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少華
(河南許昌高中,河南許昌461000)
基于歷史角度分析茶業在我國的發展變化
宮少華
(河南許昌高中,河南許昌461000)
在本文中將引入“歷史角度”的分析模式,其歸因于本文將探尋茶業在我國發展變化的趨勢,進而為茶業類企業的戰略規劃提供路徑指向。通過討論,茶業在我國發展變化的趨勢可預測為:便利性與體閑性進一步加強、產品信息發布形式更趨多樣、政策導向的差異化特征增強。實現路徑包括:理清市場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建立以旅游為核心發展主線、以信息發布實施供給側改革、形成區域植根性的政策供給等四個方面。
茶業;歷史視角;發展趨勢;實施路徑
隨著我國步入后工業化時代,我國茶業事業也引來的發展的黃金時期。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于,茶業所蘊含的項目具有相互關聯性,其從整體上構成了消費經濟模式。在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路徑中,大力扶持服務類和消費類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培育新經濟增長極的必由之路,也是不斷應對國人因消費結構升級而出現的消費偏好的改變。由此,大力發展我國茶業事業將能構成我國消費類經濟發展中的新生力量,也能在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帶動農戶經濟的發展。在本文中將引入“歷史角度”的分析模式,其歸因于本文將探尋茶業在我國發展變化的趨勢,進而為茶業類企業的戰略規劃提供路徑指向。同時,也只有從歷史角度下,才能在邏輯自洽關系下較為客觀的把握茶業的發展趨勢。
植根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茶業發展的內驅動力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1 需求拉動所形成的內驅動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拉動下的商品供給模式屬于常態,所以這首先在市場環境下形成了內驅動力。茶業所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以茶葉消費為核心的茶業發展:第一,需要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來動態調整自身的產品品項,進而來適應海內外消費者的需求偏好;第二,市場需求將歷史角度也存在著結構性改變,即消費結構逐漸升級。那么,在茶業類產品的供給上也需要適應這種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總之,需要在歷史角度來認識這一內驅動力。
1.2 供給創新所形成的內驅動力
在現代產業經濟發展模式下,供給創新也成為了拉動產品銷售的路徑選擇。將視野放置在高科技領域,智能手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習慣和交際習慣,而這本身就是由供給創新帶來的。與技術創新不同,茶業產業在供給創新上主要以范圍經濟效應的打造為主線,即更為突出茶業所涵蓋各個項目之間的關聯性,以及通過關聯而產生更多的商業價值。當然,這里的內驅動力是在近年來才逐步形成的,這也與茶業發展的市場化水平不無關系。
1.3 政策導向所形成的內驅動力
我國經濟發展特點在于,突出區域經濟政策在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和引導企業經營管理上的作用。因此,茶業發展的變化趨勢還受到政策導向的影響,而這里的影響又主要反映了區域經濟發展主管部門的意志。可見,這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
具體而言,內驅動力推動下的發展變化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2.1 便利性與體閑性進一步加強
以1992年正式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始到現在,我國新一代消費者在消費意識上已經覺醒,這種覺醒可以從個性化消費和常態化消費反映出來。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者主權意識也顯著提升,使得他們更加注重自身消費權益的保障。因此,在這種市場需求拉動下的格局中,茶業未來的發展應更加突出便利性和體閑性。這里的“便利性”主要在適應消費者個體對產品消費的隨意性上,進而能夠實現快速響應。對于“體閑性”而言,則是對常態化消費的一種適應。
2.2 產品信息發布形式更趨多樣
事實上,茶業經濟在發展中在短期內,已難以從創新項目的關聯性來吸引消費者。諸如茶文化生態旅游項目,或者其它全域旅游項目因受到自然資源稟賦條件的制約,其在供給創新上具有時間上的極限。為此,這里的供給創新則需要在“互聯網+”時代下突出產品信息的發布形式,使之能在全球范圍內拓展自身的消費市場。為此,這里的發展變化趨勢包括:O2O模式下的茶業信息發布、線上下單與線下支付相結合的消費模式。
2.3 政策導向的差異化特征增強
長期以來,我國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雷同現象廣為詬病。在這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下,將事實上形成封閉式的經濟發展循環,進而域內經濟能量在缺少外部補償和激活的情況下將逐漸耗散減退。因此,在同時存在茶業資源的不同區域,政策導向的差異化特征將不斷增強,這也是對精準扶貧的重要體現。
最終,需要將發力點放置在茶業發展本身上,從而這里提出該業態適應性變革的方向。
3.1 完善關聯項目的打造
前面已經指出,茶業經濟在發展中需要追求范圍經濟效應。那么在融合便利性和體閑性的基礎上,就需要不斷完善關聯項目的打造。由于僅僅依靠官方和機構來進行項目打造,無法充分滿足當前消費者多樣性消費的需要,所以應在全域旅游的模式下,來帶動當地居民參與到茶業經濟的發展中來。這樣一來,就能在彌補當前產業服務的彈性和靈活性的不足,以及帶動當地家庭經濟的發展中實現雙贏。對此,各區域需要在自身的資源比較優勢下來開展工作。
3.2 創新產品信息的發布
創新產品信息的發布在這里主要在于解決一個問題,即如何使得茶業產品信息能在第一時間發布出去,并通過圖文并茂來傳遞給目標消費者。需要強調的是,本文是基于區域空間范疇來進行主題討論的,所以創新產品信息的發布還從提升茶業經濟發展中的競爭力為著眼點。在“互聯網+”時代下,諸多以產品消費信息發布和在線支付為一體的網站出現了,那么借助這種模式便可以解決傳統市場環境下的信息不充分問題。關于這一點,應引起業界的重視。
3.3 增強政策導向植根度
在區域范疇來考察茶業發展的變化趨勢,符合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對此上文已經做了闡述。在破解區域茶業之間的發展雷同性問題,首先就需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去進行區域環境調研,進而增強政策導向的植根度。可見,這就需要從改進地方政府的公權力行駛職能入手了。
以上從三個方面所提出的茶業業態適應性變革方向,為我國茶業發展提出了同一的發展思路。為此,下文將從國家視角下進行實施路徑構建。
根據上文所述,實施路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4.1 理清市場需求結構變化趨勢
將茶業經濟作為一種產業經濟來進行發展,首先需要根據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趨勢來制訂自身的發展路徑。在演化經濟學視角下,市場需求結構變化是一個漸進和自我篩選的過程,所以在現階段主要以預測和研判為主要手段。本文前面部分已經從要點上闡述了未來的變化趨勢,而茶業在今后的發展中除了需要重視便利性和體閑性之外,還需要從文化內涵上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才能進一步去吸引高端消費者和國外消費群體。
4.2 建立以旅游為核心發展主線
在打造茶業經濟發展模式時,需要重視這樣幾個問題:第一,項目選擇問題;第二,項目實施的成本問題。筆者建議,各地根據自身的條件,可以建立以旅游為核心的發展主線。首先,茶葉產地大多位于高寒山區和丘陵地帶,這些地區的比較優勢便是生態環境保護的較好,所以這就為開展旅游業提供了充分條件。再者,旅游業的發展可以較好的把茶業內各個項目關聯起來,并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帶動當地家庭戶的經濟發展。
4.3 以信息發布實施供給側改革
與高科技產業不同,茶業產業若要得到較好發展便需要建立起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即傳統的制作手法和工藝與現代的消費模式相融合。因此,在供給創新上便需要破解當前的短板,以信息發布實施供給側改革。前面已經提到了“互聯網+”模式,對此各地還應積極與移動通訊供應商合作,在手機短板植入關于茶業信息的APP,以及通過打造和發布招商引資信息,來邀請各方賓客前來體驗本地茶業項目的特色,并在旅游體驗活動中建立商業合作意向。
4.4 形成區域植根性的政策供給
若要形成區域植根性的政策供給,便要求建立起多方聯系機制,即通過政府方、茶業經濟主體、當地家庭戶之間的聯動,來提供更符合當前實際的政策導向。筆者通過調研認為,目前的政策應在規制機制上提供供給,這樣便能不斷改進全域旅游模式下的茶業發展市場環境。
最后,還需要重視建立可持續的茶業,關鍵是構建社會責任茶業,重點是建立現代茶業。今后對茶資源的開發是建立在對環境保護的基礎上。目標是建立自然生態型的茶園,茶園的創建與管理必須以此為出發點。茶產業從生產、加工與消費也要與環境的保護結合起來。以四川為例,對于四川各產茶地區而言,可以將巴蜀閑適和自樂的生活情趣還植根于農家樂之中,因此,各地還應輔助家庭旅游項目與茶文化接軌。不難看出,若是要求家庭旅游項目的經營者也引入說書和川劇項目則不太現實,所以這里應更加突出巴蜀茶文化的有形和無形方面。包括品茗的場地設計(壩壩茶),以及向域外游客提供一種閑適、自樂的品茶、聊天氛圍,從而就能使農家樂項目與茶文化接軌。
大力發展我國茶業事業將能構成我國消費類經濟發展中的新生力量,也能在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帶動農戶經濟的發展。通過討論認為,茶業在我國發展變化的趨勢可預測為:便利性與體閑性進一步加強、產品信息發布形式更趨多樣、政策導向的差異化特征增強。實現路徑可圍繞著:理清市場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建立以旅游為核心發展主線、以信息發布實施供給側改革、形成區域植根性的政策供給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1]康海燕.茶業會展經濟對我國茶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福建茶葉,2016(4):79-80.
[2]丁俊之.從世界茶葉產銷特點探討我國茶業持續發展之道[]].中國茶葉,2014(4):4-6.
[3]歐陽威.2004-2013年我國茶業知識產權的發展[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5(5):7-12.
[4]劉年艷.關于我國茶業可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J].茶世界,2010(2):41-42.
[5]楊紅.巴蜀茶文化的民俗價值與旅游經濟結合的探討[J].消費導刊,2015(7):225-226.
宮少華(1961-),男,本科,中學正高職稱,特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高中歷史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