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迪雯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衡陽421001)
茶葉英語的文體特征與語言特點
董迪雯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衡陽421001)
我國茶葉貿易日漸繁榮,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此時,茶葉英語研究也逐漸成為社會熱點。茶葉企業想要得到長足發展,必然要拓展貿易范圍,并與更多國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在此背景下,研究茶葉英語文本特征與語言特點,成為了我國茶葉經濟發展的關鍵。本文就對茶葉英語的文本特征與語言特點進行具體分析,希望能夠為我國茶葉經濟的發展繁榮有所促進。
茶葉英語;文本特征;語言特點
受到文化差異、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茶葉英語具有非常明顯的文體特征以及語言特點。研究這些內容,對于我國茶葉貿易的發展,以及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現階段我國茶葉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深入研究茶葉英語的文體特征與語言特點,對于發展我國茶葉經濟與發展非常有幫助的,只有掌握了這些內容,在茶葉貿易過程中,才能夠對癥下藥,找到翻譯的突破口,最終促成經濟的交流合作,以及文化交往。
中西方的文化有較大差異,同時在語言表達以及邏輯思維上也呈現明顯的不同,因此,為了確保翻譯內容的準確,也為了讓翻譯過程變得簡單,譯者需要在翻譯之前,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點,才能對癥下藥,讓翻譯內容更加準確,也讓翻譯的結果不對中西方文化造成沖突。
1.1 中國茶的英語譯文具有開放性
在描述中國的茶文化以及與茶文化有關的內容的同時,譯者除了需要以白話的形式進行描述,還可以以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方法與修飾技巧進行模仿,讓翻譯的內容更加完整。因每個人對茶文化的理解與思考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可能會夾雜著個人的經歷與經驗,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讀者造成影響。譯者需要以一個客觀的角度來完成中國的茶文化翻譯,讓內容更加開放,也讓翻譯后的文章更具可讀性。翻譯時,譯者需要與原作品進行對照,才能在不破壞原著美感的同時,充分表達作者所要講述的內容。翻譯本身就對譯者的基本水平與技巧有一定的要求,翻譯時需要采用一定的輔助性翻譯手法,才可以讓讀者擁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對于不同的與茶有關的作品的翻譯,譯者可以摻雜個人的想象與理解,讓翻譯內容更加飽滿,也讓翻譯的結果更加具象化、藝術化。與中國的理解和閱讀方式不同,西方讀者對于詞匯的押韻以及修辭并沒有明顯的要求,只要確保翻譯內容的流暢和直白,就可以滿足他們的閱讀要求。
為了保障翻譯內容的開放性特點,譯者在翻譯時可以利用自然、簡練的語言進行描述。在確保藝術不會缺失的同時,讓茶文化更具中國魅力,也讓翻譯的內容更具可讀性。譯者需要充分尊重讀者的審美需求與價值取向,確保翻譯內容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藝術價值,才符合讀者的閱讀口味。
1.2 中國茶的英語譯文具有獨立性
以不同的畫作為例,單純的進行復制,就失去了原有的格調和藝術效果,針對于茶文化的英文譯本也是如此。譯者需要充分保留原作品的藝術美感,讓文字更加形象、具體,也需要能夠充分表達作者所要講述的含義,才能讓翻譯的內容更符合西方人的閱讀特點和閱讀習慣。翻譯時,需要盡可能的保留漢語詞匯表達技巧,確保翻譯內容更加新穎的同時,譯者需要合理的進行文字編排與詞語的使用,通過適當的攙雜個人的思想,讓英文讀者可以充分的了解中國的茶文化內容。對于每一個詞匯,譯者都需要小心謹慎的進行使用,才能夠避免對讀者造成理解誤區的情況發生。
譯者需要十分尊重讀者的感受,確保翻譯內容獨立、完整的同時,可以大膽地進行探究,提高譯文的英語表達水平,讓譯文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突破兩種文化的隔閡,促使外國讀者在閱讀的同時領略到作品中所蘊藏的精神價值。
1.3 中國茶的英語譯文具有形象性
不同的譯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表達的內容更加形象,也更加具體、生動。具有藝術表達效果的中國文學作品,在進行翻譯時十分注重意境的構造。為了讓西方人充分了解中國詩人所要表達的藝術氛圍,譯者在翻譯時要盡可能的保留原有的意境和藝術價值,讓西方人在閱讀的過程中連連稱贊,才能達到讓人滿意的翻譯結果。為追求不同作品中的藝術價值,譯者在翻譯時需要充分展現個人的翻譯功力,使用恰當的英語詞匯來翻譯原著內容,也可以增強譯文的英語表達效果和閱讀效果。對于英語詞匯以及語法的使用,要符合西方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水平,在不做出妥協和讓步的同時,爭取最大的融合。
譯文需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在盡可能的保留中國茶文化作品中所蘊含的藝術價值的同時,譯文還可以擁有不同的結構。雖然中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但在情感的理解和表達上,有共同點和相似點,譯者可以利用強烈的符號或單詞進行情感表達,才能在保留作品原味的同時,讓整體的情感得到升華,讓作品更具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1.4 中國茶的英語譯文具有意蘊性
中國的茶文化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因此,其譯文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意蘊性。茶文化的意蘊性不單表現在對于其表面內容的理解上,而需要追溯其文化本身的精神和境界,在引人思考讓人深思的同時,確保外國讀者可以有更深刻的體會,也才能讓譯文有更強的表達效果與情感影響力。
為了盡可能的突出譯文翻譯內容的意蘊性,譯者在翻譯時需要了解西方讀者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要求,在了解西方文化特點的同時,讓譯文可以與讀者的心靈產生共鳴,此時譯者就需要對不同的細節進行補充和鋪墊,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茶葉的詞匯翻譯過程中,需要讓本身的詞匯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還要讓詞匯可以促進雙方開展貿易,這也就是讓詞匯擁有更多的含義和使用的價值。
2.1 茶學專業英語語篇特點分析
學生對不同的語法以及語言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其文化特點和詞語使用方式,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基本的語言使用技巧。開設以茶文化有關的英語教學課程時,學生需要首先了解中國的茶文化歷史,并掌握基本的茶學智慧,對于在貿易中使用較為頻繁的詞匯要強化記憶,確保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恰當地使用,以便對茶產品的品質和特征進行詳細的介紹。學習茶學專業英語的學生,對于詞匯的使用要既準確又嚴格。在不同的情境中所使用的詞匯要十分謹慎和小心,避免造成理解歧義的現象,才能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2.2 獨一無二性
由于中國茶葉的種類和類型十分豐富,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通常都會使用一些獨一無二的詞語,才能對茶葉的性質以及發源地進行詳細的介紹。譯者在學習英語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茶學英語詞匯。對于不同情景以及不同地區的詞匯,要有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分類,才能在翻譯過程中讓西方人對中國的茶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才能避免中西方文化交流產生沖突。西方人本身對茶葉十分認可,但是由于文化存在差異,因此翻譯時,為確保翻譯內容的完整性和獨立性,需要在使用詞匯時恰當地進行表達,讓擁有一詞多義的詞匯可以在特定場景中表達特定的含義。
中國有許多知名的茶葉品牌,對于這些品牌在進行翻譯時需要掌握基本的詞匯表達方法,例如:烏龍茶、武夷山茶等等。由于這些詞語在英語中并沒有專業的詞匯與之對應,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既要達到宣傳的效果,又要確保翻譯的名稱符合西方人的閱讀習慣和文化內容,此時也間接的考驗了譯者的英文表達能力和翻譯水平。為促使中西方文化的良好融合,在進行翻譯時,需要查閱大量的西方文化資料,才能在進行國際貿易交易的過程中,讓中國的茶葉以及茶文化更快速的走向國際化舞臺。
2.3 文化內涵嵌入性
中國的茶文化內容十分豐富,也具有一定的指導和教學意義。譯者為了保證翻譯內容的完整性,翻譯時需要確保能夠準確地使用專業的英語詞匯,才能讓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特點得到充分的介紹。中國的茶文化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眾多內容,因此,在進行翻譯時,需要盡可能的符合西方人的文化特點,在既不丟失中國茶文化經典內容的同時,讓翻譯的結果更符合中西方文化。因茶葉在進行加工和制作過程中,工藝較為復雜,所以沖泡出來的茶葉的色澤才會更為純正,這也正符合了西方人的飲用習慣。西方人較為直爽的性格更符合宣傳功夫茶,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需要以專業的詞匯來描述功夫茶的類型以及特點,才能確保西方人接受功夫茶。
經過大量的調查表明,在翻譯過程中并沒有準確的與中國茶葉專業有關的英語詞匯的定義,此時翻譯時會更多地使用拼接的詞匯,這就造成了對漢語內容的表達不完整的情況。為避免這種機械性的翻譯模式發生,譯者需要不斷學習西方文化以及英語詞匯特點,可以適當地創造出專業的英語詞匯來表達中國的茶葉名稱,讓中國的茶葉名稱所具有的特點可以更詳細的被介紹。譯者在學習更多翻譯技巧和翻譯方法的同時,可以按照個人的經歷進行總結和歸納,為學生傳授更多有益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通過自身努力掌握精準翻譯中國茶葉名稱的能力,也讓學生可以在日后的翻譯工作中獲得更好的成績。
本文通過對茶葉英語問題特征以及語言特點的研究分析,發現在英語翻譯過程中,茶葉名次以及茶文化相關內容的翻譯難度是很大的,受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管是經濟往來,還是文化交流,茶葉英語翻譯都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責任,因此深入研究和掌握茶葉英語翻譯的文本特征與語言特點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夠準確、合理、科學的翻譯出茶葉詞匯的意思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相關的翻譯工作者提供一些經驗,也能夠對我國茶葉貿易以及茶文化的發展做助力。
[1]袁健蘭.英語新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16(5):14-15.
[2]張亞娟.英語新聞報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新聞戰線.2015(8): 57-58.
[3]王婷.英語新聞閱讀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探析[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1):35-36.
[4]陳曦.英語新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聞戰線.2014 (10):78-80.
[5]許麗娜.淺析英語新聞中“中國特色詞語”翻譯[J].青春歲月.2013 (23):23-25.
[6]趙軍偉.論英語新聞中的模糊語言[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5-37.
神經心理語言學視角下口譯過程中的記憶機制研究;湘財教指【2013】96號,13C249。
董迪雯(1982-),女,湖南衡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測試學、翻譯、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