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呼倫貝爾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呼倫貝爾021008)
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及競爭力提升研究
楊波(呼倫貝爾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呼倫貝爾021008)
盡管我國具有悠久的茶葉種植、生產和貿易歷史,但是在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及國內茶葉生產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出口量和出口價格處于劣勢地位。我國茶葉企業必須正視技術性貿易壁壘、茶葉質量等對我國茶葉出口的負面影響,對茶葉種植、茶葉生產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實現茶葉企業產業化、國際化發展,提高我國茶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茶葉;出口貿易;制約;競爭力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自古以來就在世界茶葉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時至今日仍然是茶葉生產和貿易最主要的國家之一。據商務部2014年統計結果顯示,我國茶葉年產量已經超過195萬多噸,茶園面積達到270多萬公頃,茶葉產量和種植面積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根據我國茶葉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受到茶葉質量和歐盟貿易壁壘影響,2014年和2015年茶葉出口量和茶葉貿易額僅為30余萬噸和13億美元,相較2013年之前下降了約8%左右,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優勢和傳統地位正受到日益嚴峻的挑戰,而如何促進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發展,維護我國茶葉在世界市場的領導地位,已經成為迫在眼前的重要問題。本文以我國茶飲出口貿易的現狀為切入點,探究影響茶葉出口的因素,旨在為促進我國茶葉出口提供有益的啟示。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出口創匯的農產品之一,茶葉貿易發展對我國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隨著世界茶葉經濟的發展,我國茶葉出口面對的競爭愈加激烈,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
作為茶葉主要生產國家之一,我國近年來的茶葉種植面積和茶葉產量都顯著增加,其中截止2015年茶葉種植面積超過270萬公頃,茶葉產量超過190萬t,居世界首位,但是茶葉出口量僅為30.1萬t,占總產量的15%左右,在世界茶葉市場中僅占16.3%,其13億美金的出口價值僅占全球市場總份額14%。可以看出,我國茶葉雖然在種植面積、產量及出口量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穩步提高,但是與印度、斯里蘭卡等茶葉出口國相比,我國茶飲的出口數量、出口總值方面差距明顯。例如斯里蘭卡出口茶葉在世界市場占據了約25%的份額,而我國茶葉近些年的出口量一直徘徊在15%左右。另外,我國茶葉出口價格從1995年起,逐漸下滑,雖然2014、2015年茶葉出口價格出現一定程度回暖,如紅茶價格高達每噸3200美元左右,但與肯尼亞、斯里蘭卡等茶葉出口國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同時我國茶葉出口主要以綠茶為主,其市場占有率超過75%,而紅茶市場占有率僅為5%,其它如烏龍茶、白茶、花茶等茶類市場優勢非常薄弱。在市場選擇上我國茶葉出口主要以非洲、亞洲為主,美洲和歐洲市場占有率比較低。例如2015年我國茶葉亞洲和非洲的出口量占總出口份額的69%左右,而在英國、法國、美國的茶葉出口量不足30%。
作為古老的茶葉原產地,我國茶葉出口貿易雖然至今仍然在世界市場上處于優勢地位,但是近年來出口整體狀況差強人意,與肯尼亞、印度、斯里蘭卡等國相比,出口總量和出口總值的增速明顯較低,這也導致我國茶葉出口第一大國地位岌岌可危。
2.1 國際貿易壁壘因素
隨著茶葉經濟及茶葉技術的發展,歐洲、日本等茶葉技術發達國家加大了對我國茶葉產品的檢驗力度,以苛刻的檢疫檢驗標準故意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以茶葉進口的高門檻制約我國茶葉出口貿易,導致我國茶葉的出口數量及價格受到嚴重的影響。其中,農藥殘留標準作為歐洲等發達國家最常用的貿易壁壘技術性手段,對我國茶葉出口影響最大。例如,歐洲在2003年公布的MRL(茶葉農藥新標準)中增設的新型標準達到59個,在193個農藥殘留檢測標準中約有181中采用最小農藥檢出量為標準,這些最小量標準目前我國現有水平完全無法檢出。而2008年8月,歐盟對茶葉中硫丹殘留量由原30mg下調為0.01mg,對中國茶葉的檢測標準提高了約3000倍,導致我國茶葉出口受到極大的影響。再如日本在2002年就對我國出口茶品采用嚴苛的“水溶法”,茶葉農殘檢驗也增加到108種,而到2006年在正式實施的列表中,日本又將檢測項增加了約96種,為我國茶葉出口的發展設置了層層障礙。
2.2 茶葉質量因素
雖然我國對茶葉商品質量設有包括國家茶葉標準、茶葉行業標準、茶業企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在內的四大質量標準,質量檢測項目多達470多項,但是至今為止,我國茶葉缺乏較為統一的質量檢測標準,各茶葉產地和企業的標準較歐洲和日本衛生標準也非常低。當前我國茶葉專門污染物及農藥殘留檢測僅有約15種左右,與歐洲210項檢測標準、日本276項標準相比,茶葉質量很難保證。另外由于我國茶葉種植、生產、出口企業和茶葉進口國在茶葉政策、茶葉標準茶葉技術各個方面的不對稱,造成我國茶葉的質量提高速度與歐洲、日本等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為茶葉種植、生產、出口產生了巨大的制約,無法適應國外市場的質量要求,國際競爭力較弱。
2.3 茶葉企業因素
雖然我國茶葉經濟的發展讓很多茶葉企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在茶葉生產實力和經營規模上的不足,導致我國茶葉缺乏國際知名品牌,無法以優勢品牌提高市場影響力。同時我國茶葉企業組織化的程度較低,導致茶葉企業缺乏資金投入和技術革新能力,進而影響了茶葉企業規模和創新能力,茶葉質量難以保證,缺乏世界知名茶葉品牌。以福建省為例,福建花茶產量超過30萬t,居全國第一,但是多數茶葉企業沒有大型茶葉種植、生產基地,茶葉生產仍以家庭茶農式生產為主,導致茶葉生產分散,質量不高。同時,我國茶葉市場不規范,茶葉品牌的知識產權意識淡薄,再加上世界茶葉品牌的挑戰和沖擊,讓我國茶葉國際化品牌發展舉步維艱,同時也導致我國茶葉出口以原料初級產品為主,高端茶葉成品所占比例較少,影響了我國茶葉出口的整體形象和發展。
鑒于我國茶葉出口所面臨的嚴峻國內外形勢,我國社會必須對茶葉生產及茶葉出口進行改革,以提高我國茶葉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讓我國茶葉以新的形象和質量,促進茶葉出口貿易的健康持續發展。
3.1 創建茶葉種植基地
我國雖然擁有四大茶葉產區,但是這些茶葉產區分布較廣,而且大都以家庭作坊式的茶農種植園的小面積種植為主,無法形成茶葉產業規模,讓茶葉的種植、培育、茶葉技術應用、茶葉質量監控無法做到標準化、統一化管理。因此,我國政府及茶葉主管部門應該加大對茶葉經濟的引導,合理規劃各茶葉產區的茶葉種植生產基地。例如,茶葉產區應該引進優質茶葉品種,形成標準化大型茶葉示范種植茶園,以規模化解決茶葉企業技術難題和生產成本問題。尤其各個茶葉產地應該加大有機茶葉的種植力度,在現有茶葉種植基礎上,重新開放新型茶葉種植基地,普及推廣新型茶種,豐富茶葉種植類型,滿足國際市場對茶葉種類及茶葉質量的需求。另外我國茶葉相關企業應該在茶葉種植基地的基礎上,采取國際化的營銷策略,構建真正屬于我國茶葉特色的世界品牌,用口碑促進茶葉產業發展,提高競爭力。
3.2 開拓茶葉新型市場
我國茶葉出口以綠茶為主,嚴重地限制了我國茶葉的出口方向,因此必須開拓新型茶葉市場,提高茶葉出口機會。一方面,我國茶葉應該鞏固現有出口市場,開拓東歐、中東及拉美茶葉市場。我國茶葉企業要對目標國家的茶葉衛生監控和質量檢測標準進行客觀分析,對我國茶葉生產和質量檢測進行調整,保證茶品農藥殘留和品質最大程度符合相關國家對茶葉商品要求。另一方面,我國茶飲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必須針對各目標國消費人群需求開發新型、合適的茶葉產品。茶葉企業可以采取國際茶葉市場銷售模式與包裝模式,積極開設茶葉產品直營、特許加盟、網絡銷售等不同形式的渠道,多方位保證國際市場消費者消費需求。最后,我國茶葉加工及科研機構應順應茶葉國際市場變化的趨勢,研制生產功能化、專業化和便捷化的茶飲附加產品,以茶葉深加工及新工藝滿足國際市場個性化、多樣化需求,避免產品過度集中的出口問題出現,構建新的市場品牌。
3.3 發揮政府、茶葉協會作用
政府和茶葉行業協會在茶葉國際貿易中不僅能規范茶葉企業銷售行為,防止茶葉企業之間無序性價格競爭,而且還能幫助茶葉企業應對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具有非常重要的管理和技術支持作用。因此,我國茶葉企業應該在種植、生產、出口等各方面與政府機關、茶葉協會密切合作,發揮政府和茶葉協會在茶葉企業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的協調、管理和法律技術支持等職能。同時我國各級政府及茶葉協會應自覺、主動發揮管理和協調職能,對茶葉企業影響茶葉出口貿易發展的行為進行實質性的獎懲措施。各級政府和茶葉協會應該根據我國茶葉出口需要,鼓勵茶葉出口企業與種植企業、加工企業進行聯合、兼并等形式的產業整合或重組,消除出口貿易與企業規模間的矛盾,推進茶葉企業集團化、產業化的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
我國政府、茶葉企業、茶葉協會必須聯起手來,根據國際茶葉市場發展趨勢及我國茶葉企業發展現狀,以發展的、科學的國際競爭視角重新審視我國茶葉出口慣例和問題,對茶葉種植、茶葉生產等領域進行徹底改革。只有這樣,我國茶企業才能盡快走出貿易壁壘造成的出口困境,促進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發展。
[1]周海川.中國茶葉出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展望,2012(9): 51-55.
[2]韓嘯.中國茶葉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3 (2):27-28.
[3]林婕.我國茶葉出口面臨的主要障礙與優化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15(11):55-58.
楊波(1982-),女,山東夏津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