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春梅,甄永亮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河北承德067000)
旅游地茶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之我見
蘆春梅,甄永亮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河北承德067000)
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聯動發展的嶄新模式,符合當前消費者對放松、求知、體驗、欣賞等方面的旅游消費需求。但由于發展時間尚短,仍然存在單一化、靜態化以及文化意識與服務理念薄弱等問題,應當通過多維度、深層次、綜合性的創意產品開發,將茶文化旅游推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茶文化;旅游;創意產品;開發;現狀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深厚,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歌頌的對象。根據茶葉種植的分布情況,我國可以劃分為四大茶葉產區,即江南茶區、江北茶區、西南茶區、華南茶區,這些茶區地理位置優越、水土條件優良、自然光照充分,所產茶葉天然醇厚、香氣濃郁,受到各國消費者的喜愛。同時,“好山好水產好茶,茶葉產地多山水”,茶區內山水靈秀、風景俏麗,許多都是我國著名風景名勝之地,比如杭州西湖、江西廬山、安徽黃山、福建武夷山等,茶葉的推廣增添了景區的盛名,景區的開發又帶動了茶葉的營銷,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一舉多得,而這種多維開發模式正是我國茶文化旅游健康發展的必然之路。
我國茶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多樣,不僅包括茶葉、茶飲料、茶點等各類食品,還有茶詩、茶畫、茶戲等文化內容,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以杭州為例,該城市擁有“東方休閑之都”的美譽,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這里所出產的西湖龍井茶色、香、味、形俱佳,為歷朝歷代的愛茶之士所推崇,現已成為杭州最強有力的文化符號。杭州又有西湖、虎跑泉、靈隱寺、西溪濕地等諸多風景名勝,構成了杭州名山、名湖、名泉、名寺、名茶、名詩于一體的獨特茶文化。在這里,一系列國家級茶葉單位團體先后創立,比如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等,浙江大學還專門成立了茶學系,旨在以當地茶文化資源為依托,研究當地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茶文化旅游產品的創新與開發。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茶文化的深入發展,組織建立了茶文化研究部門,根據我國茶文化發展現狀,制定和實施了以茶為中心的綜合品牌發展戰略,積極引導茶文化、茶產業與茶旅游的綜合協調發展,把茶文化上升至省城發展的重要目標。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思想意識的轉變,人們對旅游的要求逐步朝著個性化、多元化、教育性和自然性的方向發展,人們不再歡迎那些走馬觀花式的傳統旅游線路,而是開始強調身體的完全放松與心靈的深層需求,要融入自然、調養身心、維系健康,還要體驗互動、習得知識、獲得啟發,這就為我國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茶文化旅游創意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
在各級政府的指導和鼓勵下,我國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旅游產品數量豐富、類型多樣,集審美、休閑、教育等功能于一體,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各種各樣的消費需求。例如,安徽黃山產茶基地創建了毛峰茶文化旅游度假村,人們在那里可以親自參與到種茶、采茶、制茶的過程中,還可以跟著茶藝師學習如何泡茶、飲茶以及判定茶葉品質,也能夠買到各類茶點和毛峰茶禮包等;杭州龍井山園開辟了茶文化主題公園,建立了青藤茶樓、徑山寺綠神茶苑、湖畔居茶樓等專門品茶場所,并邀請鑒定專家對茶樓進行星級評定,據統計,目前杭州已有兩家五星級茶樓、七家四星級茶樓和六家三星級茶樓,促使茶產業從單一的貿易功能向度假、娛樂、商務、休閑等多層次、立體化的方向轉變。
不過,在看到上述顯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清晰地認識到,我國茶文化旅游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在很多方面依舊存在著不足之處,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予以解決,以幫助我國茶文化旅游開發出更多優質創意產品,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第一,當前茶文化旅游大都以經濟利益為導向,文化理念較為薄弱。一些茶文化主題旅游度假村的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單純的茶鄉景色、農家飯菜以及茶葉銷售,缺乏真正的文化產品,消費者在這些地方只能欣賞茶園、品嘗時鮮,沒有其他事情可做,所以來去都比較匆忙,并不能真正為這些度假村帶來真正的發展。很多茶樓僅僅設有品茶區域及購茶區域,并未配置專業的茶藝表演人員與茶文化知識普及講座,所提供的茶葉質量參差不齊,商業氣息濃厚,不符合茶樓的文化特性,也與茶文化旅游本身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底蘊格格不入,容易對消費者產生誤導,讓他們誤以為茶文化旅游就是單純的喝茶、買茶,無法發揮茶文化旅游相對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優勢。
第二,茶文化旅游與其他行業的聯系比較松散,尚未形成系統的旅游產品,現有產品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缺乏創意。盡管我國茶文化旅游發展迅速,品質優良的茶點、茶葉、茶宴等不斷出現,生動多姿的茶禮、茶俗等陸續被挖掘出來并應用于旅游產品之中,但不可否認,這些內容尚未被串聯成一個整體,也沒有一個系統的融入軌道,受行業關聯的限制,許多茶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仍然處于游離或分割的狀態,不能完全為旅游業所用,特別是茶詩、茶畫、茶戲、茶歌、茶具設計、茶席設計、插畫創意等,消費者在茶文化旅游景區內只是以品茶、買茶為核心,對茶文化內涵的體現顯得非常蒼白。
第三,茶文化旅游地區的宣傳力度不夠,基礎設施建設不好,致使很多風光旖旎、產品得當的旅游區無從與消費者見面。對我國茶文化旅游景區而言,擴大宣傳力度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消費者通常都知道哪些地區產哪種茶葉,也會對茶葉的屬性和鑒別有一定認知,但是對于產茶區域的其他文化內容卻知之甚少,比如茶詩、茶畫、茶戲等。另外,鑒于部分茶文化旅游產品的季節性,多數游客基本接觸不到,也就無從了解我國各大產茶區內豐富、立體、多維的茶文化。也有一些茶文化旅游地進行了良好的網絡及數字媒體宣傳,讓很多消費者都了解到各類特色旅游產品及旅游線路的存在,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配套設施不完善,缺乏合適的交通、住宿及餐飲條件,大幅限制了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數,不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當地茶文化旅游的進一步完善。
在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應當積極探討茶文化旅游的創意產品開發,將相關旅游產品真正地與人們的身心需求相結合,更多地與現實生活相關聯,打破單一行業的局限,實現茶文化旅游的多維、動態、持續發展。
第一,在茶文化旅游地,應當培養起一支專門的文化旅游服務團隊,強化隊員的服務意識,提升整體文化品位,規范產品經營行為,突出產品的文化理念。一方面,相關人員應當對當地經營戶進行教育與監督,對所售商品進行明碼標價,杜絕假冒偽劣行為,同時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統籌旅游地建設,著力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整頓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景點布局。另一方面,文化服務人員可以在游客服務中心、咨詢臺或者專門的講解區域為游客介紹茶文化內涵、茶葉功效、茶葉辨別、茶葉采制、茶葉沖泡、茶葉品鑒、茶食制作等知識,全方位地展現茶文化的綜合魅力。
第二,應當突破行業局限,實現多方聯動,努力開發組合型旅游產品,打造精品旅游路線。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與各行各業都有關聯,所以,我們應當在此基礎上突破茶文化旅游原本的單一行業局限,積極創立茶文化與旅游產業、餐飲產業、生產產業、會展產業、建筑產業、種植產業、健身產業、服裝產業、護膚產業、中醫藥產業、文化教育產業以及文化研究機構的多方聯動發展機制,以專題性、綜合性、廣泛性、縱深性的姿態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從而開發出以茶文化為核心、以其他產業為輔助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精品旅游線路。比如,可以突出茶的保健功效,與中醫藥產業聯手開發“養生之旅”主題路線,或者強調茶的甘醇味道,與知名酒店共同打造“美食體驗之旅”,亦或是挖掘茶文化的深刻內涵,與茶學研究所合作開創“識茶之旅”,等等。
第三,應當拓寬思路,將茶文化與現代文化創意產業關聯起來,打造富有現代氣息和時尚韻味的茶文化旅游產品。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并不否定茶文化的動態性與發展性,毋庸置疑,茶文化與其他任何優秀的文化形式一樣,都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所以,在打造茶文化旅游產品時,我們也應當跳出傳統、靜態的思維模式,積極與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推出一系列符合時代精神、具有強烈個性的旅游產品。比如,茶文化旅游地可以定期舉辦具有顯著藝術品位和時代氣息的茶具設計、茶席設計、茶服設計、茶餐設計、茶藝茶畫設計、茶舞茶歌編排等展示活動,提升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高雅氣質,接軌衍生性制造行業,以文化理念為核心指導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使之符合現代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理需求,將茶文化旅游開發成為現代生活中一道健康、靚麗、時尚的綠色風景線。
第四,應當推動茶文化節慶項目的日常化發展,弱化季節性影響。茶文化節慶項目無疑是茶文化旅游產品中最絢麗多彩也是最生動直觀的部分,它是茶文化立體化、全方位展示的重要舞臺,能夠為茶文化旅游地吸引大量游客。然而,很多節慶項目都受季節限制,例如采茶活動通常在春季舉行,使得春季時節人潮涌動,春季過后無人問津,對我國茶文化旅游形成了強大的瓶頸限制。因此,相關旅游地的管理人員應當積極開拓思路,充分運用現有文化產品,不斷開拓嶄新的文化展示平臺,發掘不同時節以及不受節氣限制的節慶項目,比如茶戲、茶婚、茶餐、茶飲等,將這些內容化身為茶文化展示的平臺,彰顯不同節慶期間人們對茶文化的傳承與表達形式,吸引消費者在不同時期到達茶文化旅游地通過多種多樣的節慶旅游項目,領略我國茶文化的深厚內涵。
第五,應當積極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制定全國性及國際性的發展策略,不斷提升茶文化旅游產品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飲用茶葉的國家,茶對于我國各族人民來說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把茶稱為“國飲”再合適不過。所以,我國的茶文化并不是專門茶學研究者心中的茶文化,而是人民群眾心中的茶文化,我們所要打造的茶文化旅游產品,也絕不是專家學者眼中的旅游產品,而是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茶文化旅游產品。各大茶文化旅游發展基地應當充分運用大眾傳媒和數字網絡的力量,積極發揮傳播策略的營銷宣傳及輿論引導作用,為茶文化旅游打造出一條兼具全國性與國際性的發展路線。我們要深入群眾,了解人民群眾對于茶文化旅游的需求,定期開展識茶、品茶、賞茶的活動,將茶文化深入到大街小巷,打造社區茶文化與生活茶藝術。另外,茶文化旅游從業人員應當深化自我文化積淀和服務意識培養,能夠在游客需要的時候提供科學合理的解說。我們還要不斷提高各茶文化旅游地相關產業的國際化水平,與信息技術行業合作加強茶文化旅游產品的國際宣傳,與相關院校聯合開辦外語人才培養課程,對從業人員進行外語培訓,使他們可以用流利的外語向外國游客介紹和演示茶文化的相關內容,深化外國游客對我國茶文化的理解,促進我國茶文化的國際傳播。
總之,茶文化旅游是一個綜合性、全面性的產業,我們應當積極探索它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創建聯動發展機制,努力打造出一系列合乎時代精神與消費需求的創意文化產品,實現我國茶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
[1]張義豐,劉春臘,譚杰等.新時期中國茶旅一體化發展及前景分析[J].資源科學,2010,32(1):78-87.
[2]耿志紅,陳丹鳳.淺析借媒介之力推動杭州茶文化傳播[J].現代商業,2009(9):266-267.
2016年度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校級課題(項目編號:PT2016015)。
蘆春梅(1980-),女,河北承德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甄永亮(1983-),男,河北新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