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西苗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新鄭450000)
基于文化傳播視角的《茶經》章節標題翻譯適應策略研究
韓西苗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新鄭450000)
在一個國際化茶文化傳播、茶產業營銷的背景中,如何將《茶經》中呈現出來的經典茶文化價值、茶文化審美觀念、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茶文化的物質功效等準確、高雅、通暢地翻譯出來,并對跨文化語境中的國外消費者、受眾產生積極的茶文化效應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茶文化傳播視角下《茶經》的價值呈現包括茶文化的功利價值:修身養性、養生祛疾;茶文化的社會尊禮價值:以茶待客、以禮待人;茶文化的審美價值:以茶養志、以茶審美。茶文化傳播視角下的《茶經》章節標題翻譯之基本原則可以從語言維度上的信達雅與通俗易懂相結合、文化維度上的翻譯的“互文視閾”原則、交際維度上的語義的適當性轉換原則等把握。文化傳播視角下《茶經》章節標題的基本翻譯適應策略在“形式之美”的翻譯適應策略、“意蘊之美”的翻譯適應策略兩點上是可能的。
文化傳播;《茶經》;章節標題;翻譯適應策略
我國茶文化的傳播,當前整體上處于一個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國際化、茶文化傳播的國際化、茶文化營銷的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唐朝文人陸羽所寫的《茶經》是我國茶文化歷史上首部系統總結茶文化理論的一部經典著作,對我國茶道文化進行了系統化的總結,正式標志著“茶”成為我國文化的符號象征之一。在一個國際化茶文化傳播、茶業營銷的背景中,如何將《茶經》中呈現出來的經典茶文化價值、茶文化審美觀念、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茶文化的物質功效等準確、高雅、通暢地翻譯出來并對跨文化語境中的國外消費者、受眾產生積極的茶文化效應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我國茶文化界向來有“茶興于唐而盛于宋”的典故。從價值淵源來看,盡管我國茶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氏時期,正所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即便是對其書面的記錄從西漢時期王褒在《僮約》中的“武陽買茶”典故開始算起,茶文化的歷史也有2000多年了。學術界普遍將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之誕生作為我國茶文化理論化形成的主要標志。作為“寬容、闊大的胸懷廣采各家之長”之茶文化集大成者的文化典籍,《茶經》透露出來的主要價值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茶文化的功利價值:修身養性、養生祛疾
經過魏晉南北朝這一個較長時期的茶文化實踐的發展,至唐朝時期人們對于“茶”的價值認知更加趨于深刻、體系化。在唐朝之前的時間里,人們對于茶的價值認知基本上停留于“物質功效”的層面上。對此,陸羽在《茶經》中對這種物質功效、功利價值層面的價值進行了總結,認為茶文化的功利價值體現在“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苦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茶經》對于茶文化這種物質價值、功利價值、生理需要價值可謂見識深刻,系統地對傳統茶文化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進行了總結。
1.2 茶文化的社會尊禮價值:以茶待客、以禮待人
儒家思想推崇“尊禮”,講究“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在儒家思想的浸染下,我國茶文化濃縮進入了禮儀文化中,并且呈現出一種“尊禮”的社會功能,這種尊禮文化主要是用來協調諸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我們看到的以茶營生、以茶代酒、以茶敬友、以茶作詩作畫、以茶為媒等都是這種社會尊禮價值的體現,代表了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君子和而不同”、和諧、仁政等社會治理理念。陸羽《茶經》曾經這樣描述到關于這種“尊禮”——“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同時,在陸羽的眼中,茶文化作為一種具有“義氣”、“禮儀”性質的社會尊禮器物,對于社會的和諧具有重要的價值。
1.3 茶文化的審美價值:以茶養志、以茶審美
我國茶文化在深層次上較為系統和正式地作為一種非功利性的價值出現便是起源于陸羽的《茶經》,而這種審美價值、審美理念是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禪宗思想的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為前提實現的。例如,這種茶文化審美價值中的“廉潔”“君子氣”、“淡雅”、“自然”、“靜思”、“天人合一”等便是這些審美觀念的價值表達。這種審美價值的轉折,標志著我國茶文化從器物和物質層面轉變到了精神層面。對此,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顯示出茶文化將“德性”作為一種審美的核心價值之一。這種推崇道德修養、品格修養、自我修養的茶文化價值成為我國茶文化的一個核心,我們在翻譯時應當注意到這一點。
《茶經》屬于典型的文言文題材的茶文化專著,在選詞造句、提煉筆墨方面十分講究,全文共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分為十個章節,總字數在7500字左右,對我國茶文化中的茶葉種植、茶葉采摘、茶葉飲制、茶藝表演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作為其文章的“綱目”部分,《茶經》的章節標題用語簡潔,惜字如金,共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這些章節標題具有濃厚的茶藝專用詞語性質,我們在翻譯時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2.1 語言維度上:信達雅與通俗易懂相結合
《茶經》各章節標題的翻譯實際上是對《茶經》主體精神的翻譯,這種主體精神是我國茶文化精神價值體系、茶道藝術、茶物質文化的有機統一,在翻譯的時候必須將茶文化中那種關于我國茶文化獨特性的價值因素比如“茶道美感”、“雅俗共賞”等獨特的品位融入到語言中去,做到“信達雅”的基本要求。同時,從西方人的視角來看,其對茶文化的認知基本上停留于工業革命以后開啟的工具理性的層面上,因此,翻譯《茶經》這種具有一定理論性質的文本應當做到通俗易懂,用西方人可以接受的語匯來閱讀和體驗我國的茶文化。以上兩點相結合就是“信達雅”與“通俗易懂”的結合。
2.2 文化維度上:翻譯的“互文視閾”原則
西方茶文化是近代工業革命、世界貿易產生以后的舶來品,因此西方人在對待茶葉這種商品的時候,并不像中國古老的農耕文明一樣對“茶文化”有一種獨特的倫理拜物教的信仰或信任之情。在中西方兩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關于“茶”與“Tea”之間的互文性并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對應關系。例如,在西方文化語境中,“Tea”不僅僅指茶葉,還指茶水、倒茶、品茶等內涵。我們在翻譯的時候要對這種文化語境進行清晰的把握,確保我們的翻譯不產生歧義、誤解和錯誤的指向。
2.3 交際維度上:語義的適當性轉換原則
跨語境翻譯的“語義的適當性轉換原則”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實際上這種翻譯原則指的是在不改變原文含義的前提下,通過一定的簡化翻譯或者標注翻譯,使受眾能夠完整地、準確地、真實地體驗到原文的文化魅力的一種翻譯手法。在這種跨文化語境、跨交際語境的交流中,通過采取這種適當性轉換的手法可以使我們的受眾克服跨文化交際的不適感和錯層感。
在一種互文視閾、語義轉換的語境中,對《茶經》章節標題的翻譯不僅僅是一個“茶文化的表達”之過程,還是一個“茶文化的交流”的過程,這正是《茶經》翻譯適應的基本目的。我們可以從“形式之美”和“意蘊之美”兩個角度對這種適應進行探討。
3.1 “形式之美”的翻譯適應策略
仔細對比《茶經》十個章節的標題,我們會發現呈現出一種排比式的句勢形式之美,這些章節全部是由“數字+之+茶語”構成的對稱式的、排比式的語匯構成的。在翻譯中,我們可以按照古典詩歌翻譯要求的“形式之美”策略進行翻譯。比如,針對《茶經》體現出來的前三個章節我們可以依次這樣翻譯“Chapter One:The Very Provenance of Tea”(一之源)、“Chapter Two:Tackles for Harvesting Tea”(二之具)、“Chapter Three:Picking and Processing Tea”(三之造),采用這種方式將《茶經》文言文中的形式之美體現出來。
3.2 “意蘊之美”的翻譯適應策略
《茶經》各章節對于不同茶事、茶藝環節的描寫是一種具有茶文化意蘊之美的表達。我們在跨語境呈獻給受眾的時候要將這種隱含在文字背后的“想象力因素”、“審美因素”呈現出來。在此,我們可以借助于《茶經》中的部分章節標題為例,說明這種意蘊之美的表達。第十章標題“十之圖”,我們可以翻譯為“Chapter Ten:Pictures of the Book of Tea”,也可以翻譯為“Chapter Ten:Drawings of the Book of Tea”,還可以翻譯為“Chapter Ten:Paintings of the Book of Tea”或者“Chapter Ten:Chart of the Book of Tea”等,但是這些翻譯方法在遣詞造句方面所用詞匯都顯得略有口語化,對于中國茶文化的價值內涵,尤其是那種審美層面上的意蘊則顯得挖掘不足,我們可以用“Chapter Ten:Scrolls of the Book of Tea”來表達這種美感,因為在西方語境中,“Scroll”這個詞語帶有較為古典的“圖軸”、“卷軸”的含義,可以激起西方人對古老東方茶文化價值的審美想象。
[1][唐]陸羽.茶經,轉引于陳彬藩.中國茶文化經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12.
[2]徐曉村.陸羽對中國茶文化的貢獻[EB].中國茶文化網站.http:// mooc.chaoxing.com/course/152339.html.
[3]劉艷.從《茶經》章節標題的翻譯看文化傳播中的適應選擇———兼評大中華文庫《茶經、續茶經》[J].民族翻譯,2015(1):53-57.
韓西苗(1983-),女,河南鄧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