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云
(桂林旅游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茶道精神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影響與啟示
唐志云
(桂林旅游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作為我國傳統茶文化的核心,茶道精神雖然與傳統武術一動一靜,但是茶道精神中蘊含的中庸、仁禮等儒家思想,對我國傳統武術技術風格、倫理規范、動作變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國傳統武術應挖掘其與茶道精神之間的文化聯系,借鑒茶道精神中豐富的思想元素,為傳統武術的傳承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茶道;武術;影響;啟示
作為傳統茶文化的核心,我國茶道精神自古以來就被視作個體身心與品格重要的修養之道,飲茶者可在“和、靜、清、寂”的茶事活動中感受茶道精神,并最終達到天人合一、陰陽和諧、明倫知禮的理想狀態。傳統武術同樣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雖然與茶道精神看似一動一靜,分屬于不同的文化范疇,但是傳統武術在發展過程中卻受到茶道精神中“天人合一、中庸、求真”等理念的影響,通過武術外在運動形式來尋求個體心理、道德、倫理的發展,可以說茶道精神和傳統武術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契合性,探究茶道精神對不僅有利于茶文化的傳承,而且對正確認識傳統武術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茶道精神為切入點,探究茶道精神對傳統武術的影響,旨在為茶道精神與傳統武術的傳承發展提供有益啟示。
作為種茶及飲茶大國,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而又源遠流長,茶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孕育了與眾不同的茶道及茶道精神,對我國社會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所謂茶道精神就是指飲茶活動中形成的身心品格的修養之道及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其主要從唐代開始形成,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其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庸精神。茶文化受到儒釋道等諸子百家思想的沖擊,尤其是孔子儒家思想長達數千年的影響,中庸思想順其自然成為茶道精神的核心,主要通過茶事活動教育茶飲者培養自身思想平和的行為方式及思維方式,進而實現人與社會、人與他人及與自我的和諧。其次,天人合一。我國傳統茶道精神注重自然之美,重視人與自然元素和諧發展的狀態。尤其茶道精神受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認為天地人的和諧發展是萬物發展之根本,在茶事活動中飲茶者要感悟自然規律、珍惜自然、尊重自然。再次,靜雅之美。我國傳統茶道精神并不注重物質價值屬性,而是追求茶事的恬靜清雅之美,以簡單簡樸、平靜平和的心態獲得更直接、自然的感官感受及品格提高。最后,明倫知禮。我國傳統茶道精神吸取了儒家“重禮”的思想,重視茶道禮儀和飲茶規矩,甚至將茶事活動作為禮儀規范,并形成了“和、敬”的茶德風范。雖然我國傳統茶道精神至今仍然沒有統一的定義和解釋,但無論是“廉美和敬”還是“敬理清融”,茶道精神都蘊含了我國社會返璞歸真式的精神追求,主張個體通過茶事活動實現“天人合一、陰陽和諧、明倫知禮”,在茶事活動中求真、求實、求善、求義,最終實現修身養性、心神合一的精神境界和高度。
我國傳統茶道精神作為茶文化的核心內容,雖然源于日常茶事活動,卻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卻與儒家文化形成了密切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茶道精神已經由一種單純的思維方式演變為重要的文化傳統,影響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對傳統武術來說,茶道精神雖然與之貌似大相徑庭,但是卻也讓傳統武術由簡單的身體運動升華為更高層次文化內容。具體來說,茶道精神對傳統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首先,對傳統武術表現風格的影響。茶道精神注重行為方式的“恬淡靜漠”,主張個體性格順其自然,同時要動靜有序有度,而這種行為規范的要求導致我國傳統武術太極、氣功等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武術風格昌盛。例如太極拳就將茶道中動靜和陰陽結合轉化的思想引入其中,講究心靜用意,而意動身隨,同時以意行氣、以氣催力和剛柔相濟。同時茶道精神講究形神兼備也讓我國傳統武術形成了“表里俱濟”的表現風格。茶道精神吸收了儒家內圣外王的主張,講究身心一體,而傳統武術也借鑒了茶道精神中形神兼備的理念,在武術表現方式上強調形體和精神、思維的協調,講究“內外合一”,內要做到氣息穩定、心如明鏡,而外要達到眼、鼻、、口、腿、手的一氣呵成,心隨身動同時氣息聯通。其次,對傳統武術的倫理規范的影響。傳統茶道精神講究飲茶者明倫知禮,主張通過外在茶事活動修德養性,同時協調人與他人關系,注重道德規范及社會倫理與禮儀。例如我國傳統茶道中無論是烹茶、敬茶、品茶時的語言和動作都盡顯儒家禮儀規范,符合我國社會對道德修養的傳統認知,同時也有利于形成和諧的倫理關系。我國傳統武術也借鑒了茶道精神中“仁禮”的觀念,在武術活動中形成了抱拳等禮儀形式,充分體現了茶道精神中“仁禮”的道德規范標準。同時傳統茶道精神中注重飲茶者道德修養,講究謙恭、溫和及含蓄不露的個人道德修養,對我國傳統武術的倫理思想也打下了深深烙印,例如傳統武術的習武者不能局限于對“術”的練習,而要將武術作為道德修養的載體,以武術練習展示個人修養并探索人生真諦。再次,對傳統武術的審美情趣的影響。傳統茶道精神講究和諧之美、中和之美,而傳統武術也借鑒了茶道精神中這種極具儒家思想的“和”思想。例如茶道講究茶事行為的完整規范,泡茶洗杯先“滾”,而淋杯則需“繞”,分茶需要“巡”,倒茶需“點”,看似平常,但卻體現茶事行為的規范之美。同樣武術中也要求動作行為的“起、承、開、落、收”,動作驟要貫穿始終,同時也要連貫自如,體現“規范整體”之美。茶道精神與傳統武術雖然分屬不同領域,但都遵循有始有終和善始善終的要求。最后,對傳統武術動作發展的影響。茶道精神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講究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讓人在茶事活動中發現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進而在身心兩方面進行自我調整,實現神清氣爽及平心靜氣的狀態。傳統武術數千年來對茶道精神這種清心、求真、和諧作用的借鑒,讓傳統武術練習者形成了對武術發展規律更為清楚的認知和判斷,對武術動作形、力、氣等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對于傳統武術中動作可變性和靈活性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鑒于茶道精神對我國傳統武術表現形式、倫理規范及審美的重要影響,武術練習者要根據茶道精神內涵和傳統武術特點,將兩者在實際應用和練習中結合起來,為傳統武術技術風格的形成、武術倫理的培養奠定基礎,為茶道精神的傳承及傳統武術的發展提供啟示。具體來說傳統武術練習者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以茶道精神鑄造傳統武術的技術風格。傳統茶道精神講究動靜相宜,以形靜心,為茶道及飲茶活動注入了更多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讓茶飲活動成為個人身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傳統武術應該借鑒茶道精神這種重視個體身心協調發展的精神內涵,傳統武術的習練者在武術學習中不能過分注重動作的外在表現形式,而要建立形神兼備或內外俱濟的技術表現風格,摒棄武術就是純粹身體運動的傳統觀念。因此,傳統武術練習者要借鑒茶道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通過身體運動對自身精神、心境及意志進行調整,努力做到武術練習中氣息穩定,同時要與外部形體的活動形成密切配合,做到一氣呵成、心隨身動、形神合一,充分彰顯傳統武術形神兼備的特點,為傳統武術風格的發展奠定基礎。其次,以茶道精神樹立傳統武術倫理規范。茶道精神注重“仁禮”的道德規范,傳統武術練習者要借鑒茶道精神品格修養內涵,在武術練習中樹立“武德”意識,提高傳統武術的倫理規范標準。武術練習者要通過茶道精神的體驗,將武術視作正身之道,將武術練習作為克己省身過程。一方面武術練習者要通過茶道精神的學習,養成良好的武術行為規范。例如,在武術比賽中,武術練習者要在比賽前、后要尊重傳統倫理規范,以抱拳禮等方式表示敬意,讓茶道中傳統的倫理意識成為武術活動固定行為模式。另一方面,傳統武術練習者要遵循茶道精神中的中庸與和諧思想,在武術活動中做到點到為止,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同時做到禮讓謙恭,實現個人修養的提高。最后,通過茶道精神探索傳統武術發展規律。茶道精神注重飲茶者在茶事活動中要遵循天地人及事件萬物存在的規律和規則,通過最終實現天人合一,同樣傳統武術練習者也要尊重武術本身的規律或規則,重視“道”的傳承,也就是武術動作要符合其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傳統武術練習者可借鑒茶道精神中的和諧思想,注重自身機能、自然環境、武術形式及文化內涵之間的關系,在武術動作傳統形式的前提之下,隨著環境、時代、體質等條件的變化,在武術動作練習過程中做到隨機應變及徹底的分析,探究傳統武術的特點,感悟武術外在形式和內涵,進而熟知武術動作的節奏及練習規律。同時,傳統武術練習者要借鑒茶道精神注重自然和清雅的思想,在武術規則和規律學習中要摒除雜念,戒驕戒躁,開展在內而外的分析和體驗,同時將傳統武術與茶道精神、儒家思想密切結合,探究傳統武術的文化內涵,進而探索傳統武術與茶道精神的聯系,由茶道或茶事活動為武術學習提供啟示。
總而言之,作為我國傳統茶文化的精髓,茶道精神雖然與傳統武術在表現形式上大相徑庭,但是其蘊含的中庸之道、和諧思想、審美思想、倫理思想對我國傳統武術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讓傳統武術無論是風格形式還是思想內涵與茶道精神產生了一定的契合。茶道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現代社會探究傳統武術文化根源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傳統武術文化的研究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因此,我國社會要認真挖掘傳統茶道與傳統武術之間的聯系,將茶道精神導入傳統武術的普及推廣中,為傳統茶文化與武術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1]朱志峰.茶道對太極武術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09):319-310.
[2]賈紅文.中國茶道在不同時期包含的精神奧義[J].農業考古,2016(05):74-77.
[3]董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茶道文化之研究[J].廣東茶葉,2016(01):37-42.
[4]叢彩娥.茶道與中國茶文化[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2(01):122-124.
2015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5C506);2016年度桂林旅游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16B102)。
唐志云(1978-),男,廣西興安人,桂林旅游學院基礎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