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化娜,李躍芹
(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18)
茶器中的現代設計美學
習化娜,李躍芹
(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18)
茶器是茶道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既要符合功能性和科學性的要求,又要滿足精神性和審美性的需要。本文以茶器中的現代設計美學為主題,首先介紹了現代茶器的美學設計趨勢,指出當今設計的重心在于以人為本,而后從功能美、生態美、造型美、文化美四個方面分析了茶器現代設計的美學特征,以期為茶器設計工作提供借鑒,使茶與器相得益彰。
茶器;美學;設計;以人為本;功能
所謂茶器,指的是在飲茶過程中所應用的各種器具。在茶道藝術中,煮水有專門用于煮水的器具,生火有專門用來生火的器具,盛放茶葉、盛放清水、沖泡茶葉、過濾茶湯、品飲茶水等都有專門的用具,少則十余種,多則上百種,與西方咖啡文化在形式上有顯著不同,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茶道藝術,是我國茶文化史冊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茶道是一門美學藝術,它將飲茶活動視為一種藝術實踐和審美享受,不僅追求其實用價值,更加看重其情感熏陶和藝術欣賞的作用。茶器作為茶道藝術的直觀物質體現,必須要美觀、精良、有序,可以讓飲茶者在品味茶香的同時把茶壺、茶盞、茶托等作為藝術品來欣賞、把玩,更好地彰顯出茶道的藝術性。
在設計和制作茶器的過程中,設計者要積極研究和把握前人總結的美學規律,從中華民族數千年的陶瓷文化與茶文化中汲取靈感,令茶器達到外形美觀、內涵精深的效果。
一般而言,茶器的設計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料質地,材質不同,工藝處理方式也就不同。當前市場上的茶器材質多種多樣,有陶瓷、竹木、玻璃、金銀等,受傳統理念和飲茶哲學的影響,占據主導地位的仍然是陶瓷和紫砂。在設計時,設計者要從茶器造型藝術的特殊性出發,找到茶器與民族文化、陶瓷設計和古典哲學之間的關聯性,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在主體的外觀和輔件的種類上下功夫,突出輔件對主體的襯托作用,契合自然和諧、剛柔并濟的哲學理念,既保留了茶器所共有的欣賞性和實用性,又可以避免設計雷同,實現茶器的多樣性發展。
現代茶器在設計上往往會借鑒傳統陶瓷茶具的造型理念,打造天圓地方、對稱和諧的美感。隨著現代美學的縱深發展,基于抽象概念的設計也慢慢步入人們的視野,表線分割、凸花裝飾、立體浮雕等在復雜程度和設計式樣上較之從前大有不同,還出現了一系列重心偏移、形狀奇特、結構復雜的作品,實用性與欣賞性兼而有之,極大地增添了飲茶之趣。
縱觀古今,茶器的形態與式樣總是因人而變,人們在不同時代提出不同的審美理念,茶器的設計風格就會大不相同。設計者要以當前人們迫切關注的文化性、審美性、環保性和功能性為根本切入點,結合年齡階段、收入層次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進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設計,在滿足好茶之人物質需求的基礎上以實現他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
茶器既是人們品茶的功能用具,也是人們欣賞、把玩的美學器物,是一個民族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客觀體現。而茶器設計是一項目的性極強的創造活動,在設計過程中,遵循什么樣的美學理念和設計準則,需要考量使用者的哪些需求,都是設計師在設計起步階段必須界定好的基本問題。比如,在唐朝時期,“吃茶”之風盛行,人們將茶葉加工成茶餅來貯存,飲用之前把茶餅研磨成粉末,制成茶醬搭配其他食物,因而當時的茶器大都是淺口碗,便于人們食用且不易留殘渣;宋朝時期“斗茶”之風遍及大江南北,人們對于茶色、水痕等都有較高要求,此時的茶器以黑色茶盞為主,更加便于斗茶者觀察沖泡細節;清朝至現在,人們樂于沖泡散茶,所以茶具多為茶壺、茶蓋、茶杯、茶托等套組,比較講究的還有茶勺、茶漏、茶盤、茶洗等。
可以看出,我國茶器的設計美學主要在于其以人為本的精神?,F代設計師沃爾特·格洛佩斯曾經指出,在設計理念上必須堅持三個原則:其一,必須堅持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其二,必須牢記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本身;其三,必須遵循自然和客觀法則。設計的功能性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對于任何商品,都幾乎無一例外地要求理性和人性、技術和藝術的有機結合,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倘若一味地強調產品的藝術性而忽視其科學性及合理性,就會導致產品的使用功能折損;倘若只關注技術性、實用性而忽視了其中的美學要求,就會導致產品索然無味,飲茶的樂趣也會大打折扣。那么,設計者應當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換句話說,什么樣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李硯祖先生曾就這一問題給出了明確的回答:我們處在一個技術水平、市場需求和審美情趣日新月異的社會,很難有永恒的標準去判斷設計的優劣,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設計者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人文關懷,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當然,這種需要并非是一種單向的索取,而是與自然、與萬物的雙向互動,設計者必須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以科學發展觀去指導茶器的美學設計工作,實現自然與人文的統一。
回顧茶器設計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不論環境如何變化,人們對于茶器的要求始終圍繞在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兩個方面。對于前者而言,人們希望茶器能夠具備烹茶、飲茶所應具備的基本使用功能,在材質、品種和造型上有利于茶葉的品鑒,并能滿足人們對于健康和環保的需求。例如,在明代,人們日常使用的茶器包括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瓶等,可以滿足烹茶、飲茶的全部需要,精致的外觀和豐盈的手感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添整個過程的樂趣,實現精神的凈化和情感的熏陶?,F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對于飲茶器具的要求轉為簡單、快捷而又不失沖飲之樂,電子壺、飄逸杯應運而生,不過,這些新產品通常只具備物質功能,如若達到科技與藝術、理性與人性的平衡,就必須在其中融入這個時代的審美意識、倫理道德、歷史文化等精神要素,在造型裝飾上傳情達意,達到設計的內外平衡,真正實現設計的人本之美。
具體而言,人本主義下的茶器設計美學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第一,茶器設計的功能美。對于一件產品而言,功能性是其第一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使用需求。在傳統茶器中,紫砂系列之所以受到人們的一致認可,除了其造型優雅、色澤光鮮、質感古樸以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紫砂這種材質對于茶葉貯存和沖飲都有極大優勢:貯茶不變色,泡茶不走味,耐寒耐熱保真香,傳熱緩慢不燙手,質地厚實不易裂,可以很好地滿足人們對于茶葉色、香、味俱佳的要求。由此可見,茶器的功能性是以人本主義為精神內涵,實際操作中則要以科學技術為依托,綜合考慮人體工程元素,以科學的理論數據作為設計支撐,實現工藝科學與藝術審美的有機融合。在功能美實現的過程中,設計師要注意茶器的結構是否科學,壺嘴與壺蓋之間是否協調,壺把與壺身的重心是否垂直,壺嘴出水是否流暢,產品是否易于清洗,是否具備糾錯功能等。
第二,茶器設計的生態美。我國古典哲學中有“天人合一”、“自然無為”的說法,所要表達的就是人與自然之間應當和諧相處。近代,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主義理論興起并迅速擴展至各行各業,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對茶器設計而言,生態美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宏觀保護,全面認識當前資源的有限性,取材時不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要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度,在茶器生產的過程中要避免產生不可分解的、有毒有害的廢棄物,保證茶器的正常生產不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其二,對個人健康的微觀保護,要保證材料的天然性和無毒無害性,特別是部分顏色鮮艷的釉料含有有毒物質,在高溫條件下容易揮發,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設計師必須把握各種材料的物理屬性,在保證空間造型、色彩色調、材料質感等方面協調呼應的同時,保證這些用料不會危及人體健康。
第三,茶器設計的造型美。造型是視覺設計的首要元素,優良的造型就是產品生命與個性的體現,可以帶給人們額外的使用樂趣。例如,一套名為“黃鸝鳴翠柳”的紫砂壺,壺體與壺蓋搭配在一起,宛若翹首鳴叫的黃鸝,壺蓋上的壺鈕采用了茶葉的天然造型,壺把與壺身則以鏤空技法融為一體,空靈感十足。飲茶者使用這套茶器品茗時,仿佛身處自然之境,身旁有初春細柳發新芽,柳枝上有黃鸝悅耳清聲啼,無比愜意、悠然自得。當然,茶器的造型美不僅僅是由其外觀形狀所決定的,材質的變換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在茶器設計中,每一種材料都對應著不同的情感信息,體現出不同的造型美感,比如,金屬帶給人們現代主義科技感,玻璃則有晶瑩剔透的純凈感,竹木是生態主義自然感,陶瓷是古典主義細膩感。如若表現茶器的整體造型之美,設計師就必須要考慮材質對于視覺及心理感受的影響,合理選擇材料,使之進一步提升茶器的功能,藝術用材,以材料的獨特質感增添茶器的藝術效果,同時還要創造性地使用材料,大膽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藝,創造嶄新的藝術效果,引領現代設計時尚。另外,色彩也是視覺效果的重要元素,它對于消費者的視覺沖擊力是其他元素所無可比擬的,因此,茶器在色彩設計上應當把握好整體的協調感,茶杯外側應當與茶壺的色澤一致,內側宜選用白色內壁以便觀看茶湯的真實色澤。
第四,茶器設計的文化美。茶在我國擁有五千余年的歷史,從最初的藥用發展成為人們每天的必備飲品,而后融入民風、民俗之中,發展為茶文化,成為人們一生必不可少的內容。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汲取了儒釋道三家的精神內核,擁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豐富的文化性,所以,在茶器設計中,設計師應當著重突出其文化美感和精神熏陶。茶器設計是一種極具創造性的工藝技術,它將設計者的文化、心智、情感、理想等因素揉入技術之中,通過茶器表面的文字、繪畫、雕刻等裝飾,或是茶器整體的造型風格,體現出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時,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除了要關注茶文化所蘊含的文化特色以外,還要綜合考慮飲茶群體的多元文化背景。
在我國,飲茶不僅僅是一種生理需求,更是一種心理保障和藝術享受,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而茶器則是整個藝術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茶器設計要以人為本,遵循科學性與藝術性并重、功能性與審美性齊驅的原則,把美學定律融入到設計過程中,實現功能美、生態美、造型美和文化美的有機統一,為茶道活動增添樂趣,實現人與茶、茶與器、人與器的完美結合?!?/p>
習化娜(1979-),女,河北唐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李躍芹(1979-),女,河北唐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