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東,喬亮
(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河北秦皇島066311)
《茶經》英譯與茶文化傳播研究
郭華東,喬亮
(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河北秦皇島066311)
《茶經》是中國著名的茶文化典籍之一,而它的英文譯本不僅可以較好地實現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播和弘揚,還可以增強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對于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不可忽略的重大意義。為此,本文從典籍《茶經》的英文翻譯策略的角度著眼,說明典籍《茶經》的內容并加以全面的、具體的分析,以更好地使外國人民感受和體驗到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茶文化。
《茶經》;中國傳統茶文化;英譯;策略;傳播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而由陸羽所著的典籍《茶經》是最早的中國傳統茶文化作品,也是中華民族茶文化的獨特表達。在《茶經》的英譯之中,對于促進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夠極大地增強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知名度,更好地推動我國茶文化的有效譯介和傳播。
在中國著名茶文化典籍《茶經》之中,陸羽的這部茶學專著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極為詳盡地描述了中國傳統茶文化內容,并主要分為十個章節,涉及了極為寬泛的茶文化內容,可謂是“茶葉百科全書”,涵括了茶葉種植生長方式、茶文化淵源、茶器具、茶水烹煮方式、品茗之意趣、茶文化名人趣事等,內容極其豐富而全面,對于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茶風茶俗等內容都有極為詳盡的文學表達。在這部茶文化典籍《茶經》之中,充分體現出文化與文學的融合價值和意義,對于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茶經》作為世界最早出現的茶學專著,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茶學的研究和發展,并促使了茶文化在中國民眾的廣泛普及,同時還描述了茶文化相關的內容,如:“禪茶一味”的思想內核、“茶德”思想等,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
2.1 《茶經》英譯的茶文化傳播意義
《茶經》是中國陸羽所作的茶文化典籍,對這部典籍進行英文翻譯,可以更好地借助于英語這個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使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充分認識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歷史和淵源,要認識到中國盡管是茶葉生產大國,然而卻并非是茶葉強國,我國傳統茶文化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顯現出一些傳承與發展的問題,這就使中國的茶業經濟和傳統茶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處于令人憂心的發展局面。為此,我們要借助于典籍《茶經》的英文翻譯手段,使中國傳統茶文化更為寬泛地傳播于世界各個區域,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2.2 運用翻譯補償理論的《茶經》英譯重要性
在典籍《茶經》的英文翻譯過程中,可以采用翻譯補償理論,對于漢語和英語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辨析不同語言體系中存在的思維差異和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性,采用翻譯補償理論和策略,以彌補在英文翻譯中可能出現的文學流失現象,使“譯入語”和“源語”達到盡量一致的“信”與“達”,更好地保留典籍《茶經》原文的本真意味,更好地映射出中國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核和東方茶道美學。
3.1 詞匯英譯
典籍《茶經》是在中國古代盛唐時期的重要文獻和資料,其文體主要是采用古代的文言文形式,具有東方語言的神秘意蘊和色彩。在對其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要講求嚴謹和完整性,對于典籍《茶經》中所涉及的大量專業術語,如:“風爐”、“筥”、“炭撾”、“交床”、“甑”、“芘莉”等茶器具,要運用專業化的詞匯英譯方式,進行補償翻譯,以更好地使外國人深入了解和把握。例如:在對《茶經》中的專業術語“炭撾”進行英譯的過程中,不能采用直譯的方式和手法,將其直接翻譯為“charcoal mallet”,這樣,會使國外讀者感覺云里霧里,不明究竟,無法深刻地理解《茶經》中的文化內容。這就需要翻譯人員進行補譯,根據英文語言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將這個專業詞匯進行外形的描述、用途的表達和特征的歸納,從而使國外讀者充分理解這一專業術語。
3.2 語音音韻英譯
在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之中,音韻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音韻對于語言文字的意蘊表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用。由于不同的語言體系有其自身獨特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語音的表達自然也會不同,這就會在翻譯時產生語音音韻不一致的現象和矛盾,引發國外讀者的閱讀障礙,難以真正對典籍《茶經》中的茶文化進行了解。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和沖突,需要翻譯人員采用補譯的策略和方法,使國外讀者能夠準確而完整地理解相關內容。例如:在典籍《茶經》中的“二之具”章節之中,描述有兩種古代的茶具:“棨”和“撲”,其中:“棨”的說法主要是指“錐刀”,刀柄是用堅硬的木質做成。而“撲”則主要是用竹器制作而成的物件,用于“穿茶”。這兩種茶具對于國外讀者而言,極為陌生,他們根本無法理解這究竟是什么物件。這時,翻譯人員就要盡量保持目的語的押韻,挖掘語句中的結構形式特征,更好地表達出原文的優雅意境。
3.3 修辭英譯
漢語和英語是分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其修辭手法并不完全等同,這與不同國家的思維習慣和文化背景相關聯。在典籍《茶經》之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格,而比喻這種修辭方式是極為普遍的修辭手法,如:“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有如霜荷者,至葉凋”,在這兩個表達之中,可以看到作者就形象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技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之下,中英文化的比喻喻體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需要翻譯人員在翻譯《茶經》的過程中,對于比喻這種特殊的修辭格,要明晰喻體,不要出現翻譯時的歧義,避免國外讀者的誤解。
3.4 文化英譯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翻譯過程中,要注重語言對于茶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要通過合理的、適宜的英譯策略和翻譯方法,描述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精髓,并對中國傳統茶文化中的茶事活動等進行深入的了解,并且還要通過文化的英譯傳播方式,更好地傳遞出東方的茶學哲理思想,提煉出中國東方的茶道精神、“茶德”精神、“天人合一”的茶文化內涵、“禪茶一味”哲理等。同時,翻譯人員要充分關注中國傳統茶文化在傳播到國外時的差異性文化特征,不能將中國傳統茶文化與國外茶文化相等同,而應當運用補償翻譯的策略和方式,對于典籍《茶經》之中涉及茶文化歷史背景的內容進行翻譯,使國外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茶文化淵源。例如:《茶經》的“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一句中,言簡意賅,然而對于國外讀者而言,卻不明所以,無法了解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真正起源,無法明了茶文化背后的社會背景和歷史典故,這就需要翻譯人員運用補償翻譯的策略,讓國外讀者理解到中國傳統茶文化與神農氏的關聯性,更好地感受到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總而言之,典籍《茶經》是世界最早的茶文化著作,其中涉及豐富而深邃的茶事活動、茶文化典故、茶風茶俗,還包涵有深刻的茶學哲理思想,展示出東方古老茶文化內涵,在對其進行翻譯的時候,要運用翻譯補償的理論,更好地使國外讀者理解中國茶文化。
[1]王永建.接受理論視域下茶文化在《茶經》英譯中的傳播[J].福建茶葉, 2016,(03):326-327.
[2]龍明慧.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茶經》英譯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5, (02):98-106.
[3]劉艷.從《茶經》章節標題的翻譯看文化傳播中的適應選擇——兼評大中華文庫《茶經、續茶經》[J].民族翻譯,2015,(01):53-57.
[4]姜曉杰,姜怡.《茶經》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譯策略探討[J].語言教育, 2014,(03):61-66.
[5]邱慧.典籍《茶經》及其英譯本詞匯銜接對比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 2014.
郭華東(1970-),男,山東菏澤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