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宛
(河南教育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采茶戲藝術情感在音樂教育中的體現
劉蘇宛
(河南教育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采茶戲的藝術情感一直是音樂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其藝術性內涵與文化性意義對于學生音樂修養與藝術情懷的培養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而采茶戲時而高昂、時而低沉;時而歡欣、時而悲傷的豐沛情感內涵對于音樂情感教育而言,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教學素材。本文從采茶戲的藝術情感概述著手,分析了采茶戲藝術情感的概念和特征后,繼而闡述了采茶戲藝術情感對于音樂教育的積極性意義,最后又對采茶戲藝術情感與音樂教育的交融進行了詳細地解析。
采茶戲;藝術情感;音樂教育;主觀色彩
1.1 采茶戲藝術情感的內涵
藝術情感是指創作采茶戲的動機和目的以及其所傾注的思想感情,每一曲采茶戲的背后都潛藏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這些或纏綿悱惻、或豪放大氣、或詼諧幽默的故事被寄寓的精神理念才是采茶戲的藝術靈魂。正如羅丹所說,“藝術就是情感”,而采茶戲蘊含的情感正是藝術的精髓之處。通過藝術情感,可以窺探采茶戲創作者的內心世界,知曉其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價值觀取向。
1.2 采茶戲以抒情感的特征
1.2.1 主觀色彩濃厚
藝術情感是創作者在采茶戲創作中所融入的一種主觀意識,其所有的情緒都源于創作者自身的感受,帶有濃厚的個人主觀色彩。任何藝術作品的誕生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但決定其流傳度的因素除了本身的藝術價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其隱喻的情感元素,情感表達越充分露骨,那么其藝術成就也就越精湛高超。同時,大部分采茶戲都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繁忙的茶事活動中創作出來的,其體現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觀感情,表達的是老百姓的美好愿望。例如,采茶戲經典曲目《牛郎織女》就是人民群眾根據牛郎織女故事改編而來的,然后由此借以抒發其對于美好愛情的祝福與向往。
1.2.2 社會生活風貌的反映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有藝術作品都是社會現實生活的觀照。采茶戲音樂大多來自于社會生活,其所表達的藝術情感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關。很多社會狀況都是借助采茶戲這種藝術表演的方式傳達出來的,通過獨到的藝術形式刻畫出現實世界的弊端,然后創作者融入其強烈的藝術情感,以引起廣泛的共鳴,從而展現當時社會生活的陰暗之面。例如,采茶戲《南瓜記》以惡霸強搶別人的妻子而被微服私訪的朱軾繩之以法的故事為主線,通過老百姓對于強權惡勢力的束手無策,烘托了底層人民悲慘的生活遭遇,最后老百姓們對清官掃除惡霸的贊揚與稱頌,注入的贊美之情促進了采茶戲藝術情感的升華。
1.2.3 寄托了一定的思想感情
藝術是生活的詩意性表達,其任何形式都是對生活的別樣詮釋,是情感藝術的載體與傳播媒介。采茶戲作為傳統音樂的表現形式之一,其所包含的情感內涵也是異常豐富的。毫不夸張地說,采茶戲是由紛繁復雜的情感堆積起來的,正是由于這些情感才造就了采茶戲獨特的精神內核。此外,采茶戲在形成以及表演過程中相繼被寄托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達的是創作者的主觀意志,另一方面則是表演者的內心需求,這二者感情在相交相融的過程中,為采茶戲音樂的藝術情感鍛造了一種新境界。
2.1 增強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感知能力
采茶戲的藝術情感是要觀眾自己用心才能領悟,其藝術情感在不斷地上演中被反復詮釋。音樂教育中,學生通過采茶戲學習音樂最基本的韻律節奏,揣摩其隱晦的藝術情感而提高自身的情感控制能力。另外,不同的采茶戲所傳達的藝術情感也千差萬別,《牌環記》、《金釵記》、《羅帕記》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一樣,其傳誦的主人公精神也是不盡相同,但是學生可以此為契機感知采茶戲藝術情感的獨特魅力。感情充沛的采茶戲,其所蘊含藝術情感也更飽滿豐富,學生在采茶戲的悲歡離合中感知自己情緒的波動,從而促進其藝術情感的培養。
2.2 培養學生基本的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是指在接受音樂系統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綜合素質,其是音樂入門的基石。音樂素養不僅包括讀譜、視聽、韻律也包括鑒賞與評析,并且其中的鑒賞與評析是提高音樂素養的最佳途徑,而所謂的音樂鑒賞則是指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所體味到的音樂藝術情感。采茶戲音樂中蘊藏的藝術情感則有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一方面大部分采茶戲是由我國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作出來的,其折射出的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代表著大眾的價值追求,學生可以據此豐富音樂素質教育的形象。另一方面,采茶戲音樂的藝術情感隨著韻律節奏的變化而變化,其對于采茶戲音樂的核心理念的表達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在揣摩采茶戲藝術情感的過程中,也提高了其對音樂藝術情感的控制與把握能力。
2.3 促進學生音樂藝術審美品位的提高
采茶戲音樂是經過千年文化傳承下來的,凝聚著世世代代藝術家們的心血,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酷愛采茶戲,其雅俗共賞的特點也更加彰顯了其濃厚的美學氣息,而其所沉淀的藝術情感也是日益深厚。音樂教育中,采茶戲豐富的藝術情感對于學生藝術領悟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每一采茶戲都是由歡笑或淚水建構而成的,其飽含著濃郁的藝術深情。纏綿悱惻的旋律中寄寓了無限哀思,悠長深遠的節奏中抒發了離離惆悵,這一悲一歡一起一落間盡顯采茶戲音樂高超的藝術情感表達能力,也進一步促進了學生音樂藝術審美品位修養的提高。
3.1 深入探尋采茶戲音樂的創作背景
采茶戲音樂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不同地區的采茶戲音樂源自于不同的創作背景也孕育著迥異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差異性造就了采茶戲音樂藝術情感的多元化,使其內涵更加深刻雋永,卻也難以揣摩理解。因此,采茶戲的藝術情感與音樂教育交融的過程中,要對采茶戲音樂的創作背景與歷史因素進行深入地了解,而后才能準確地捕捉到采茶戲背后的藝術情感。由此可見,深入探尋采茶戲音樂的創作背景是極有必要的。那么這就要其系統地了解采茶戲的歷史起源與發展成因等相關知識,然后在此基礎上對采茶戲音樂的創作動機與目的進行反復推測,最后結合采茶戲的核心內容判斷出其所隱含的藝術情感。
3.2 多角度地領略采茶戲中的音樂情感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情感審美,使其樹立獨特的情感審美觀。音樂教育與采茶戲的藝術情感相結合,是將采茶戲的藝術資源引入到音樂教育中,為音樂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奠定基礎。采茶戲所寓含的藝術情感,感性而又豐厚,情美感真,拓寬了學生情感的接觸面。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對美妙情感有深刻體驗的人,才會產生對情感美的熱愛與追求。種類繁多的采茶戲音樂傳遞出的藝術情感也是各有千秋,這種變幻多姿的情感藝術,有利于學生全方位地領略音樂情感藝術的表達方式,增強其對采茶戲音樂的細節感受能力與情感審美的塑造能力,從而促進其情感教育的良性發展。
3.3 音樂教師轉變采茶戲的教學方式
采茶戲作為我國傳統音樂藝術形式的一種,能坦然地走進音樂教育課堂,必然有其“過人”之處。但是隨著新課改浪潮的掀起,應試教育也逐漸被時光的塵埃所覆蓋,素質教育濃墨重彩地登上了歷史舞臺。所以,傳統音樂教學方式也應該隨之而退出教學領域,新的現代音樂教學方式應該被廣泛地用于采茶戲情感藝術的教學中。音樂教師應轉變角色,重新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定位,從全面輔導變為循循引導,對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進行有效性調整。將采茶戲音樂的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對采茶戲音樂的藝術情感進行深入剖析,促進學生演奏能力與鑒賞能力的同步發展。
3.4 全面加強學生的音樂修為
目前,我國音樂教育的一大缺陷是“重實踐輕理論”,學生從小就接受音樂課程的學習,卻缺乏基本的音樂素養。簡而言之,音樂教育實踐活動中,大部分學校都只注重演奏能力,而忽略了音樂基礎理論能力的培養。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音樂素養,其演奏、視聽以及欣賞能力才會隨之而增長。所以,音樂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演奏實踐能力也要兼顧音樂理論素養的形成,不能顧此失彼。而這就要求音樂教育界轉變教育方式,合理地設置采茶戲音樂教學內容,將采茶戲的理論知識融入到采茶戲的實踐表演之中,而后將采茶戲的實踐教學應用到采茶戲的音樂理論基礎的講解之中,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變換中領略采茶戲深厚的藝術情感,從而提高其音樂藝術的修為與素養。
藝術情感是采茶戲音樂的精華,其情感的烘托渲染對于采茶戲傳神的表演具有重要意義,適度的情感表演極大地增強了采茶戲音樂的藝術感染力。音樂教育中引入采茶戲藝術情感這一元素,將會全面地促進學生音樂修為的培養與采茶戲音樂的弘揚,同時也能進一步提高采茶戲音樂的情感塑造能力。但是,我國音樂教學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理論跟不上實踐”,導致了大部分學生基本音樂素養的缺失,不利于采茶戲音樂教學工作的開展,更是極大地影響了其藝術情感的發揮。怎樣使采茶戲的藝術情感與音樂教育進行相得益彰地完美契合,值得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深思。
[1]彭超,劉小林.論音樂的情感教育[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72-73.
[2]陳艷.音樂與情感教育———大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3(5):46-47.
[3]陸小玲.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情感教育及其功能[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5(2):137-138.
[4]胡一偉.一個可能的世界:江西采茶戲——讀解背后的敘事藝術[J].戲劇文學,2011(4):85-86.
[5]羅濤.采茶戲的藝術價值及保護傳承問題研究[J].大舞臺,2012 (7):274-275.
劉蘇宛(1983-),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