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君
(安陽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基于茶文化的電影字幕翻譯文化缺省解決途徑
——以《臥虎藏龍》為例
邱君
(安陽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因此中國電影中的茶文化也有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然而中國電影在翻譯到國外時,由于文化差異、字幕屬性及文化過于龐雜的原因也存在文化缺省的現象。因此,只有加強文化交流、加大文化宣傳以及提升電影字幕從業者的文化素養,才能將諸如《臥虎藏龍》的優秀電影更好地輸出國外,影響全球。減少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使得以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被各國接受和認可,實現中國的文化自信和長足發展。
文化缺省;差異;傳統
隨著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長城》全球公映,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搭乘電影的快車道快步走向世界。當然,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諸多差異,在將中國電影翻譯到國外時,也存在誤差。這是電影字幕翻譯中存在的文化缺省現象,它是中西方傳統思維的沖突,同時也是電影字幕翻譯的屬性所致,所以實現電影字幕的優化與適當,是中國電影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環節。
中國是茶文化豐富的國度,因此,也產生了眾多與茶相關的電影。中國現代作家老舍曾經創作話劇《茶館》,1982年導演謝添將其搬上大熒幕。電影《茶館》主要講述的是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形形色色的人都集中在茶館之中。電影《茶館》中的茶館場景,一方面說明茶館已經成為尋常百姓的生活方式,同時也說明茶文化在中國的影響和意義。當代作家王旭峰曾創作“茶人三部曲”,其中有一部是《南方有嘉木》,也被拍成了電影。2005年,中國首部紀實電影《南方有嘉木》開始拍攝,期間吸引了眾多文化學者和茶文化專家關注。當然,除了專門介紹茶文化的電影,還有很多電影情節涉及到了茶文化。如趙薇、姜文主演的電影《綠茶》也有關于喝茶的橋段。女主角吳芳總是喜歡在相親時點一杯綠茶,因為她始終認為茶品可以反映人品。這是茶文化在電影中的投射和放映,同時也是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的認同感。除了《綠茶》,還有吳宇森導演的大型史詩電影《赤壁》也曾使用飲茶的情節。周瑜招待從西蜀而來的諸葛亮時,小喬煮茶招待,這里的茶體現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待客之道。另一個情節則發生在曹操軍營,驪姬為他斟茶,但他卻看成了“小喬”,這不但是因為驪姬與小喬長得頗為相似,更重要的是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的文化熏陶。除了諸如《茶館》、《綠茶》、《赤壁》這些包含具體茶文化的電影,還有包含茶思維和茶意蘊的電影形式。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便是具有中國茶文化的藝術形態。“道家文化、中國書法藝術、山水畫藝術貫穿著影片的始終,形成了影片的總體意象。”[1]《臥虎藏龍》中潛藏的傳統文化旨在開拓全球市場,實現民族電影的特質和優勢。中國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體現出道家情懷、書法及水墨畫的特質,因此《臥虎藏龍》中同樣深藏著茶基因和茶特質。《臥虎藏龍》這樣的頂級大片,更好地宣傳了中國茶文化,讓更多的世界友人了解和喜歡。
《臥虎藏龍》作為極具中國特色的武俠大片,有著強大的文化優勢。但中國電影也存在現實的翻譯問題,而且這種問題始終存在,在以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詞匯上體現的更為明顯。這種矛盾性在字幕翻譯中勢必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缺省”,這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必然趨勢,也是中西文化尋求共同點的必經之路。“‘文化缺省’是一個比較生僻的術語,意指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對雙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2]因此,基于“文化缺省”的概念,可以分析造成電影字幕翻譯問題的主要原因。
2.1 中西方文化差異
所謂“翻譯”,就意味著不能實現盡善盡美。翻譯的精準只限于各自文化中的名詞,稱謂,至于句式、語法都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看似翻譯問題是翻譯層面的問題,實則是兩種文化思維的差異。比如中國與西方都有茶文化,但由于雙方發展時間不同,因此其各自的茶文化也都有所差異。中國人喝茶喜歡喝熱茶,但美國人喜歡喝冰茶,因此,提起茶,各國人的思維中閃現出的形象是差別很大的。再如《臥虎藏龍》中俞秀蓮說:走“江湖”,便帶有十足的中國特色。在進行字幕翻譯時當然不能直接翻譯成“lakes”,而是“rules”。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直接的翻譯又少了文化本身的情懷成分,使得語言的魅力大大削減。這種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任何文化交流與融合必須面對的困境,但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翻譯上遇到的困境會將越來也少,中西文化便會實現更加長足的發展。
2.2 傳統文化過于繁復
在中西方文化交互日益密切的當下,中國以茶文化為代表傳統文化正在發揮出獨具魅力的吸引力。但由于茶文化過于復雜,與中國諸多傳統文化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此當下中國人對很多傳統文化也存在缺失現象。如茶文化與道家文化相結合,便產生了“道法自然”、“沖淡平和”的審美趣味。同樣在《臥虎藏龍》中也蘊含著巨大的道家情懷。李慕白長衫飄逸,心無所求的形象正是道家思想的侵染,而這與茶的清淡無爭也不謀而合。當然電影中還有儒家“出世入世”的表達,這也是以茶文化為代表傳統文化的精髓。可是,正是由于傳統文化的內涵性和復合性,《臥虎藏龍》在字幕翻譯中勢必會產生文化缺省,畢竟在用短短的幾個字很難闡述清楚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2.3 字幕屬性必然
電影字幕,濃縮了整個電影在熒幕上呈現的所有精華。因此,要求其簡練、明了,所以很多需要交代的文化背景,在翻譯過程中勢必造成缺失。這種缺失不但是翻譯字幕簡短性的屬性所致,同時也受到語言情感化及大眾化的影響。字幕在進行翻譯時,首先要立足于電影整個內容的實際,對人物的語言進行分析和搭配,使得翻譯出來的語言符合說話人的身份和象征。同時,為了顧及翻譯國家的大眾口味,會擴展或縮短一些話的容量,旨在讓語言所在國家的觀眾更能接受和理解。因此,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情致和韻味勢必會大大削減,甚至消失殆盡。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國電影對外輸出過程中,字幕出現“文化缺省”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是,由于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電影字幕中的翻譯問題會逐漸減少,世界文化也將實現深度的交流與融合。
3.1 加大文化交往
字幕翻譯中的諸多問題,首先出現在中西方差異的范疇。電影從譯者為了照顧和迎合翻譯國的觀眾,會適當地釋譯和化譯一些晦澀詞匯,將一些帶有民族認同感的成分刪除。因此,要想消除翻譯過程中的文化缺省,首先要著眼于觀影的受眾。隨著孔子學院和漢語熱的日漸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中國語言和傳統文化。如今的學習和交流已經從學習簡單的字詞句,向思維習慣和文化傳統深入,這是文化交流的必然趨勢,同時也可以有效地解決中西文化的差異性。當然,翻譯者不但要熟稔西方的傳統思維,同時也應該清晰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找尋思維的相似點和相通性,這也是加深文化交往的最好途徑。
3.2 加強文化宣傳
中國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有機體,在宣傳中國文化中起到了不可估計的作用。因此,中國電影中的茶元素,不僅僅是作為個體呈現的,更是凝聚著華夏民族的所有智慧,之所以選取茶作為切入口表現則是因為茶文化身上具備著多重傳統文化的積淀。因此,在進行翻譯過程中,勢必要把以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作為噱頭和宣傳點,這不僅是中國的文化自信,同時也是亮點和特色。當然,在宣傳茶文化時,既可在電影的發布會上作為點綴呈現,同時也可做成電影的附屬品,方便傳播和收藏。如《臥虎藏龍》中,李安作為影響世界的大導演,完全可以兼任茶文化的代言者,一方面這與電影古香古韻的風格相一致,同時這也是電影《臥虎藏龍》李慕白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氣度和風采。
3.3 提升字幕人員素養
當前電影字幕從業者的數量,還處在緊張狀態,不能滿足對每一部電影內涵和意蘊的把握,因此,在操作過程中也會出現文化缺省的現象。這既不是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也不是字幕屬性限制所致,因此應該予以特殊重視。中國電影,能夠對外輸出和放映的,大都是帶有濃郁中國特色的,這是中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的結果,也是中國電影事業高歌猛進的原因。所以,電影字幕從業者在翻譯電影語言時,不僅僅是簡單地直譯和轉化,需要的是對整部電影文化底蘊的消化和融合。這無論是對電影字幕從業者還是電影宣傳而言,無疑都是巨大的挑戰。以中國茶文化為例,茶文化是帶有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文藝活動。“文士飲茶是一種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飲茶。”[3]然而現實則是字幕翻譯者無法準確地把握茶文化的精髓和特質,造成在翻譯茶語時相差甚遠,其結果便是“缺省”,因此需要特別加強翻譯從業者素養。以《臥虎藏龍》為例,首先應該讓電影字幕從業者閱讀作者王度廬先生的其他作品,比對《臥虎藏龍》與其他作品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其次,字幕從業者應當注重研究電影《臥虎藏龍》中的傳統文化,挖掘作品的內在機理,尋找東方思維與西方思維的融合點,力求達到翻譯的最優化和最大值;最后,從業者應該扭轉對文化缺省的認識,不要將文化缺省作為不能將原著翻譯盡善盡美的托詞,而應該力求達到信達雅,到達既意會又言傳,從自身為中國電影字幕翻譯事業而努力奮斗。
以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電影,在字幕中始終會遇到文化缺省的尷尬,但只要分析其原因,知道如何解決,中華文化會越來越多地傳播到世界各處。諸如李安導演《臥虎藏龍》的優秀電影會逐漸占領全球市場,將中國故事傳播五湖,影響四海,讓更多的優秀導演和電影作品為世界所熟知和喜愛。
[1]李靈.人心講話山水情懷—對電影《臥虎藏龍》的文化解讀[J].寫作,2002(01):21.
[2]張卉.關于“文化缺省”內涵的幾點思考[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04):103.
[3]陶宗儀.說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252.
基金或者課題:2017年度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電影字幕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及有效途徑研究”,項目編號2017-ZZJH-010
邱君(1984-),女,河南內黃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