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茶文化理念探討校企合作實訓教學改革
農雅琪
(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百色 533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教育需要進一步和社會現狀相結合,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本文主要介紹了校企合作的現狀,并進一步分析了茶文化的內涵與茶文化對校企合作改革所帶來的思考,在文章的最后筆者基于茶文化理念進一步探討了校企合作實訓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茶文化;實訓;改革
校企合作作為職業學校一貫追求的教學模式,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需求。現在,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主要有三種形式,其一是企業配合的方式,在以學校為主體的前提下,學校對人才進行培養,企業針對具體的情況可以起到輔助性的作用,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人才培養的方針和計劃都是由學校指定,學校在人才培養中起到主導作用,企業提供實踐的場所,建設教學基地。其二是企業不僅僅為學生提供實習的基地,而且也要與高校共同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可以參與到教學目標的制定中,確定好教學內容。其三是校企合體的方式,培養學生已經成為企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企業在學校教育方面廣泛的參與,實現更加深層次的合作。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為主,以就業為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注重實踐技能方面,重點要讓學生擁有一技之長。
高職為社會和企業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實踐性人才,滿足了我國大部分中小型企業的用人需求。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也在不斷提升,為社會不斷輸出優秀的人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在課程設置上的問題暴露了出來。在我國很多的高職院校設置專業十分容易偏向某一點,這就導致人才培養不夠具體和全面,不能夠很好地契合市場的需求,最終導致學生就業質量不高,企業缺乏人才,各行業的發展受到重重影響。學校應充分地利用學校和有關行業企業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打造有效的實踐教學基地,建立校內外貫通的實訓基地模式。但是當下,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仍處于一個改革的過程中,所以從教師的實訓教學改革方面來看,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學校需要教師有雙師型素質,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但是當下大多數教師都是雙證或者雙職稱,并沒有在真實公司工作過的經歷,所以雙師的素質整體上還有待提升,教師在不斷推進教學改革、完成改革的同時,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其次,學校缺乏職場化的教學環境,無法滿足培養學生崗位能力的需求。最后,校外的實訓基地是最具有關鍵作用的現場環境,在執行的過程中,要具備專業化的標準和規范,實訓的項目也都是學生今后會從事相關職業的崗位,這樣才能夠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當下的校外實訓大多都是校外,學校管理十分困難,容易引起教學在安全方面的問題,所以,這些問題還需要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的優化與完善。
茶文化的美在于物質與精神之美的統一。所謂物質之美,就是茶的色香味,茶色清新怡人,茶香屢屢不絕,茶味干爽清冽。從品茶者感官的角度來說,茶能夠帶給人直接的生理愉悅的氣息。精神之美則是茶的另一種境界。因為茶有著芳香的滋味、清爽的口感,往往能夠幻化出高山、流水以及田園等意境,將人們帶往另一種境界,由此煩惱的心情進入了虛境之中。與此同時,茶文化當中還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例如儒家中的中庸與和諧思想,道家中的道法自然,佛家中的禪宗思想等等。茶性是溫文敦厚的,飲茶人在飲茶的過程中會感受到一種放松、祥和的氛圍,在此基礎之上,人們從中獲取更高層次的精神感悟,達到與自然交融的精神感受。人們通過品茶可以陶冶情操、修養操行。茶性是溫柔敦厚的,飲茶的過程中,人們有自然清醒的狀態,是人與自然、人與智慧的一種深層次交流。古代的君子在飲茶的過程中,往往會寄托自身高風亮節的追求。飲茶也會成為一種高雅的象征,是陶冶情操、與人交往的一種方式。總的來說,茶不僅有強大的實用功能,同時可以有效地升華人的精神品格,使得人們的品行得到高層次的修養,這無論對于個人的發展還是集體效益的推動,都大有裨益。
我國傳統文化與茶文化息息相關,茶文化進一步融入到了我國的大眾視野當中,如何看待茶文化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改革的啟示呢?筆者認為主要需要從茶文化的精神內涵中去分析。
3.1 從茶文化中的靜中帶來的思考
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深刻地了解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人們只有在一定的靜止環境下才可以去思考,對事物進行客觀地衡量。近些年來我國的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始終處于一個大的浪潮之中,教學的新形態和新概念使得各種各樣的思潮融入到了高職院校當中,在這樣的變革中,我們缺少一種冷靜思考的態度,很多校園管理者似乎并不關心變革的目的和效果,重點在于讓自己置身于這場變革的熱潮當中,所以,我們需要從茶文化的求靜中獲得一些啟示。
3.2 從茶文化中的思辨帶來的體會
在茶文化中,無論是品茶還是上茶,我們都需要有一定思考的成分在其中,獨自品茶事實上也是一個人完成思考的過程。而這種思考具有充分的廣度、深度。賞茶也是如此,在賞茶的過程中,我們自娛自樂,從中感受愉悅的氛圍,思考諸多問題。將其運用到高職院校的教育當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地思考,每個學校的行業和背景是不同的,其中的特色專業也是不同,學校在改革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專注于模仿,而是要致力于與實際相結合,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可以在思辨中發現自己人才培養中的缺陷,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潮流和趨勢。
4.1 理清楚高職實訓教學的各項環節
在具體的實訓教學改革中,我們需要秉承茶文化中的思辨要素和追求靜的觀點來認真思考教學改革的方向,不是一味地隨波逐流。首先要明確校園改革是以學生為主體、邀請企業參與進行的以就業為根本目的的改革,通常要對企業的崗位能力進行透徹的分析,而不是隨便找企業,為了完成任務而盲目搭建平臺。通過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解,對崗位的需求更加了解,從而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具備技能,實現技能型學生的培養,完善教學實踐的方式,利用先進的教學方法,通過分析各項能力的必備條件,理清楚不同課程之間的關系,緊密圍繞技能訓練打開教育的通道。具體的教學改革需要融合學校的專業教師、企業管理人員,采用實地調查的方式,理清楚專業教學內容,選擇最佳的教學模式。
4.2 挖掘現有的實訓教學功能
當下的高職教育,要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培養,通過學校的教育使學生實現全面的發展。高職學校要建立培養實踐性人才的目標,并且將其當作根本目標。高職學校的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而它的檢驗標準,就來自企業的需求。企業在用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關注學生是否具備動手操作的能力。所以,高職院校的教學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在進行崗位資源開發中,要對教學的實際情況分析,也要針對崗位的用人情況分析,將崗位所需的技能與實訓教學結合,結合有效的實訓方法使學生的專業化水平得到提高。當下的校內校外的專業實訓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我們可以利用當下已有的環境與設施,結合校企合作的互動手段,進一步完善實訓課程的優化。
讓教師和企業人員共同參與課程制定,與崗位結合起來,通過網絡技術,完善課程的進度,在課堂上將企業的有關信息展現在教室里,并且將企業崗位的真實情景模擬在課堂中間,甚至可以利用多媒體、音頻等鼓勵學生進行互動,使學生在校企合作中受益,獲得更多在崗位上工作人員的幫助和指導。
4.3 開發實訓教學資源
實訓教學的核心事實上就是教學資源庫建設職業技術院校的重點。利用實訓平臺打造校企融合模式,在這樣特定的流程中,學生可以獲得日常在學校無法獲得的專業體驗。不僅可以和工作人員進行實時互動,可以通過各類實踐和演習的方式,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職業基礎,從而可以開發與實際情況符合的實訓教學手段,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在對實訓教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該針對實踐環節,對教學環節加以分析,使學生可以得到更多有效的實用的資源。通過對校企合作方式的分析,從而使學生掌握專業的技能,提高核心應用技能,通過有效的手段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例如多媒體、計算機以及特定的實訓基地等等,實踐應用包括了能力訓練,習題庫以及教案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根據專業和企業環節完成崗位的資源收集。老師盡可能地做到全程跟蹤記錄,發現和總結教學中的問題與現象,開發建成具有相當內涵的實訓資源庫,同時積極利用先進的技術提升學生的應用技能。總的來說,要調動一切資源為校企合作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的知識學得有用,企業用人也有了保障。
事實證明,在當下的高職院校改革過程中,校企合作時必由之路,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的質量,促進教育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實現共同進步。但是在當下的高職院校工作當中,校企合作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結合茶文化所帶來的思考,用靜的態度,辯證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力求探索更適合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發展的校企合作實訓改革模式,制定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此來推動高職院校的教育發展。
[1]王燕.高職院校國際化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析——以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海外護士項目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6,02:24-27.
[2]劉曉,徐珍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問題轉化與發展取向——基于30年來學術期刊載文情況的計量分析與可視化識別 [J].教育學術月刊,2016,04:74-81.
[3]任愛珍.以高職院校為主體的“政行校企”合作共贏辦學模式實證分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1-5.
[4]高雪,董禮,解宇.茶文化在高職教學過程中的思路與策略分析[J].福建茶葉,2016,07:237-238.
本文為百色學院2014年度校級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整合優化外語教學資源路徑研究——以百色學院為例》(立項編號:2014JG13)研究成果之一;本文為2014年度廣西教師教育重點B類項目《民族地區“卓越中學英語教師”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立項編號:2014JS035)研究成果之一。
農雅琪(1982-),女,壯族,廣西靖西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壯英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