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莉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茶文化走進我國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現狀剖析
趙莉莉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茶文化的內涵具體可表述為三個方面:即自然和諧文化、精神健康文化與社會價值文化。其中,精神健康文化是基礎,社會價值文化是目標,而自然和諧文化的作用最大。為了實現英語文化教學的和諧性初級階段,必須把實用英語文化教學的基本心理健康水平、茶文化融入英語文化教學心理健康水平,實現文化教學目標的社會價值。
茶文化;高校英語教育;文化教學
中國茶文化哲學,根植于優秀的古代文化傳統,源遠流長。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對茶文化哲學的理解。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茶文化哲學思想的了解,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的內涵極其豐富。然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茶文化哲學思想并沒有系統化、理論化和專業化去闡述和概括英語文化教學。在英語文化教學的內涵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缺乏對語言的一些學術定義。各種學校和宗教的英語文化教學理念必然伴隨著一些古老的樸素唯物主義,故未能上升為當代學界所認同的英語文化教學。
文化哲學中常說:“任何人類歷史的首要前提是生命個體的存在。”人類生命的本質是追求個體自由和全面發展。所以在文化教學中強調對幸福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國高校對英語文化教學的理解與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 Rousseau),他培養出了文化教育中的“自然成長”理論,這里的“成長”代表個體生命的獨特內涵,他認為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經驗的連續轉化。他認為,增長是三種體力、智力和文化的共同增長,而人的“成長”與其他自然生物不同,最大的因素是“成長”與周圍的文化環境可以相互作用。
結合茶文化在教學實踐中的學習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依賴性和可塑性,這成為鍛煉和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關鍵。其次,杜威認為,教育就是生活的本身,主張英語文化教學應融入生活,也就是說,個人只能體驗生活的挑戰,在社會實踐中變得更加成熟。在他看來,學校應該高度重視教學過程中直接經驗的積累,提倡和提高學生應該體驗學習,這對他們的人生是非常有價值的。因此,只有教學生英語文化教學的理論還不夠,我們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文化教學主題系列活動,教育才是真正的。在英語文化教學的實踐和生活實踐中,體驗式學習在你的經歷中,這是真實的,后來對英語文化教學內涵的解讀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鋪墊。
綜觀茶文化教學理論,盡管茶文化沒有系統闡述英語文化教學的內涵,但是英語文化教學理論包含著諸多的勾勒和描述。筆者嘗試按照個人的觀點,簡明概括和詮釋英語文化教學的內涵。即英語文化教學是人們追求幸福、自由和全面發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項德育工作,它的主要載體是學校;英語文化教學最基本的是要教育人們學會珍惜茶文化、敬畏茶文化和尊重茶文化,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關系之間的和諧。英語文化教學貴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要通過親生體驗而獲取認識和經驗;英語文化教學是引導人們提高茶文化質量,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統一。茶文化是一種“活”的文化,人類既然活著,就不妨活得好,讓身、心、靈兼備的茶文化態度,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元素。
2.1 多向滲透的間接教育
英國一直標榜自己是世界上權利最自由、政治最民主的國家,這種思想恰恰也是茶文化所推崇的。英國社會沒有明確提出茶文化教學的概念,不代表我國高校就不能結合茶文化進行英語文化教學。實際上,英國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利用大眾傳媒進行宣傳教育、通過宗教文化滲透教育等間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徑,潛移默化地滲透英國資產階級社會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以下簡單介紹我國高校多向滲透的三種間接教育形式。
第一,開設茶文化通識課程。不同于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央集權制度,英國實行的是地方分權制,所以在英國,各州或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的開設各類“茶文化教育”的通識教育課程,如英國歷史、時事政治、科學哲學和職業文化等教育課程,對學生思想、文化和心理等進行全面教育,幫助高校學生逐步形成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
第二,利用大眾傳媒宣傳教育。英國大眾媒體在向高校學生間接滲透英語文化教學內容時,不直接推崇資本主義的社會體制,更多的是通過媒體的宣傳,美化主流價值觀念,丑化非主流行為,將資本主義的價值觀預設成高級的、絕對正確的價值觀,巧妙避開大眾對媒體灌輸的抵觸情緒,潛移默化地影響高校學生,間接滲透英國社會主流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
第三,茶文化的滲透教育。我國高校的英語文化教學與茶文化聯系密切,在英國,茶文化是文化教育的根本之一,是最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力量。在高校的“茶文化教育”中,宗教組織把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滲入課堂,將英語文化教學與茶文化課程相結合,向高校學生灌輸文化規范和價值觀念,教育者通過茶文化對高校學生進行英語文化教學,培養他們的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2.2 開放式的茶文化認知教育
英國也是一個飲茶大國,經濟實力雄厚,綜合國力強大。在高等教育方面,其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也堪稱世界一流。英國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較為完備的現代化教育教學體系,它以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媒介,以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為主導,充分發揮文化認知教育理論在高校英語文化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推動著我國高校英語文化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我國高校教育者在茶文化教育實踐中,非常注重對高校學生進行開放式茶文化認知的教育,創設文化判斷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文化判斷水平。
結合茶文化的開放式文化認知教育強調師生關系是一種健康、互動的關系,教育者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需求,引導學生了解和體驗文化認知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構建科學的文化認知教育觀。我國高校在英語文化的教育過程中,結合茶文化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開放式的茶文化認知意識,引導學生完成文化意識的自主建構,在文化認知的教育過程中努力形成正確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
2.3 以茶會友,注重心理咨詢教育
茶文化也包含在英國高校社會學科的選修課中,開設了“學校心理學”的相關教育課程,豐富了學生的心理知識儲備,教會學生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科學方法來解決學習、情感和文化等方面遇到的問題。我國高校善于用茶文化思想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服務的地區和服務內容,教育者為學生建立詳細和完整的服務檔案,記錄其社會實踐服務經歷的過程,鼓勵學生通過公共服務來發展社會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反省能力,讓學生在對我國茶文化了解的過程中獲得尊重和認可,發現個人的能力和價值,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和理性的價值觀念。
我國高校開設心理學等相關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可以通過對高校茶文化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進行干預和指導,消除可能出現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在現代社會中,英國的發展戰略和享樂主義價值觀念亟需得到英國公民,尤其是高校學生的認可和支持,因為高校學生影響著國家社會未來的發展。所以我國高校比較注重心理的咨詢教育,站在茶文化的立場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專家和咨詢機構,幫助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慮和困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政治觀念。所以心理的咨詢教育法也是我國高校茶文化教育中常用的英語文化教學方法。
2.4 茶文化視角的社會教育
教育提出學生應該在實際的社會經驗中探索和尋求新的見解,學會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積極主動獲得資本主義文化觀念,內化為正確的文化行為。這個教育理念符合當前我國茶文化教育實際,實現了“教”與“學”的有機統一,促進了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的融合化發展。我國高校在茶文化的基礎上實行英語文化教學,教育的社會教育方法大都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這里的“經驗”不同于傳統經驗,是教育者在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積累的所有智慧的總稱。教育者認為,高校是社會的一部分,高校必須面向社會,呈現社會的現實生活,實現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一體化,促進高校學生在社會環境的刺激下,增長知識和智慧,提高文化認知水平和英語文化素質。
高校茶文化教育課程的設定比較自由,學生擁有相對的自主權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和專業。由于高校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所以上課時間相對自由,他們有相當多的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還可以通過自由討論解決社會生活中遇到的文化困惑和疑難問題。在提倡茶文化社會教育的影響下,高校的英語文化教學開始注重實效、關注現實生活、開拓進取、勇于創新,使得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呈現良性的發展態勢,豐富了高校英語文化的教育內容和形式。
筆者認為,基于茶文化對英語文化教學內容的研究,離不開以往的經驗,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繼承原有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充實,力求做到全面陳述。目前中國學界對茶文化和英語文化教學內涵的理解各有不同,并沒有形成比較統一的說法。但總的來說,英語文化教學的基本內涵是教育人們了解文化,熱愛文化,這與茶文化的初衷并無不同,兩者都提倡健全人格、感悟生活、注重養生、克制不良的物欲、提高文化質量。通過茶文化在我國高校英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最終確保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孝敬父母及長輩、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理想和信念,學會感恩關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高尚情操,追求幸福美滿的人生。
[1]吳小麗.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發展.2013(2):97-98.
[3]陳俊.“中國英語”教學本土化現狀及途徑研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6):161-162.
[4]賀子夜.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及跨文化交際深層障礙解析[J].科技信息.2011(11):472.
[5]王克非.外語教育政策與社會經濟發展[J].外語界.2011(1):225-226.
[6]彭世勇.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現狀與困境[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63-64.
趙莉莉(1981-),女,廣西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跨文化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