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曉文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文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關于加強茶業管理體系建設的思考
阮曉文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文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幾千年來,我國茶產業基本上處于一個農耕文明的生活系統中,對于茶業的管理并不是一個核心的概念。走入現代工業社會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一個面向世界經濟的外向型發展模式的形勢下,加強對我國“茶產業”管理體系的建設是促進茶業轉型升級、提高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步驟。在加強我國茶產業管理體系建設的必要性方面,它有利于提高我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有利于加強政府部門對茶產業的監管和宏觀調控、有利于我國茶產業品牌的創造。我國茶產業管理體系建設的基本面向主要包括一個可追溯的茶葉產品管理體系、茶產業標準化管理體系、茶產業質量管理體系等。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國茶產業管理體系建設的基本方略則可以從充分發揮政府在管理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鼓勵“共生營銷”聯盟在茶產業營銷中發揮積極作用、構建一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茶產業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三個方面入手。
茶葉;管理體系;茶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飲茶的國家,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茶葉大國。我國茶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氏嘗百草時期,神農氏所定位的巴蜀茶文化成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茶文化,距今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陸羽曾經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從一個茶業發展的視角來看,據有文字記錄顯示,“周武王伐封,實得巴蜀之師…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芒、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在幾千年關于我國茶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基本上處于一個農耕文明的生活系統中,對于茶業的管理并不是一個核心的概念。走入現代工業社會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一個面向世界經濟的外向型發展模式的形勢下,加強對我國“茶產業”管理體系的建設是促進茶業轉型升級、提高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步驟。
盡管茶產業是我國傳統以來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一種特色農業產業,但是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型的大結構背景下,我國茶產業的優化升級、轉型發展是一個大勢所趨,這種發展趨勢的一個整體特點就是由“粗放型”到“精細化”、由“勞動力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加強茶產業管理體系的建設有助于促進這種傳統產業的升級,對此我們可以從提高我國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有利于政府加強對茶產業的監管、有利于我國自主茶葉品牌的建構三個面向討論。
1.1 有利于提高我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傳統的茶業競爭著力點主要是一種“規模競爭”,無論是就茶葉的種植面積、茶葉的產量和銷售量、茶葉的品種類型、茶企數量等,我國都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茶葉大國。但是從全新的茶產業周期理論來看,當前我國茶產業的產業周期正處于一個明顯的上升期,上升期內茶葉的附加值相對較低,難以形成持久的競爭優勢。加強對茶產業管理體系的建設可以從茶產業鏈的縱向整合、橫向整合、品質提升、附加值提高等方面提高我國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茶產業的競爭由低端的規模競爭優勢向高端的競爭優勢轉變。
1.2 有利于加強政府部門對茶產業的監管和宏觀調控
茶產業的標準化體系建設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后顯示出來的一個重要管理事項。由于茶產業經濟自身存在的負外部性,如果缺乏相關的管理體系來規范茶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生產主體,會導致茶產業鏈整體配置效率的失衡。以廣泛存在的茶葉種植環節的“農藥超標”、茶葉包裝環節存在的“塑料包裝泛濫”等為例,如果不出臺相關的茶產業標準化管理體系,其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災難將會是一個貽害無窮的社會政策問題。
1.3 有利于我國茶產業品牌的創造
從一般的競爭戰略的角度來看,對于一般的產品或服務來講,其市場競爭的一般發展路徑是因循著“產量競爭、質量競爭、價格競爭、服務競爭和品牌競爭”這樣的競爭路線在發展。當前我國茶產業的競爭基本上停留于一般的產量、質量、價格等方面開展,而對于相對高端的“服務競爭”和“品牌競爭”則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投入力度。對于我國茶產業的發展來講,走向國際化、高端化的一個必備條件就是“向管理要效益”,而建立一定的管理體系是不可或缺的內容。
整體來看,我國茶產業作為一種典型的附加值相對較低的傳統產業,在面向信息化、國際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人的文化存在化等大趨勢下,我國茶業還存在著“生產規模小”、“生產導向性”“對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反應力緩慢”、“同質化茶業”、“單一增長性茶業”、“本土性茶業”、“以“小農”性市場為主體的流通體系”、“傳統茶業公共支撐嚴重缺乏”等突出的產業化問題。對此,以管理體系的建設為入手,我們可以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優化茶產業的結構:
2.1 可追溯的茶葉產品管理體系
本質上來看,可追溯的茶葉產品管理體系是一種關于茶葉的“質量管理體系”,它通過積極的物聯網技術、供應鏈技術、互聯網技術,可以從茶業源頭環節到終端環節實現全產業鏈的整合,對產品進行編碼和聯網追蹤,當產品出現一定的質量問題時我們可以“根據生產銷售過程中信息的記載來追溯至生產環節,進而查明問題所在,杜絕繼續危害的一種保障制度”
2.2 茶產業標準化管理體系
當前我國茶產業加工環節由于標準化管理的滯后,存在著準入門檻過低的現實狀況,很多小手工作坊也將其產品借助于互聯網等在廣泛的市場上進行流通,存在著很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在一個標準化管理體系的范疇中,我國茶產業在不同的生產環節中都必須按照特定的標準來進行生產或加工,這也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茶產業鏈走向高端引領的必要路徑。概括起來,從生產工藝來看,這個標準化管理體系至少應當包括現代茶園生產標準、現代茶葉加工標準、茶葉審評與檢驗標準、中國茶道規范標準、茶產品包裝標準、茶產品物流體系標準、茶產品廣告標準等。
2.3 茶產業質量管理體系
茶產業的質量管理、品質管理是現代茶產業管理體系的核心。對于我國茶產業走向高端、實現轉型升級來講,一個茶企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內控體系是茶葉市場走向高端、走向國際不可或缺的部分。廣義上的茶產業質量管理體系是一個包括標準化管理體系、認證管理體系、檢驗檢測體系、科技支撐體系的有機管理系統。
當前我國茶產業整體上處于一個由粗放型到精細化、集約型發展的過程中,以管理體系為切入點對之管理工作進行規范是個必由之路。我們認為,可以重點圍繞著這樣幾個方面開展:
3.1 充分發揮政府在管理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發揮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這樣一個背景中,茶產業管理體系的完善不純粹是一個市場行為,而是帶有明顯的公共性的建構過程。政府一方面要組織相關的茶產業市場主體形成行業協會等,盡快形成關于我國茶產業結構的國家標準體系、行業標準體系等,為管理體系提供制度標尺;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茶產業鏈生產、加工、運輸、銷售、消費等不同環節的監管力度,確保既定的茶業管理體系能夠被準確地執行。在管理體系的執行中,要圍繞當前茶產業食品安全的焦點問題貫徹落實諸如“生產經營者第一責任人責任”機制、“加工過程清潔化”等機制。
3.2 鼓勵“共生營銷”聯盟在茶產業營銷中發揮積極作用
茶產業鏈的深度整合需要諸多茶企在面對國際競爭等時進行“抱團取暖”,這種整合的重點是實現一種“共生營銷”聯盟,在對待特定目標市場時可以采取共享營銷資源和營銷渠道、降低營銷交易費用的目的,這種營銷管理機制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創新機制,可以有效地對茶產業鏈不同生產環節上的企業進行分工整合,實現產業鏈條的優化組合,減少茶企內部的消耗。我們現在看到的“茶旅融合”、“茶文化與茶產品融合”、“營銷平臺”、“大型茶博會”等就是這種共生營銷的一些具體實現方式,對于提高我們茶產業的管理體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構建一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茶產業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由于茶產業中的一些經濟行為具有典型的負外部性,因此為了克服這種負外部性有必要構建一個由政府、行業協會、消費者、茶企、消費者協會等多元主體構成的“茶產業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在政府層面,應當盡快在分散的法律體系基礎上整合形成一個整體性的“食品安全法”,從法律的高度界定相關茶產業各環節質量安全管理的責任,用法律手段規范和約束茶葉生產、加工、貯藏、流通和消費行為。同時,政府還應當充當制度創設者的角色,引導和協調各方主體盡快形成一個關于茶產業的國家標準體系、行業標準體系、地方標準體系等。在行業協會進行的認證方面,圍繞著“統一標準、統一認證、統一標志、統一管理、統一監督”的要求,使第三方專業檢測成為我國茶產業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支持部分。在關于可追溯的茶產品體系建設上,要盡快形成一個全國聯網的信息檢測中心,確保對茶產品的識別、跟蹤和追溯有關茶葉種植、加工、運輸、倉儲和銷售過程中的相關活動信息能夠及時收集和分享。
[1][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M].巴蜀書社,1984:21一25.
[2]熊曉潔.企業品牌營銷策略探析[J].企業經濟2009(8):93.
[3]馮娟娟.中國茶葉質量安全體系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35.
[4]周潔紅,姜勵卿.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管理:理論與實證[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23-24.
[5]劉年艷.加快傳統茶業轉型升級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茶產業[N].中華合作時報,2012(11):01-03.
阮曉文(1974-),男,江蘇南京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