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苑梅
摘 要: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沉淀所產生出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集眾家之所長,眾書之精華,流傳至今,并被后人所傳承,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精髓和瑰寶。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壯大,中國的教育也在不斷改進和健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傳統文化的引導者,要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我國傳統文化在現代世界文化長河中發光發亮。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的引導者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6-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6.122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現代人學習和借鑒。但是,在清朝末年,愚昧的清政府看到西方國家的科技發展比較先進,就派遣大量的知識分子到西方學習,一時間,西方思想彌漫中國大地,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中國人的靈魂被西方思想所充斥、所占據。于是,在中國大地上到處可以看到西洋學校,即使是很多中國學府里居然也開設了外文課。當時的中國處在中西方思想并存發展的狀態。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后,人們對中西方文化才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對西方文化的追逐有了一個理性的分析和判斷,得出的結論是西方國家的思想未必都是最好的,中國傳統文化不一定都是糟粕,也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東西需要學習和發揚。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后,中國的發展是巨大的。無論是科技還是教育、國防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崛起讓世界震驚。實踐證明,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繼承和發揚。隨著中國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初中的語文教材當中,如何讓更多的學生都能夠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都開始喜歡并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成為了擺在教育工作者們面前的難題,也是我們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
可喜的是,縱觀近幾年的教育改革,我們不難發現,文言文的知識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篇幅上都較之前有了很大的增加,并且文言文的難度也有所增大。這些都可以說明,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就是想讓學生通過對文言文知識的學習進而了解和掌握中國的傳統文化,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可取之處,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所謂的“封建迷信”和“糟粕”,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大智慧”。而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語文教師去給學生傳授和指引。因此,語文教師的責任就顯得尤為重大。那么,當下的語文教師到底應該怎么樣去努力呢?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來提高自己:
一、教師必須首先認同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
大家都知道,學生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知識的獲得靠教育,教育的成敗看教師。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學校又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同時也是塑造人靈魂的場所。所以,民族的傳統文化要靠教育來拯救,只有讓教師通過教學的形式才可以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我們的民族精神才能得以延續。因此,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一定要認同我們的傳統文化,認同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才會更加深入,學生們才會學得認真。傳統文化是民族之本,是道德之源。
我國古代文化多以文字形式流傳于世,但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不過滄海一粟,所以,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具有對傳統文化的無比熱愛,同時還要具有質疑的精神、懷疑的態度,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融會貫通,這才是真正對學生負責。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不斷充實自己,在給學生講授傳統文化時才會做到“隨心所欲”。不僅要講授課內的知識,還要能夠根據課內內容引申到課外,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
例如,一些文言文知識,學生要想真正明白其含義,就必須結合當時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大環境來學習,還要明白所涉及的文化意義,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學好文言文。
二、重新認知教師職業
在中國古代,教師的定義是“傳道、授業、解惑”。所以,教師職業備受人們尊敬。可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教育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全民普及的,所以,我們教師的身份也就相應發生了變化,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對自己的職業做個重新界定。
社會發展到二十一世紀,教師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特定的職業,人們對教師的要求水準也是越來越高,期望值越來越大。所以,教師必須重新認知自我,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作為語文教師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者,還是祖國未來的培育者,因此,對語文教師來說要求更加嚴格。
那么,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如何來面對呢?
首先,我們是教師。我們和其他教師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學有所成,希望取得好的成績。其次,我們是語文教師。我們的肩上承載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任,我們希望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能和智慧通過我們語文教師的力量一代一代傳播下去,發揚光大。所以,我們只有對自己的身份有一個清晰的界定,才會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教書之余將傳統文化傳授下去,讓更多的人繼承并發揚。
三、做好傳統文化的引導者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教師是教育教學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這是新課程標準對當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的明確要求。但是,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還不是很成熟,對事物的認知和判斷能力還不強,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很膚淺。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越來越強烈,但是對尊師重教的思想卻越來越淡薄,甚至有些學生對教師還存在很大的負面情緒,這是不利于教師教育引導的。
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教師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學會育人,引導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使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時期也能生根發芽。具體表現在講授文言文和古詩詞時,結合典故學習,既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認識到古圣先賢的優秀品質和做人智慧,從而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淀才傳承下來的精華,語文教師只有在平時教學工作中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對學生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使他們能認識到祖國優秀文化的優越性,并能發自內心去繼承它,弘揚它,這樣,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浪潮中傳播得更為深遠,才能在燦若群星的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宋加年,周浩.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下),2014(10):87.
[2] 李占強.探究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12):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