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宜昌443000)
《茶經》翻譯中的互文關聯與模因傳承
林玲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宜昌443000)
《茶經》是我國重要的茶文化典籍,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中占據著不可取代的位置。隨著茶文化在世界范圍的普及,以及世界茶葉貿易的發展,《茶經》翻譯的相關研究也逐漸成為行業熱點。在翻譯《茶經》的過程中,會涉及很多互文關聯以及模因傳承的問題,本文就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研究。
《茶經》;翻譯;互文關聯;模因傳承
互文關聯,就是在不同模式下的存在的所有關聯產生的全新認識,在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互問關聯的作用是聯系每個時期的茶文化,使其可以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了解。同時,模因論是人類文化的進化論,這不但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演繹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的茶文化也是如此,在互文關聯與模因傳承理論下,其發展與傳承都會得到更好的支持。《茶經》的翻譯在此背景下,其理論支持與發展途徑都會更加豐富。
在巴黎提出的互文性理念,讓人們對不同模式下所存在的關聯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承載著多年的茶文化信息被人們所了解。在一個文本中所承載的信息,可以與其他文本信息進行關聯,或者保證一種信息在不同文本中同時出現,這些都是互文性理論的基礎。不同的文本在研究其關聯性和相關性的同時,要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和認識。《茶經》作為一個文本示范,在不同名詞的使用上都有詳細的記載。其中也涉獵的多個文本內容的信息,并加以沿用,讓《茶經》的內容更加具體,信息更加完整真實。《茶經》對不同的山川和茶葉進行了記錄,以文本的形式進行記載,讓人們可以通過多種角度來了解茶經內容,對當時的時局和政治有一定的分析。《茶經》的主要內容以互文信息為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讓翻譯過程更加順利。
此時我們發現,譯者在進行查經的翻譯過程中,需要掌握基礎的英語功底和扎實的茶葉知識專業技巧。只有保證具有雄厚的語言表述能力和漢語文學厚度,才能對《茶經》等內容做全方面的互文譯文。翻譯是對不同的信息進行互文比對,讓信息內容可以達到相關聯、相襯托、相輔助的作用。針對《茶經》中較為復雜的,語句結構和修辭手法,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盡可能遵從原作者進行翻譯。
達爾文通過對生物進化論的理解和研究,最終形成了一種模因論形式,這種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文化進行闡述和分析,其他歐洲作家也提出了模因的概念。生物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需要完成進化過程,以滿足環境的生存需要,此時,生物進化的快慢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生物在遺傳過程中都需要將基因信息進行遺傳,模因就是通過對不同事物的模仿而產生的,因此,其在事物不斷發展和進化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模因”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在對不同文化精神繼承的過程中,也讓文化得到良好的宣傳。
對不同的語言形式和語言技巧用模因等方式進行復制和傳播,讓模因更具有文化內涵。翻譯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通過一個團隊合作才能加快施工速度,還要通過不同角度對原作者的思維進行闡述和翻譯。不同譯者在進行實際翻譯的過程中,都會有對文化的理解和自身能力的展示,模因就是不斷對自身的知識進行解碼、同化的方式,讓自身獲得關于語言的翻譯技巧和文化交流的方法,讓知識也可以用模因的方式進行復制。翻譯過程可能會涉及不同文化,因此要在尊重其他文化差異和文化特點情況下,完成翻譯過程。
3.1 《茶經》書名的互文關聯
《茶經》作為我國茶文化宣傳的一部較為經典的作品,在對茶文化深刻理解的同時,讓茶葉領域占有一定的權威性。單從一個“經”字就可以獲得十分詳細的互文內容和互文含義,針對不同的語境、環境背景以及理解方式來進行翻譯,都可以讓作者或讀者對宗教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茶經》所涉及的書籍有《道德經》、《易經》、《金剛經》等眾多經文內容。西方人普遍認為我國的經文文化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因此在不明原文內容和意義的同時,譯者不可以妄加猜測。針對不同書籍的翻譯形式,可以有多種翻譯風格,主要以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和宗教信仰的原則完成翻譯過程。翻譯時需要使用較為簡單而且標準的英語詞匯,對其他國家文化和宗教信仰不產生沖突的前提下,讓翻譯的內容和情景更加貼切具體。
3.2 《茶經》目錄翻譯的互文關聯
《茶經》這本書中涵蓋了多個章節,每個章節都對不同的標題有詳細的闡釋和說明。標題以三個字的形式為主,簡單但意義非凡,用數字的序列方式進行章節排列,可以讓原書的整體內容顯得更有層次感和質感。古人經常使用一些虛詞或表明語氣的詞語,翻譯時需要適當聯系定語和中心詞,在確保不對翻譯內容產生歧義時,可以有效地利用翻譯重點對原文進行糾正。針對每一個翻譯詞語,譯者都要盡量表達其含義。比如:在茶室內,經常會出現不同形狀、大小、款式的茶具、茶器,在完成對煮茶、量茶、盛水、濾水、分茶、盛鹽的整個過程后,茶葉的真正濃香才能流出。現代人對茶的喜愛和茶文化認知的觀念,并沒有古人那樣熱衷,譯者在了解翻譯詞匯的使用技巧和翻譯內容的完整度與清晰度的同時,還要選擇一個專業的教師進行指導,在展現翻譯的互文關聯的同時,適當降低翻譯所承擔的誤解風險,讓譯者順利完成翻譯工作。翻譯時的互文關聯可以對不同的語境差異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盡量符合原文內容的同時,完成《茶經》的互文翻譯過程。
對進化理論的全新理解模式就是模因論。掌握模因論的解釋方法和揭示規律,就可以掌握模因的核心內容。人們通過對不同思想觀念和人類文化的尊重和繼承,形成了一種以模因為主的文化基因方式。經過時代的變遷,人們對生命更加看重,對生命所產生的價值也更加重視。通過言傳身教對不同的思想文化習俗以及觀念進行傳播,讓模因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緊密的聯系。為了確保可以將模因的精髓得以繼承,需要對傳統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能力,在完成復制和傳播過程中,確保文化內容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經過對模因論的復制與傳播規律進行研究發現,人們是運用模因復制和傳播的方式來進行文化傳播的,人們利用文字、電視、網絡、圖書、媒體等等,來傳承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經過人們的不斷模因復制和模因傳播,代代相傳,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只要是傳播和復制了某些信息和思想,這個過程就一定存在著模因性,將具有人們積極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的文化模因傳承下去,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知識,還可以傳遞正能量,讓社會充滿和諧、健康的氛圍。模因以內在形式——記憶存在于人們的文化傳播之間,輸送到大腦中的信息,經過不斷地保持,會由瞬時記憶演變成短時記憶,再由短時記憶逐漸變成長時記憶,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模因復制過程。當然,這只是傳承文化過程當中的一個小步驟,要想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還要做好對模因進行傳播的工作,該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將記憶中存在的復制因子傳播開來。
人們在不斷尋求美好未來的同時,也逐漸意識到了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我國傳統文化崇尚天人和諧、天人合一的精神,儒家、道家、佛家所推崇的文化也讓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更加受廣大西方國家的向往。我國也越來越關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研究工作,在我國,對歷史文化古跡進行保護、維護、修繕的工作已落實在很多城市當中,為進一步落實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政府也制定了與之相應的保護措施,國務院也明確規定了相應的“文化遺產日”,這一舉措讓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這也證明了傳承和尊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當重要的。利用現今的科學保護措施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可以讓當代人們意識到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又可以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今社會發展的作用。在我國,有三千多處地區在保護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和保護程度。除此之外,我國為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將一些傳統的文化節日作為了法定節假日,這也充分的表明了傳統文化在我國的地位。正因為中國對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重視,才會在經歷了五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后依然存在至今。
綜上可知,經過模因復制和模因傳播而形成的模因過程,能夠將中國傳統的文化更好地進行傳承和保護。在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適當吸取一些其和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使我國傳統文化更加豐富多彩,讓傳統文化得以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在提高我國人民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的意識的同時,為我國人民打造一個社會和諧、安康的生活環境。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典籍,《茶經》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不可否認的,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中國茶葉貿易越發繁榮,茶葉經濟越發繁榮,研究《茶經》翻譯的相關對策,對于中國文化傳承與茶葉經濟發展都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基于互文關聯與模因傳承的視角對《茶經》的翻譯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為相關的翻譯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既要充分瀝青文中的互文觀照信息,又能夠依據翻譯的原則與理論,保障原文含義的同時,堅固譯文使用者的閱讀習慣與思維方式等,確保《茶經》的翻譯更好的為人們所接受和認識,最終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1]姜怡,姜欣.從《茶經》章節的翻譯談典籍英譯中的意形整合[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80-85.
[2]姜欣,楊德宏.《續茶經》翻譯中的互文關照[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92-95.
[3]姜曉杰,姜怡.《茶經》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譯策略探討[J].語言教育,2014(3):61-66.
[4]袁媛.《茶經》翻譯中的異化歸化研究:以目的論為視角[J].宜春學院學報,2016(10):73-76.
[5]張維娟.中國茶文化的思想內涵及翻譯策略研究——以《茶經》英譯為例[J].福建茶葉,2016(5):358-359.
[6]張曉航.《茶經》翻譯中的互文關照[J].福建茶葉,2016(5):379-380.
[7]井婧.翻譯補償理論下的《茶經》英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6(6): 361-362.
林玲(1979-),女,湖北省宜昌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