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偉
(瓊臺師范學院,海南海口571100)
淺析中國茶與書法之美
陳小偉
(瓊臺師范學院,海南海口571100)
茶是我國的重要精神財富。喝茶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已經逐漸成為我國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性。中國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融合了數以百萬愛茶人士智慧。在茶喝茶的過程中,感受美、感受茶文化的底蘊。書法藝術也是我國傳統藝術的主要構成形式,其主要是漢字的書寫形式以及造型藝術作為主要的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茶道藝術和書法藝術進行融合,提現了美學思想,使得我國傳統藝術上升了一個新臺階。文章主要針對中國茶與書法之美進行賞析,展現我國傳統藝術的獨特藝術美。
中國茶;書法之美;審美分析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千年歷史文化的積累沉淀,品茶的禮儀以及審美教育是我國茶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我國禮儀文化傳承。隨著社會的發展,涌現出大量的茶樓,其中懸掛著許多書法作品,供喝茶人們欣賞。我國漢字書法產生于公元前206年到如今,已經產生了籀、隸、章草、真書、行書到漢代末年,我國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書法體系,并且和茶道一樣,已經成為我國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和書法兩者都來自于大自然,存在于萬物中,不管你身在何地,中國茶與書法的美都能呈現在眼前,能夠凈化心靈、去除浮躁、提升品位。
在實際的分析過程中,想要對書法進行完美分析,就應該積極的將其和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天得一以清”(《老子》三十九章),所謂清的根本含義象征著清凈明晰,即:清香、清新、清晰、清朗、清幽、澄清、清洌、清揚,這些都是有“清”自身的含義所決定的。同時,“清”還體現一種清新脫俗的境界。胡應麟曰:“清者超凡絕俗之謂。”(《詩藪》外編卷四)。“清”還能具有新穎的含義,即:清婉、清遠、清儉、清簡、清真、清和、清麗等含義,要是單從美學方面進行分析,清是我國書法藝術和茶共同存在的美感。
在我國古代的一些茶事活動中,清是相關活動開展的基本要求,“茶事極清”(徐勃《茗譚》),“品茗最為清事”(黃龍德《茶說》)等作品中,對茶具有嚴格要求,不僅要求茶清、水清、茶器清、境界清,而且還對人具有一定的要求,人清、心靈清等。所謂的水清主要指的是泡茶的水清澈干凈,這樣才能稱的上是美;茶器清指的是沏茶所采用的器具整潔、清潔;境界清主要指的是茶事活動所選擇的地方應該清凈、清雅、環境優美、清風麗日,茂林幽竹。正如徐渭《徐文長秘集》中所說的“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松風下,宜花鳥間,宜清流白云,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竹里飄煙”。
在我國書法藝術中,清不僅是一種美,更是書法作品中平淡清遠韻味的體現,是一種美好的境界。在書法作品閱讀過程中,不僅要求如人清、心清,更要求心靈清,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大自然的清,在一些作品中,都體現著中國茶的清,例如:楊萬里《謝木韞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故人風味茶樣清”,由此可見,中國茶道的追求是一種清的體現。
對于中國書法藝術來說,清不僅僅是一種美學的追求,更是一種平淡清遠的韻味,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美的境界,人們只有通過對相應的作品進行細細品味才能獲得相應的美的追求。另外,對于書法而言,人們更多的是在書寫的藝術上下功夫,在書寫過程中,如果需要增大篇幅,就會選擇一些特殊的色紙、色墨進行使用,并且所采用的章法較為怪異,已經超出了書法創作本身的追求,使得書法已經成為一種顏色鮮艷的畫板。人們欣賞書法藝術的同時不能僅僅欣賞其表面,要透過其現象看到其中存在的本質,領悟到書法血液中的存在的文化內涵,在文化背景下,能夠體現出文化的氣息,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得到傳承。例如:劉熙《書概》中體現一身脂粉的婦氣,橫沖直闖的兵氣,俗而不雅的村氣,唯利是圖的市氣,刻意雕琢的匠氣,自我作古的腐氣,粗野鄙陋的傖氣,詼諧滑稽的匪氣”等在相應的作品中并沒有體現出來,只有回歸大自然,在此環境下所創作品才能體現出清的美,才能體現出作品的層次美。
淡是一種枯淡、淡泊、平淡、沖淡、閑淡、恬淡的含義,其本質一種人生態度的體現。在我國許多優秀的歷史作品中都能夠體現出這種人生態度,例如:“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老子》第三十五章“游心于淡”《莊子·應帝王》等,從這以后,“淡”在我國人的思想以及境界中根深蒂固,以及逐漸形成一種藝術境界。
在古代的茶事活動中,所謂的“淡”主要指的是一種淡雅的境界,茶器淡雅、人心閑淡、茶味素淡,是一種至淡無味的思想境界,需要人們慢慢品味。在我國書法作品中,淡只主要指的是書法作品中墨色的變化,濃淡相稱,是書法藝術對的基本要求。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書法藝術更加傾向于濃墨,并且具有一定的層次感,還讓人看了不會產生反感;如果是偏于淡墨,應該體現出外淡而內濃,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書法的美感。在實際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中,其十分注重濃淡的搭配;更有“生紙書大字墨稍淡,淡則筆利。”“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然與其淡也寧濃,有力運之,不能滯也。”的說法;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出來濃淡的搭配,兩者之間還應該相互融合,濃中體現著淡,淡中體現著濃,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參差美感。另外,淡在我國茶以及書法藝術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清高境界其實主要強調的是一種樸實、自然的本質;是一種在平凡中顯現出來的深遠意境。在平淡之中顯現才華,在平淡中體味其中存在的滋味,使人回味無窮。從茶、水、器等方面進行細細品位,能夠感受到其中存在的淡,這也是我國從茶道和書法藝術另一種追求。
在我國古代文化中,“清凈而為天下正”“靜乃人之天性”的說法,同時,在《莊子·天道》中也提到“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通過對其進行分析,能夠感悟到人需要靜下心來,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思考。人只有心靜才能潔身自好,才能洞察世間的事物,才能提升自身的精神內涵。“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莊子·在宥》,為有靜才能實現養生。
在古代茶事活動中,靜主要指的是環境的幽靜,同時逐漸引導人們向靜,茶靜是人心的靜。
在書法藝術活動中,動和靜是一種相對的理論范疇,其主要是由一些多結構成分構成,并且,兩者之間是相互運動的且又存在一定的聯系,包含了動態成分,靜態成分。書法藝術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因靜而益顯,靜因動而益深,動靜相生,變化巧妙。主要提現在:書法藝術家的一些主觀思想以及客觀思想,兩者之間相互聯系,這些都需要由作者體現;書法藝術家在作品創作構思過程中,需要將心境以及虛靜進行結合,使得兩者進行聯系,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在書法藝術中,需要動靜產生相互對立的效果,才能使書法藝術以線條的形式進行運動變化;例如:唐代張懷瓘談草書的微妙:“或煙收霧合,或電激星流;以風骨為體,以變化為用。有類云霞聚散,觸遇成形;龍虎威神,飛動增勢。”清代劉熙載在《書概》說明了書法藝術體動和靜之間的關系,“正書居靜以治動,草書居動以治靜。”通常來說,書法的過程都講究的“虛靜”,所謂的“虛靜”主要指的是一種良好的審美心理,在審美過程中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同時也是藝術構思的前體和基礎。“虛靜”是一種人格的體現,只有積極的將其和藝術進行結合,才能展現去其獨特的審美。
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和有和敬、和睦、和平、和諧、和合、和順、中和的說法,人和人之間,人和社會之間、人和自然的統一等。在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和也者,天下之遠道也。”也都體現出了和的重要性,是我國一部寶貴的歷史遺產。
在茶事活動中,所謂的和主要指的是人和人之間的尊敬,人和環境、茶具之間存在的和諧關系,物體和物體之間存在的協調性等,從而形成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常來說,和也是我國書法藝術的范疇,其主要指的是天人合一境界是審美的最高境界;正確的審美主體一種良好的意境,并且能夠依據實際情況產生不同的審美觀點,形成不同的審美形式,屬于一種極高的審美價值。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從陰陽相克相生的理念中領悟出了藝術的辯證法,書法藝術家采用一些完美的藝術因素進行創作,能夠達到一定的協調效果,從而形成一種變化較大,但是井然有序的審美效果。在書法審美過程中,主要包括了:虛實、疏密、奇正、離合等,從而形成了一種以和為中心的審美體系。晉代衛恒《四體書勢》云:“觀其措筆綴墨,用心精專,勢和體均,發止無間。”以及唐代李世民《指意》云:“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唐代孫過庭《書譜》云:“至若數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等也都采用這樣的體系對書法進行審美,通過茶事活動和書法藝術的結合,能夠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
綜上所述,中國茶和我國書法藝術的美既有形式上的美,還有內在美。只有人的審美達到一定程度,才能體會到美。因此,人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內涵,才能發現其中存在的美。
[1]代紅穎,吳波.中國傳統書法文化背景下的茶具藝術設計研究與創新[J].工業設計,2015(9):71-72.
[2]劉春臘,徐美,劉沛林等.中國茶產業發展與培育路徑分析[J].資源科學,2011(12):2376-2385.
[3]薛冰.淺析中國茶文化與道教之關聯[J].東京文學,2010(9):126.
[4]寧翠玲.淺析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的區別[J].福建茶葉,2016 (3):336-337.
[5]陳勁松.淺論中國茶與書法之美.[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Z1).43-46.
陳小偉(1974-),男,海南澄邁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書法教育教學研究及書法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