育和茶文化的歷史淵源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最后,對我國音樂教育在茶文化學科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希望對茶文化學科教學起到一定的幫助。
音樂教育;茶文化;教學
茶文化是我國文化體系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在中華文化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來,茶逐漸轉變成文化傳播的一種載體,并發(fā)展成為一門實用性學科。而在茶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音樂一直是其最忠誠的伴侶。它們一起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歲月,在時間的長軸中見證著人間的悲歡離合。它們早已成為了一個整體。換句話說,茶文化中若沒有音樂就無法觸動人心,而音樂中如果增添了些茶文化,也真正有了自己的靈魂。因此,挖掘音樂教育在茶文化學科教學中的作用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多的啟發(fā)。
1.1 茶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
歷史的起承轉合造就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蘊,在其孕育下,它開始生根發(fā)芽和壯大。其實,從周朝開始,茶葉就被人們所發(fā)現(xiàn)。到兩漢時期,茶文化才形成了自己的雛形。它就像一顆種子,在未嶄露頭角之前拼命地集聚著生命的力量。唐朝以后,這顆種子在太平盛世的環(huán)境下開始發(fā)芽,在文化的澆灌下,它迅速的成長起來。真正的茶藝活動是從宋朝才開始的,那時的國家強大,經(jīng)濟繁榮。安逸的生活讓人們開始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茶文化的枝干開始變得強壯和茂盛。清朝末年,大敵侵入,無情的打落了這顆大樹所有的樹葉,它變得斑駁不堪。但是,它卻并沒有因此傷心和絕望,它不斷的充實自己,讓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更加的強大。同時,它也在等待,等待春風的到來。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雨后的甘霖喚醒了它的每一個神經(jīng)細胞。它仿佛再一次聽到了時代的召喚,于是,它從睡夢中醒來,重新抖擻精神。而經(jīng)歷了這一切之后,它變得更加優(yōu)雅和從容。它將所有的故事都埋藏在心底。君子品嘗之后,與它微微一笑,雖不言語,卻讀懂了它。通過這種共鳴,它感到豁然開朗。它的內(nèi)心得到了滿足,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
發(fā)展至今,茶文化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單一的文化形式,而成為了對一種精神的演繹和傳達,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代表。
2.1 茶詩中的音樂
若要尋找茶文化中的音樂從何開始,可能就要從茶詩中開始說起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茶文化中的音樂早就已經(jīng)被那些詩人和詞人藏在了他們的詩歌里。“斑竹盛茶柜,紅泥罨飯爐。眼前無所闕,身外更何須。小面琵琶婢,蒼頭觱篥奴”。在白居易的詩里,每一個字都是美麗而又深沉的,它們細致入微地告訴我們這位偉大的詩人的一生的感慨。“瓷碗試新湯……笙歌斷,情與絮悠揚”,這首茶詩就借用了音樂的形式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無限的思念和傷感之情。“看分香餅、黃金縷、密云龍……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蘇軾在描述畫面的同時也抒發(fā)了他對生命的感悟和曠達的情懷。于是,從這茶詩中,我們發(fā)現(xiàn),音樂教學早已和中國最具內(nèi)涵的詩歌結合在一起,與最具魅力的茶文化結合在一起。
2.2 茶藝活動中的音樂
茶藝活動不單單是指一場關于茶藝的盛宴,更反映著當時卓越的藝術水平。在這場盛宴中,每一個細節(jié)都經(jīng)過了精心的打造,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藝術的氣息。當然,音樂作為這場盛宴中的重頭戲,自然對每一個音符的使用都格外的用心。在茶藝活動中配以音樂,不僅能把人帶入優(yōu)雅、從容、安靜、祥和的氛圍,也使人的感受更加真實,內(nèi)心也變得更加平靜。于是,音樂成為茶藝活動之中不可缺少的項目,如果卻少了它,茶藝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2.3 采茶戲中的音樂
茶文化的音樂在經(jīng)歷之前與積累之后,逐漸發(fā)展成為了一個獨有的劇種,一個傳唱度非常高的劇種。這是茶文化和音樂高度融合的產(chǎn)物。它以茶文化的內(nèi)涵為音符,以茶道精神為節(jié)拍,演繹了精彩絕倫的茶藝故事和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它們或講述了一段浪漫多情的愛情故事;或抒寫了一場動蕩曲折的革命動亂;又或者是代表一種激情澎湃的青春符號。而這些劇種之所以膾炙人口,非常的受歡迎,是因為它道出了人內(nèi)心最真實的聲音。不僅如此,它們也促進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和興盛。
3.1 音樂教育使得茶文化更具有特色
音樂具有很高的辨識度,這個辨識度超過了任何邊界。音樂可以讓不認識的人相識,音樂也可以讓不相識的人相愛。音樂是自由的,音樂沒有任何的雜質,在音樂里任何一個靈魂都是獨立的,任何一個心靈都是自由的。同時,音樂也是一個載體,它承載著許多人的希望和夢想,也可以讓人們的心靈得到綻放,靈魂得到升華。雖然,許多人一開始對茶并不熟悉,甚至還非常的排斥。但是,在飲過了這一杯清香之后,卻有不少人為之動容。究其原因,在于它使人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共鳴,而這個共鳴絕對不是由時間、空間、種族、膚色以及地域等決定的,它由人的內(nèi)心所決定。也許選擇的茶葉不同,也許使用的茶具不同,但是這絲毫不影響茶文化的極具感染力的天賦。正如茶藝師從來都不是用華麗的辭藻和精美的語句來打動別人,不管來者何人,什么膚色與背景,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心領神會。這個過程實在太過于美妙,在它面前,語言顯得是那么的匱乏與無力。所以,在這一點上,音樂和茶文化是共通的。這些相似的關聯(lián)之處使它們的關系更加密切。也讓它們之間互相借鑒。雖然它們的相遇經(jīng)過了太多時空的阻隔,但是一旦相遇,它們便認定了彼此,不再分離。而正是有了音樂的委婉曲折,茶文化才變得更加有特色。
3.2 音樂教育為茶文化學科教學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音樂之所以能夠打動人是因為它能觸動起人那些最深處的畫面感。那也許是一個漸漸遠去的背影,也許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團圓畫面,又或者是一幅關于未來的藍圖。總之,音樂的魔力可以將不同的情景創(chuàng)作出來。在傾聽的過程中,你的情感不自覺地也隨著音符波動。音樂是沒有維度的,幾個碰撞的音符就可以將之創(chuàng)造出來。它使我們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擴張和緊縮,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更真實地感受到靈魂的跳動。
這一點與茶藝活動所要追求的最終境界十分的吻合。正所謂高山流水遇知音,在茶藝活動中,如果想要達到好的效果,就無不需要茶藝師將你帶入茶藝的氛圍之中。它要求我們突破了固有的思維模式,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之中,由對茶藝過程的感知上升到精神層次更高的領悟。而音樂的加入無疑催化了整個過程的發(fā)生,它使這個過程變得更加的簡單,也更加的快速。因此,對于音樂作品的揣摩可以讓茶文化變得更好吸收。它去除了人內(nèi)心中的糟粕,撥開了人心中的迷霧。這種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傳達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生活感悟。所以,音樂教育可以為茶文化學科教學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
3.3 音樂教育給予茶文化學科教學以靈感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需要創(chuàng)新的,這幾乎已經(jīng)成為一條法則。因此,如果不符合了這個規(guī)律,只能在這場角逐戰(zhàn)中敗下陣來,茶文化學科的教學也一樣,如果一旦陷入了這種僵局之中,其本身的魅力就不復存在了。音樂之所以老少皆愛是因為它老少皆宜。它的形式有太多,表達的感情色彩又太過于豐富,幾乎沒有它所涉及不到的領域。所以,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他們自己內(nèi)心的音符。同時,音樂教育也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它其中每一個音符都像是一個不安分的因子,它們自由的跳動,不斷的激發(fā)出新的靈感火花。而正是有了這種自由的跳動,才使得音樂變得足夠的多姿多彩。茶文化也是一樣,對于它,我們永遠都需要保持著不斷探索的態(tài)度,雖然模式的復制會讓茶文化在短時間內(nèi)傳播的更加廣泛,但是久而久之,茶文化就再也沒有任何沖擊力和震撼力可言。
固定的思維模式也絕對不利于學生對茶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將音樂加入到茶文化學科教學中,讓它不斷的觸動著人最深處的神經(jīng)纖維,加速每一個細胞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能激發(fā)出人內(nèi)心的潛能,獲得不一樣的情感世界。同時,在它的刺激之下,茶文化學科教學的形式不僅會變得更加的靈活,也會變得吸引力十足。學生也會由被動變主動,由無知變已知。因此,只有開啟靈感的噴泉,我國的茶文化學科教學才能不斷的向前發(fā)展。
綜上所述,我國音樂教育在茶文化學科教學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茶文化如果沒有了音樂,就會像沒有了源泉的枯井,終會干涸;茶文化如果沒有了音樂,也會像清晨的露珠,轉瞬即逝。因此,只有將音樂和茶文化充分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激發(fā)出無窮的想象力,迸發(fā)出無數(shù)靈感的火花,才能讓茶文化保持在最新鮮的狀態(tài)。相信通過本文,一定能讓音樂與茶文化走得更加親近,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二者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1]王珊銘.采茶戲及其音樂特點[J].上海戲劇,2008(8):33-35.
[2]李翠英,余有本,周天山等.基于素質教育的茶文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9):173-174.
[3]馮光鈺.采茶戲音樂的生發(fā)、傳播與變異[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2(4):5-14.
[4]陳茶鳳.茶文化學科音樂課開設的意義和教學設計[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5(8):171-172.
[5]陳文貞.論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運用[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 2013(12):174-176.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早期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研究(TZYKT15012);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綜合課教學內(nèi)容的優(yōu)化研究(TZYKT16012)。
劉 冰(1979-),女,內(nèi)蒙古通遼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