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梅,李翠霞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秦皇島066100)
生態旅游在茶旅游開發中的應用
華國梅,李翠霞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秦皇島066100)
本文介紹了在茶旅游中開發生態旅游的積極意義,分析了當前茶旅游中生態旅游的不足之處,提出茶旅游中開發生態旅游的舉措。
生態旅游;茶旅游;開發;應用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西方國家出現了“生態學”這一專業理論概念,之后又有了“生態旅游”的概念。當時間推進到七十年代初時,西方社會又興起了全球首次的環境保護運動,在這股浪潮推動下,1973年,加拿大的環境部門首創出“生態旅行”及相關教育活動,由此揭開了全球生態旅游熱潮的序幕。在約二十年左右的雛形期和發展期過后,西方國家率先確立了“生態旅游”的明確定義,并在1987年通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向全球宣布。當生態旅游在西方國家逐漸成為常態化的時候,中國的生態旅游剛剛起步,繼承了“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理念后,中國的生態旅游開始逐步滲透到傳統旅游行業的各方面,其中就包括茶旅游。
1.1 在經濟層面的意義
經濟層面的積極意義非常明顯,比如產生多方面的經濟收益。旅游業本身就是一個聯通交通運輸、餐飲住宿、娛樂休閑等多行業、多渠道的綜合性產業。就茶旅游中的生態旅游來說,從出發地到目的地之間是漫長的旅游運輸線路的建設、運營、服務;而進入旅游目的地后,游客必然產生餐飲、住宿等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全部要求;至于在生態旅游景區內,游客不僅需要觀賞大自然的美景,同樣也需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游藝性的娛樂設施。除此以外,購買生態旅游紀念品、特色消費品也是生態旅游與其他類型旅游所共通的一點。以上種種不僅能夠為生態旅游目的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樣能夠為開展生態旅游的中介機構、服務人員提供相應的利潤。再比如拉動關聯產業的就業。茶旅游屬于第三產業,且提供勞務的人口密度不低。在茶旅游中開展生態旅游是在創新旅游模式的基礎上開辟了又一條或若干條就業新渠道,這對于吸納各大中小型生態茶園、茶鄉所在地的剩余勞動力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1.2 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既然是“生態”旅游,顧名思義,就是走一條保護環境、綠色環保的創新旅游之路,與傳統旅游業相比,具有強大的環保教育與學習功能。在茶旅游中開發生態旅游正是名正言順地引導、教育游客參與以保護環境的活動當中,游客在參加此類旅游之前就有相應的意識、態度,在參與生態旅游過程中也能夠更為容易理解和接納生態保護的觀念、政策與措施。當全社會范圍內都能對生態旅游持正面意向,并且有越來越多的游客主動、積極地選擇生態旅游項目時,整個社會就能自然而然地對破壞環境、違背環保理念的行為進行自覺抵制,這對于建設綠色環保的旅游環境具有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2.1 管理部門重視不足
雖然生態旅游已經開始逐漸成為茶旅游及傳統旅游業的“新寵”,但是并不表示相關管理單位對這一新興旅游分支的管理就已經達到完善和成熟。相反,不少地區由于本身經濟發展欠發達,茶旅游產業整體尚屬剛剛起步階段,管理部門對其的管理還處于摸索狀態,故而對于其中的生態旅游更加缺乏經驗,典型的表現之一就是重視程度不足,管理效果不明顯。管理部門的牽頭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的后果就是不少地區茶旅游基本處于自生自滅式的初級發展階段,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底蘊等基礎性旅游元素尚不及,更談不上開發其中的生態旅游項目。一些地方的茶旅游模式單一、手法機械、內容重復,旅游內容徘徊在售賣茶產品等低端環節,并未觸及更深的文化層面與生態環保領域。
2.2 交通運輸尚有欠缺
生態旅游中的一大亮點在于與未受污染的自然環境的親密接觸,但是,中國多數地區的茶園、茶鄉均位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地質環境相對惡劣的丘陵、山地地區。在當前國內的交通網絡中,城市周邊的道路交通條件經過幾十年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但遠離城市的山地、鄉村中卻仍有大量無等級公路的區域。一些茶產區距最近的鄉村公路還存在著不小的距離,茶農運輸茶產品尚需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更不用說遠道而來的游客。當渴望融入原生態茶園、茶山的游客被最后幾公里的崎嶇山路阻隔時,無論對于當地的茶園、茶山還是生態旅游本身來說都重大的損失。
2.3 環保措施未完全到位
管理層面的忽視和尚處于起步階段的茶生態旅游面臨著一個十分尷尬的境況,就是在生態旅游的名義下卻存在著環保措施并不完全到位的窘境。一些茶生產區域對于發展茶旅游缺乏長遠和深入的規劃管理,只顧眼前利益,旅游政策相對短視。少數地方管理部門甚至竭澤而漁,只看到旅游門票或產品銷售收入,罔顧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一方面對旅游高峰期的游客缺乏引導,導致景區內游客承載超負荷,造成對環境的不可逆破壞;另一方面缺乏對游客的綠色環保教育,少數游客破壞環境的行為得不到及時制止,給原本就脆弱的茶生態造成永久的損毀。
3.1 加強政府引導和監管的力度
作為茶旅游業中一支新興、前衛同時引領旅游業未來發展趨勢的專業項目,生態旅游離不開政府管理部門的引導與監管。各級地方政府需要盡快認識到茶旅游中的生態旅游對本地未來經濟收入、社會效益等諸多方面的連帶影響,下大力氣轉變相對陳舊、呆板的管理作風。政府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當地茶旅游的全產業鏈條,將包括生態旅游在內的相關產業納入行政管理整體規劃中,制定出全方位、立體式的引導與監管政策。比如,在茶生態旅游中兼顧“走出去”和“引進來”,既要將本土茶生態旅游打造成優質產品全力推向全國及世界,又要汲取國內乃至國際上其他區域生態旅游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在對外推廣和對內引進兩方面著手開發出更加適應新時期下,國內與國際旅游消費者需求的旅游產品類型和內容,制定出中長期的茶生態旅游發展方略,進而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2 從完善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入手打造自有品牌
盡管國內不少茶產區已經或正在開發越來越豐富的茶生態旅游項目,但和其他茶旅游類型相似,當下的中國旅游市場中仍然十分缺乏能夠在國內和世界享有足夠聲望的自有品牌。自有品牌的成功建立意味著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立地位,決定著該品牌下的產品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切身利益的絕對歸屬。一旦自有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也就代表著樹立了成功的行業或企業形象,則在未來市場上具有了足夠的競爭力,行業或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才有了保障。同理,茶旅游中的生態旅游必須盡快打造出本土知名的自有品牌,在國內與國際旅游市場中樹立起個性化、特色化的品牌形象,尤其可在品牌建設中強化、突出本區域悠久的茶歷史與文化。一旦自有品牌具有了足夠影響力以抗衡國內或國際其他地區的生態旅游項目時,本土茶生態旅游也就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而打造成功的自有品牌的前提在于各項基礎設施的建立與完善,比如道路交通設施。各區域的茶生態旅游可以采取融合相對分散、零碎的中小企業,形成一個規模化、系統化的茶生態旅游龍頭企業,進而集中力量打造、健全各類基礎設施,營造出符合現代城市游客需求的便捷、舒適、時尚的生態旅游氛圍,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又比如餐飲住宿設施,各地茶生態旅游區域應當在兼顧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盡可能為游客提供價廉物美又干凈衛生的餐飲住宿條件,不僅讓初次前來旅游的游客留下“吃得安全、住得舒適”的好印象,更要吸引更多回頭客的光顧。
不同區域的茶生態旅游建設應根據本地實際采用循序漸進式的規劃與建設方式,比如可以先從規模較小的“茶家樂”式的小型生態旅游據點開始發展,逐步擴大到莊園式的生態旅游經營模式。通過在不同規模的生態旅游中融入環保知識學習、綠色茶生態教育等文化性引導讓游客既獲得休閑觀光的樂趣,又得到精神層面的熏陶,感受到茶生態旅游的更高檔次。
3.3 培養專業化、本土化的旅游人才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組成內容,歸根到底是一項綜合性的服務行業。服務行業中不能缺乏服務人員,尤其是素質好、水平高的專業性服務人才。但是,當下中國不少地區茶旅游中既有的服務人員水平卻參差不齊,許多茶旅游景點服務人員均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茶農,不僅缺乏基礎的服務知識與技能,更有些連何為“生態旅游”都不知曉。服務人員是直接與游客面對面的“窗口”,這些人員的服務水平直接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若“窗口”僅僅展示出最低端、初級甚至粗糙的服務水準,則游客不僅得不到茶生態旅游應有的教育和宣傳結果,且很有可能留下乏善可陳的負面觀感,這對于任何類型的旅游項目來說都會是致命打擊。
因此,培養專業化、高素質的茶旅游服務人員是實現生態旅游順利發展的前提之一。由于這些服務人員中既包括一線服務員,又包括旅游管理者,故在開展教育培訓時應有針對性與側重性。比如對一線服務員的培訓可傾向于相對基礎的服務理念、技能、生態知識、茶文化等的強化教育;對管理人員可適當提升培訓層次,從對生態旅游的規劃綱要、實施細則、服務要領等相對宏觀領域開展教育。經過了多層次的培訓,茶生態旅游業能夠逐漸培養起一支知識全面、技能完善的服務人員隊伍,也就能使生態旅游的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1]嚴力蛟,徐奐,董萍.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生態旅游[J].當代旅游(學術版),2010(2):74-77.
[2]馮建國.創意農業的定義與觀光休閑農業的關系及其他[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0(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